漏的教案设计最新5篇

时间:2023-01-24 作者:tddiction

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教案对于教师展开课堂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文书,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漏的教案设计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漏的教案设计最新5篇

漏的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漏的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掠过(lüè)翘首(qiáo)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

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

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

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

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

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

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漏的教案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是各族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和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外国朋友的地方。它的建筑雄伟壮丽,体现我国工人阶级伟大的创造力。

2、 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商量”、“情不自禁”造句。学习积累词语。

4、 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1、4。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那就是人民大会堂。你们去参观过吗?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给大家讲一讲。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字音

徽  镶  盏  商  宴  描  敞  括  (禁)

2、 字形

徽  镶  盏  商  宴

3、 词义

合抱-双臂围拢(多用来测量树木、柱子的粗细)。

水晶玻璃-水晶,一种物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之一中优质的玻璃,它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商量-交换意见。

宽敞-宽阔宽大。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三、 读熟课文

1、 自由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

2、 自由读课文,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 老师或同学范读课文。

4、 再次自由读课文。

5、 同桌互读互查。

四、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几个地方。

五、 默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后在全班提出并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2、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跟随陈老师一起去参观一下人民大会堂吧。

二、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我参观了哪几个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三、

1、默读课文,划出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3、 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 再次默读课文,参观的这几个地方各有各的特点,清同学们画出来,并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些具体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 正门:国徽、大理石柱子。通过颜色亮度的描写突出国徽的庄严,通过数字描写说明柱子又高又粗,突出大会堂的雄伟。

2、 中央大厅:从水晶玻璃等的明亮以及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突出大厅的壮丽美观。

3、 大礼堂:礼堂大,座位多。通过举数字的方法说明。通过无数盏、像满天繁星说明小灯多的数不清,灿烂的光芒说明大灯明亮。

4、 宴会厅:金花彩画。“简直不知往哪才好,看得我眼花缭乱说明彩画多而且美丽,宴会厅富丽堂皇。又通过举数字的方法突出宴会厅的宽敞。

5、 会议厅:摆设各不相同,名称的命名。

五、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 尽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2、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3、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4、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六、快速默读课文,那些自然段讲参观的经过?给课文分段。想想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完成课后作业,仿写。

一、 造句

商量

1、 词义

2、 造句

3、 范句:我们小队在商量主题中队会出什么节目。

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要先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情不自禁

1、 词义

2、 造句

3、 范句:看到这美丽景色,我~的想高歌一曲。

这本书写的太感人了我~的留下了热泪。

二、 摘录描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词句。

三、 仿写。

1、 读习作要求。

2、 体会文章是怎样把正门写具体的。

先写正门的位置抓住要写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可以用举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具体描述。

3、 自己找材料,找到要仿写的对象。

4、 抓住特点进行仿写。

5、 先说后写,先找同学说,再自己说。

6、 说准确后再落笔。

[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案教学设计]

漏的教案设计篇4

活动目标:

1、训练跑的能力,发扬合作精神;

2、体验消防队员救人时的紧迫心情与救人后的快乐

3、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4、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活动准备:

小筐、布娃娃、篮子

游戏玩法:

把幼儿分成2-4组扮演消防员,老师把与小组数目相等的布娃娃放在消防小筐里作为等待救的人员。老师发出口令后,幼儿跑向前方取一个布娃娃,并折返原位放入救出人的篮中;完成后,与下一位组员击掌,继续游戏,直到全部布娃娃运送到篮内,看那一组快。

游戏提示:

每组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布娃娃来区分,可请幼儿在运送时模仿消防车的鸣叫声,增加活动的乐趣与紧张气氛。

教学反思:

设计这个活动时,我首先根据小班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将目标定位为: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因而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繁杂,而应简单明确。为此,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教育幼儿不在马路上玩耍,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我采用直观图片、情景模拟游戏等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让幼儿了解交通知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所以我在活动后请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幼儿,而且做给孩子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实现家园共育,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漏的教案设计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十元以内人民币,并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学会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幼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10、5、2、1元的人民币若干,10元以内人民币人手一份。

3、音乐、录音机、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加法。

(二)以变魔术形式分别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钱币,让幼儿认识,并说出钱币的名称。

教师:魔术、魔术、魔术变变变,这些是什么?你们知道它们各自代表多少钱吗?(10元、5元、2元、1元)这些钱是哪个国家?(中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人民币)人民币有什么用途?

(三)引导幼儿分别观察钱币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并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教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和人民币做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四)幼儿学习用10元兑换5元、2元、1元。

教师:小朋友,我考考你们,1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几张1元?又可以兑换几张5元?还可以兑换几张2元?引导个别幼儿进行操作,并请幼儿出自己是如何兑换的。

二、组织幼儿观看软件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过程。

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商店里的顾客是怎样购物的。

三、组织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图片及价钱进行尝试购物。

今天,我的商店要开张了,我的店里有很多物品买,我们来看看哪些东西,它们卖多少钱?教师当售货员,小朋友当顾客,进行游戏3—4次游戏。

四、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1、请几名幼儿当售货员,部分幼儿是顾客。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冬游活动,为冬游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就用自己蓝子的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用自己以有的钱范围内购物。

教师:现在我们出去购物了

3、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4、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5、组织幼儿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五小结,结束活动。

1、人民币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用过了钱之后就要洗手,因为钱有很多细菌。

2、组织幼儿听音乐(小汽车)结束活动。

幼儿园认识钱币教案,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就是人民币,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用人民币来买,所以教会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很重要,这是幼儿们正式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