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教案5篇

时间:2023-01-25 作者:Monody

教案在制订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联系实际,想要自己的课堂氛围和效率得到提高,我们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就要用心,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与技术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与技术教案5篇

科学与技术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荷花、藕、莲子的特征,以及它们是荷花的花、茎、种子部分。

2、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能关注水中生长的植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藕、荷花、荷叶、莲蓬若干。

2、一张生长在水中的荷花图片(包括在水下的藕和根的部分)。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荷花、藕、莲子的特征。

(1)出示荷花、藕、莲子,请幼儿说说这些是什么?

(2)请幼儿仔细看看、摸摸、闻闻,说说花、藕、莲子是什么样子的。

(3)讨论:莲子长在哪里?莲蓬是什么样子的?藕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

出示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藕是横着长在水中的泥土里,是一节一节的;荷花谢了以后长出莲蓬,莲子长在莲蓬里。荷花、藕和莲子是一棵植物上的花、茎种子。

(4)讨论:荷花什么季节开花?它最喜欢什么?如果没有水它会怎样?

(荷花最喜欢水和高的温度,夏天温度高,荷花夏季开花,荷花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2、引导幼儿讨论荷花与人们的关系。

(1)人们用藕、荷花、莲子可以干什么?

(2)你喜欢荷花吗?为什么?

科学与技术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主动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主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只要把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什么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部分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部分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该让声音轻一点吗?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科学与技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 知识点杂乱,头绪多。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发展过程,导入新课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3、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

4、列举本课讲到的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巨匠的名字、称号及其代表成就。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阅读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回答: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看一看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2)在百日维新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

(4)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新式教育的开端

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3、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观看鲁迅、郭沫若、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后中华文化的主题是什么?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列表归纳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3、课堂活动:历史人物介绍

我所知道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

①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巨匠,是中国进步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有小说、杂文等。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作品激烈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摧残。鲁迅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杂文方面,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战斗性极强,辛辣而带诙谐,善于击中敌人的要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②郭沫若的历史剧:

40年代初,抗日战争已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fanggong。在国统区,它实施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 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与他们的重任外,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

课后习题

反思一: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在讲文化课时,我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历史与其他学科水乳交融的整合。

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工程学、地理、美学、化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自然科学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所以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同时不断给自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

反思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科学与技术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与技术教案篇5

?活动目标】

①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

②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活动重点】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培养善于观察,乐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教学视频、印泥、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指纹的作用

师:咦……他们在干什么呢?(视频中有人用指纹打卡,开门,画画等)

幼:他们是在开门,那个是“指纹锁”,用拇指在门上那个发光的地方按一下,门就开了……

师:那两个人是在干嘛呢?他们看起来很开心,为什么在纸上按了自己的手印?

幼:他们是在商量事情,然后都同意了,就按了手印,我在电视上看过,我爸爸说,两个人同意就会按手印!

教师总结:指纹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开门,签字画押,打卡,还可以画画等。

二、指纹有不同,是我们每个人身份的象征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指纹有这么多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手指可以当钥匙开门,可以像名字一样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呢?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大拇指,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我们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纹的就是我们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纹也各不一样。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指纹作画,加强认识

这一环节让幼儿用指纹作画,对自己的指纹进一步认识,也开发其想象力,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