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最新5篇

时间:2023-08-21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的使用,通过制定清晰的教案,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最新5篇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老师给孩子们渗透新年和幼小衔接的一些知识时,很多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年是多久呀?几个月是多长时间啊?有多少天呢?"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要领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数学教育能激发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从孩子们的问题入手,设计了"年妈妈的一家"这个活动,将"年、月、日"人物化并带入到故事中,设计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以礼物的"形式"出现,以童话般的生动形象展示12个月、大月、小月、365个日娃娃,使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通过游戏,知道挂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它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三、活动准备:

字卡(年、月、日)各一份、房子图卡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日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小字卡(年、月、日)和数字卡片(12、28、30、31、365)水彩笔、人手一份、20xx年日历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以到朋友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二)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三)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年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大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小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最小的月是几月?为什么二月房子是最小的

(四)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1、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2、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幼儿尝试在日历上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例如:五一、六一)。

附故事年妈妈的孩子真多呀!她给孩子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日"。年妈妈到底有多少个"日"娃娃呢?数呀数呀,一共有365个日娃娃。

这365个日娃娃住在一起吗?不不,那么多的日娃娃挤在一起怎么能行呢?。于是,年妈妈就为它们盖了12座小房子,让所有的日娃娃分别住到这12座房子里,并且给这些房子起名: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

咦?这些房子怎么看起来有的大,有的小?而且还有一座顶小顶小的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原来,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房子住的娃娃多一些每座有31个日娃娃。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房子里住的日娃娃少点儿,每座有30个娃娃。那座顶小的二月房子里只住了28个日娃娃。

年妈妈是那么地疼爱自己的孩子,它常常担心她的孩子因贪玩而找不到家。于是,房子盖好了以后,年妈妈就从一月房子开始数着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一月、二月、三月……从早数到晚。当它数到第十二个月里的`最后一个娃娃时,就要带她的所有孩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到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位新的年妈妈,带着她自己的孩子又住进这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里,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选材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进行的,在环节设计中我结合幼儿的疑问,运用故事、数字卡游戏、情景展示日娃娃的家等形式,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具准备充分,活动既有面向全体,也有个体展示的机会。“年”的概念很大,对孩子来说单用语言描述是不够深刻的,所以重点了采用边讲故事边用教具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很快的进入了活动中,并领悟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在习得知识后并应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理解,于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幼儿在年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和节日(五一、十一、六一)等,幼儿表现地很积极很认真,在此环节中得到了提升。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学习7的组成与分解,掌握7的6种分合式。

能根据分合式推算出7的加减算式。

理解7的组成中的互换和互补规律。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6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课件准备:“男孩女孩”情景图片;“男孩女孩分组”情景图片;“分合式”情景图片。

材料准备:1~6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出示情景图片“男孩女孩”,引导幼儿理解7的组成与分解。

——这里有几位小朋友?

——如果把这7位小朋友分成两部分,可以怎么分?(1个男生、6个女生;2个穿红衣服的、5个穿绿衣服的;3个高个子的、4个矮个子的;4个长头发、3个短头发)

出示情景图片“男孩女孩分组”,帮助幼儿认知部分数的互换和互补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部分数的互换规律。

——分合式左右两边的数互换位置,可以得到两种分合法,但得数相同,这就是部分数的互换规律。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部分数的互补关系。

——从左边看的数,从上往下有什么变化规律?

——从右边看的数,从上往下有什么变化规律?

小结:从左边看,从上往下一个比一个多1;从右边看,从上往下一个比一个少1,这就是部分数的互补关系。

出示情景图片“分合式”,引导幼儿理解7的加减算式。

1、讲解7的加法,从1+6=7,以此类推讲解到3+4=7。

——7可以分成1和6,1和6合起来是7,合就是“加”的意思,所以可以推出算式:1+6=7。再根据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又可以推出6+1=7……

2、讲解7的减法,从7-1=6,以此类推讲解到7-3=4。

——在分合式中,7是总数,1和6是两个部分数,总数去掉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去掉就是“减”的意思,所以可以推出减法算式:7-1=6、7-6=1。

发放数字卡片,组织游戏“看谁举得快”,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7的分合。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认真看老师举数字几的牌子,小朋友就举可以组成7的另一个部分数。比如老师举3,你们就举4。

2、愉快玩游戏。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对应画面的钓鱼的数量转换成数字。

2.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大盆。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钓鱼?

今天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进行钓鱼比赛好吗?

2.教师示范制作钓鱼道具

(1)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

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2)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

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也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二、游戏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记录钓到的鱼。

三、数学活动

1.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

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

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2.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3.在磁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

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

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

教师表达数学式,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4.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四、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加法运算,正确理解图意,进一步理解数字相加的含义。

2、在操作中,能根据图意列出相关的算式,提高运算能力,初步理解加法交换律。

3、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数字卡和操作板。

3、6以内的加法算式题。

4、印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玩游戏"碰球",复习6的分解、组成。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6的碰球游戏吧!准备好了吗?

师:"我的1球碰几球?"幼:"你的1球碰5球。"师:"为什么?"幼:"1和5合起来是6。"(依次提问6的几种分解、组成)

二、新授:教师用ppt演示6的加法。

1、学习1+5=6的加法运算。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去动物园玩吧!你们看,这是谁啊?(长颈鹿)有几只长颈鹿?(1只)1只长颈鹿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1来表示),你们看,又来了几只长颈鹿?(5只),5只长颈鹿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5来表示),请问:一共几只长颈鹿?一共用加法还是减法?(加法)为什么?(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那1只长颈鹿加上5只长颈鹿一共有多少只长颈鹿啊?(6只)对了,等于6。我们一起来把算式念一遍:1+5=6。

2、学习2+4=6的加法运算。

好,我们再看,它是谁?(大象)有几只大象?(2只)2只大象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你们看,又来了几只大象?(4只),4只大象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4来表示),请问:一共几只大象?一共用加法还是减法?(加法)为什么?(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那2只大象加上4只大象一共有多少只大象啊?(6只)对了,等于6。我们一起来把算式念一遍:2+4=6。

3、学习3+3=6的加法运算。

我们接着看,它是谁?(斑马)有几只斑马?(3只)3只斑马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3来表示),你们看,又来了几只斑马?(3只),3只斑马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3来表示),请问:一共几只斑马?一共用加法还是减法?(加法)为什么?(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那3只斑马加上3只斑马一共有多少只斑马啊?(6只)对了,等于6。我们一起来把算式念一遍:3+3=6。

3、学习4+2=6的加法运算。

你们看,这又是谁来啊?谁能像老师方才一样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幼儿讲述)4只熊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4来表示),你们看几只熊猫在吃竹子?(2只),2只熊猫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请问:一共几只熊猫?一共用加法还是减法?(加法)为什么?(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那4只熊猫加上2只熊猫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啊?(6只)对了,等于6。我们一起来把算式念一遍:4+2=6。

4、学习5+1=6的加法运算。

你们看,这又是谁来啊?谁能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幼儿讲述)5只猴子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5来表示),你们看几只猴子挂在树上?(1只),1只猴子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1来表示),请问:一共几只猴子?一共用加法还是减法?(加法)为什么?(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那5只猴子加上1只猴子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啊?(6只)对了,等于6。我们一起来把算式念一遍:5+1=6。

三、拓展迁移:幼儿根据图意,列出相关的算式,初步理解加法交换律。

1、根据图意列出算式1+5=6。

我们走得累了,来喝点水吧,哎呀!水壶里的水喝完了,请小朋友拿出操作板,一起来列出算式,算算我一共买了多少瓶水吧!1+5=6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5+1=6。

肚子咕噜咕噜叫了,我请你们吃汉堡包吧,请你们在插班上算出我买了几个汉堡包?5+1=6。

3、通过算式1+5=6和5+1=6,引导幼儿理解加法交换律。

我们看看,在1+5=6和5+1=6这两道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两道算式中的数字一样),第一道算式和第二道算式都有1,那这两道算式有5吗?(有)真有趣,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都是6。

4、根据图意列出算式2+4=6。

5、根据图意列出算式4+2=6。

6、通过算式2+4=6和4+2=6,引导幼儿理解加法交换律。

7、根据图意列出算式3+3=6。

小结:通过我们操作,我们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四、结束活动,游戏"检票"复习6以内的加法运算。

今天,我们玩了一天,我们也该回家了,待会儿,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张票,到老师检票员处检票,你们要答对票上问题,老师检票员才能给你盖上印章,你的票才能上我的大巴车哦!好,请你们拿着你们的'票去检票吧!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在快乐的心情中讲述,幼儿也很快乐的学习,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们全都学会了。最重要的是快乐,孩子们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快乐。

大班数学远和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各种物品进行自然测量,并能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宽窄。

2、发展幼儿对自然测量及宽窄比较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将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固定在演示版上。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等。

3、请幼儿带一些平时自己收集的东西,如糖纸,贝壳等。

活动过程:

一、排一排。

1、出示三张不一样的纸,区别宽窄。

指导语: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重叠比较)

2、按宽窄排序。

指导语:请你按从宽到窄(从窄到宽)排一排。

二、看一看。

1、教师向幼儿出示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引导语这两条毛巾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两条毛巾哪条宽,哪条窄?(指横向距离)

2、幼儿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教师:怎样来证明谁说得对呢?在交流中引出测量的方法。

三、学一学。

1、教师出示各种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任选一种,重点演示测量时收尾相接的方法,量横向距离。

2、幼儿选择一种工具,通过测量来判断哪条毛巾宽,哪条毛巾窄,最后得出结论:两条毛巾是一样宽的。

3、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受了毛巾上直条花纹和横条花纹的影响而判断错了毛巾的宽窄,因为直条让人感觉很窄,横条让人感觉很宽,其实,它们的宽窄是一样的。

四、试一试。

教师发给幼儿各种测量工具,请幼儿尝试测量其他一些物体的宽窄。如:门和窗,哪个宽哪个窄?桌子和椅子,哪个宽哪个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