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的教案都是有独到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大家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电的教案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电的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
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 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 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 )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
蜡笔长60( );跳绳长(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测量教室的宽用( );书的厚度用( );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 )。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上查查看。
认识电的教案篇2
教学方式:
提问法 谈话法
教学目标:
认数1、2、3、4、5。会正确数出数量为1、2、3、4、5的物体个数。
掌握1~5的数序,比较熟练的书写1、2、3、4、5。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会数。
教学难点:
数字3、5的书写。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培养数感,得到学法
扩展延伸,引发多角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会数数吗?谁能数一数?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和数字交朋友,你们高兴吗?我们比一比看谁交的朋友最多好吗?
二、学习认数,数数
1、打开书,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我们先来观察左上图,请你数一数,图上的东西都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
两个人说一说,用手势比一比,数一数有几个圆点,读一读后面的数字。指名汇报。
结合事物图、手指图、点子图,逐步抽象出数1——5。并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用1——5表示的物体。
2、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3、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4、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5、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6、了解数序
数数小棒图,掌握1—5的排列顺序,正着数,反着数。
说说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1排在第1个,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可以从前往后数1、2……5,也可以从后往前数5,4,3,2,1。
7、说一说谁在第几个?几比几多几?
(2比1多1,3比2多1,4比3多1,5比4多1)
8、指导书写
这几个数字分别像什么?1像小棍 2像鸭子 3像耳朵 4像小旗 5像秤钩
再用手比划,再看看红色的数字在什么位置,写在哪个格里?
老师示范写,学生用笔描一描,学着虚线的数字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重点指导3和5的书写,要写圆滑、匀称,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
看图:这是在哪里?数一数图中物体的个数。
2、连一连。
明确步骤,提醒学生把图与相对应的数连上线。
放手让学生去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 看图,先画圆点,再写数。
提示:先画圆点再写数。学生试做,发现问题纠正。
观察图上各物体的外形,说一说怎样记住1、2、3、4、5。
4、思考题
圈出三条鱼,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圈法?看谁的方法多。
四、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1、2、3、4、5各写一行。
认识电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给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二、进入新课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学生:5。
教师:没错!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的呀?
学生:5个南瓜/5个玉米。
教师:大家表现地真棒。南瓜、玉米
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读一下。
学生:1、2、3、4、5。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呀?
学生:1颗。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
学生:2颗。
教师: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2。
教师:看上面这道题,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1:再摆1颗珠子是3颗,可以用3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
学生2:是4颗,可以用4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全班一起回答。
学生:再摆1颗珠子是5颗,可以用5表示。
教师;大家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么写这些数。大家看一下,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大家拿出方格本,跟着老师一起写。
2像一只小鸭子,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3像小耳朵,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5比较难写。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三、练习
教师:现在大家在方格本上写1~5,1个数字写一行。
教师:写好了没有?
学生:写好了。
教师:剩下的时间大家把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师:好,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利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1~5基数含义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1~5基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认识电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 、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个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三、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四、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五、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老师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
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六、教师再将长、短针都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老师拨针,教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走起,经过1、2、3、4、5指在6上面,正好走了半圈(多远了?)"。这时,时针走在12和1的中间,这就是12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在6上面,时针就走半格,就是半点钟,然后教师依次拨1点半、2点半、3点半。
七、教师再请幼儿自己按上面的方法在纸钟面上拨出半点钟。请小动物检查是否拨对了(1点半小猴检查,6点半小老鼠检查,10点半奥特曼检查,最后老师说晚上6点了,出示大灰狼,请幼儿将钟反个面放在桌上,不让大灰狼看)。
八、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未到就不吃小羊,时间到了6点,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
认识电的教案篇5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的时间把你的名字写好,先来猜一猜。
生开始写
师:你估计一下,你大概用了多长的时间写?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有同学用到了秒,在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单位呢?
师:计量很短的时间,学用秒这个时间单位
师那么如何从钟表上来看埋单经过了多少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出示:15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10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9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同桌合作讨论: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3)、我们所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4)、你还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是多少秒吗?
同桌汇报: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还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
2、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师:大家继续观察,你还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这说明什么呢?
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和秒
师: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呢?在白纸上表示
那么1秒钟呢?
大家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太短了,什么也干不了,让我们了解几条信息,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一秒,这一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练习反馈
1、3时=()分
120秒=()分
30分()30秒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10()
每天睡眠时间大约需9()
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0()
四、全课小结
认识电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异口同声地说:“闹钟”。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干什么。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 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他已经认识秒针了,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一步地认识秒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2:钟面上有12个数。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2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