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将教案制定好,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老师写教案的目的,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六、教具准备:课件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师:在与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办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7.师: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
8.过渡:这么美的树在黄沙中究竟经受了怎样的洗礼,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变成了怎样的一种树?
9.学习胡杨的特点。
??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生拿笔在书上画。
②指名回答。
③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为什么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胡杨够有韧劲儿,够坚强,它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本色。(出示课件直观感知)
??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
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都见过吗?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生答)一个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另一个是白里透红、娇艳
欲滴,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花异草。
②而胡杨呢?是否被人所熟知?是否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们只是在——(生答“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那摧肝裂胆的风沙”)。
③:出示课件,来看看这沙漠前的屏障,有了它们的冲锋在前,才会有那身后的繁华景象。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它的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①指名回答。
②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死?有多少树能千年不倒?又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朽?可是谁能?(胡杨)
③:出示课件,看那,它那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在坚定地挺立着,三个“千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凛然的英雄气节。
④让我们来读出他的悲壮好吗?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胡杨的美仅仅是外表美吗?更美的是它的什么?(内在)它有着极其高尚的品质,这样的树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胡杨具有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明白胡杨为人类做了些什么?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胡杨的?(五六自然段)
师:胡杨的贡献真大!可人类是否善待了胡杨?他们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对胡杨有什么影响?
生一一回答。
??理解胡杨流泪的原因。
师:人类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完全不顾及在与沙漠进行顽强抗争的胡杨了。胡杨也哭了,它为什么流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
师:这小小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那些上游的人们依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们怎能()?怎能()?……难道()?难道()?……
生接说。
??交流:如果你就是一颗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些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3.作者的希望与信念
过渡:如果你站在这胡杨林中,看着那些正在拼搏着的和已经倒下的胡杨,会有什么感受?(伤心、悲痛、难过等)会想些什么?(指名回答)作者也无比悲痛,他在那里默默祈求。
??作者在祈求什么?
①指名回答。
②感受作者强烈呼吁人们去“保护环境”(板书)的心情。
③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作者的信念。
①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些无知的人们,他始终怀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是什么?指名读。
②师指导朗读,要读得坚定些。
??回归课题。
①作者还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教学难点: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说。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题导入:通过预习,你们认为课题“冬不拉”指的是什么?
——王子的名字 ——一种哈萨克族弹拨乐器的名字
2、谈话:(出示图片)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默读课文,在小组里用简要的话说说关于“冬不拉”这种乐器名字的由来。
三、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
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 míng) 骏马(jùn zùn)
依恋(luàn liàn) 匕首(bǐ bì)
(2)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 )莫( ) 自()( )勇 如( )如( )
( )( )不安 ()死如( ) ( )眉不展
(3)理解积累词语
坐卧不宁 冥思苦想 视死如归 如泣如诉
四、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
2、读课后思考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个性朗读。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理清线索
同学们,有这么一篇文章,它用一段音乐演绎了一个故事,它用一个故事创造了一段音乐。它的故事曲折离奇,它的音乐跌宕起伏,故事中闪耀着精神的光芒,音乐中流淌着情感的音符。是什么样的精神给我们启迪,是什么样的情感在我们震撼我们的心灵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追随这灵动的音符一起去感受王子冬不拉的故事。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音乐的一段话。在这段描述中琴声变换了几种曲调?
默读课文,找出跟每种曲调相对应的内容情节,标注出来。
二、品读理解,体会情感
过渡:琴声响起来了,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
情节一:要上战场
引导质疑:要理解上战场这部分内容,你认为需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归纳梳理(为什么要上?怎样上?王子做了什么?)自由读文前五自然段,同桌讨论。
1、从“自告奋勇”体会王子的品质。
2、抓语句“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支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体会瞎熊的凶恶。从而感悟王子为民除害,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
3、王子做了什么?在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从“翻过一座座高山……找寻瞎熊的足迹。”体会艰辛。(抓叠词感情朗读)
从“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伪装,然后再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体会王子的胆大心细。(抓人物的动作词体会)
过渡:琴声又一次响起来,它这是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
情节二:危机到来
读文,出现了什么危机?你感受到什么?(瞎熊的狡猾)
过渡:琴声再一次想起,它变得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
情节三:与熊搏斗
1、默读第七自然段,哪里最让你感动,做出批注。
2、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搏斗?(激烈、扣人心弦、……)随机指导个性朗读。
3、再次朗读体会。
4、发挥想象,读写训练。
文中省略号后面是什么样的场面?发挥想象,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王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与瞎熊顽强搏斗,最终用年轻的`什么换取了人民生活的安宁。
生2:冬不拉在倒下的一瞬间,看到瞎熊被杀死,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过渡:琴声又变换了调子,它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情节四:琴声诉说
1、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泣如诉”,它泣什么?诉什么?(渗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
2、师范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3、把这些感人的画面在脑海里定格,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朗读。(随机引导想象画面的学法,指导感情朗读)
4、引导背诵。
三、升华情感,感悟精神力量。
国王在专注地倾听琴声的诉说,他听出了什么?(体会人们对王子的情感,引出对琴的命名)
总结:王子给冬不拉罩上了精神的光芒,冬不拉也永远在传颂着王子的感人事迹。王子永远地离开了,可冬不拉这个名字却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烙印。每当悠扬的琴声从手指间慢慢流淌,王子那耀眼的精神光芒就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世界。
四、拓展作业:
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课后继续搜集各民族的历史故事读一读,感受民族的文化魅力。随后我们召开一个“民间故事会”。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篇3
教材简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个主题单元“角度”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了因为“我”相信大家的说法,所以欺牛怕鹅。一次回家的路上,被鹅欺负了,金奎叔解救并教育了“我”,从此,“我”再也不欺牛怕鹅了。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自然流露出来,耐人寻味。
学情简析: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儿童爱看,同时作为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作为本次上课的孩子,对鹅追人及人欺牛缺乏感性认识,阅历尚浅。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流程:
一、观看图片,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观看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小结:为什么同一张图,能够看到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来角度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角度有关的文章《牛和鹅》。
二、整体回顾,方法渗透
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我”因为相信牛把人看大,鹅把人看小,所以“我”欺牛怕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被鹅欺负了,金奎叔解救并教育了“我”,“我”从此再也不欺牛怕鹅了。)
渗透方法。(全面、简洁)
概括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有两点:一是(全面),二是(简洁),他做到了吗?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欺牛怕鹅?四个字就简炼的概括出作者起先对牛和鹅的态度。小小孩童欺负大牛,活生生的人儿怕鹅怕到被鹅欺负?那情景该多有趣啊!孩子们,我们一起找找,哪些段落描写欺负大牛,又是哪些段落描写被鹅欺负了?
你们说说,先学哪部分好?
(一)研读“趣”段,感受态度的不同
1、分别找出描写“欺牛”“怕鹅”的段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2、汇报交流。
预设:
第5、6、7自然段:
(1)观看视频,感受有趣。
哦,人鹅共趣图,我们赶紧先去看看!
为什么笑了?(……)
(3)带着刚才的画面,自由朗读5—7自然段,并画出描写老雄鹅的句子。
描写鹅的句子:
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大概是我的.哭声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尽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
(当学生汇报一句后)在这三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描写老雄鹅?
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老雄鹅?如能用四字词语概括就更好了!(神气活现、胆大妄为、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耀武扬威、趾高气扬)
(4)学习描写“我”的句子,感受我的狼狈不堪。
描写“我”的句子:
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
自己读读这三句话,联系刚才的画面,想想,“我”当时的处境、心理,甚至性格,你又可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气焰嚣张、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心惊胆寒、胆小如鼠)
这么一个人儿,欺负起大牛来,可是花样百出!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小小孩童玩转大牛?怎么个欺负法?
(2)找出欺负牛的动词。
(3)把这些动词连起来读一读,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些动词从程度上来说有什么变化吗?(“我”对牛的欺负越来越过分,有愈演愈烈之势。)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1自然段,抓住“大家都说”明了作者欺牛怕鹅的原因。
作者这种欺牛怕鹅(板书)的态度下好应证了文中的哪一句话?(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抓住“大家都说”研读。能否去掉?感受作者的相信程度,深信不疑。
(板书)小结:大家都说牛看人(大),所以作才(欺负牛),鹅看人(小),所以作者(怕鹅),以至于(被鹅欺负),对此,金奎叔却说:……
(二)引导探究,了解产生变化的原因
1、由金奎叔说的话,导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1)齐读。(2)你们说说,这段话中,哪句话对作者的触动最大?(掐、扔)(3)金奎叔这样说,那他是不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2、课件出示: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师读,找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谈体会。
导语:也给我一次朗读的机会吧!你们边听边找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挣脱、连飞带跳、落、跳、逃)
出示课件,生汇报。
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么样了?(落荒而逃、四处逃窜、狼狈不堪……)
看来风水轮流转啊,现在的鹅有如刚才的“我”啊!
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仅仅这样吗?我们再说读读金奎叔的话!
4、(再次出示)[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5、抓住“让它这样看好了!”研读。
它是谁?它怎样看?(鹅把人看小)
从鹅的角度看,人比鹅小了!(播放课件)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因为实际上(人比鹅大),人比鹅强!
课文中的“我”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6、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填空:从鹅的角度看,人比鹅小!
从 看,人比鹅大!
金奎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换个角度来看鹅!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7、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 ,可我们 呀!
8、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对待牛和鹅,态度有了什么改变?
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看来角度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齐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 ——叔本华
2、从不同角度,领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不同道理。
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你能否从不同角度,领悟到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不同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在强者面前不畏惧。不以己强欺弱,不以已弱恃强。生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存在欺负与被欺负!
3、角度不同,结果不同!我们能否用这个道理来解决我们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呢?
(1)上课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怕出错。
(2)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
(3)老师或父母,禁止孩子上网,你怎么看?
牛和鹅
角度 结果
欺牛怕鹅
牛看人
鹅看人
人看 →→ 不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篇5
设计理念
把同学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同学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同学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随同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战略,同学真正成为学习者。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俺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
(1课时)同学对于读书有自身的认知,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自身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身的读书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同学的学习经验,布置一次交流活动。给同学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同学已有的.效果,也可以看到同学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同学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这一局部就布置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
(1-2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同学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同学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同学和自身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到自身的感受;让同学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知,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
(3-4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同学从文本中获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慢慢总结自身的读书方法,对自身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领悟。
4.“汇报与展示”。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身的或者他人的)“争辩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偏重,关键是引导同学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考虑,善于总结的习惯。同时,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做必要的总结;同学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效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角、习作、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