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推荐7篇

时间:2023-08-22 作者:pUssy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确保内容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教案可以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系统安排教学,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推荐7篇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提问后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猜一猜,我们知道要猜出准确的答案,必须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据或线索,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依据和线索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后,同学们一定会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3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1、出示便1(课件演示)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a、从三个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b、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过刚才的分析、推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位同学各拿了什么书,那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④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后再演示课件)

⑤回顾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加深理解。

已知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又知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

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3、教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分析同学们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换句话说,推理就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4、质疑提问:像上面的例题中,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推理,并且学会了怎样运用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的结果。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检查一下同学们学得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三、应用提升(闯三关)

1、讨论完成p109“做一做”(第一关)。

2、猜一猜,猜图形(先猜再出示课件)(第二关)。

3、连线(第三关)。

四、拓展思维

恭喜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三关,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今天学的推理这一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职业什么人对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的最多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有名的侦探,想知道是谁吗?请听黑猫警长告诉我们什么?那你们想当小侦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当小侦探吧!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阅读:

推理 (英语:reasoning)是“使用理智从某些前提(premises)产生 结论”的行动。以下三种推理是属于哲学、逻辑、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门所感兴趣的领域。

基本解释

1. [examine and put in order]∶推究整理。

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南朝梁·肖绮《拾遗记》

2. [speculate]∶通过对一主题或材料的再三考查,而且通常不经实验证明或引入新资料而引申出概念或理论。

3. [inference;reasoning]∶逻辑学名词。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直接推理。

详细解释

1. 尊重理义。

汉·刘向 《列女传·鲁义姑姊》:“齐君攻 鲁 ,义姑有节,见军走山,弃子抱侄。 齐 将问之,贤其推理。号妇为义, 齐 兵遂止。” 唐崔湜《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体道徒推理,防身终昧微。”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

2. 推究整理。

南朝·梁 萧绮 《序》:“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

3. 逻辑学名词。从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名家言者,其繁重博杂似北学,其推理俶诡似南学。”王西彦《病人》:“抽象的思索和凭空的推理,只有跟实际生活相对照,才能显出它的空虚无用。”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一、教学过程:

1、让学生回顾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分析回顾

3、学生自由发言(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

谁能详细地说说

二、拓展延伸

1、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数学卡片,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算得又快又对的同学奖他一个桔子。

出示卡片:

2.你们知道吗,这些桔子是农场王叔叔送给我们的。王叔叔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张线路图,你们能看懂吗,谁来说说是怎么走的。

3.学生说:

4.现在几点了,我们出发吧。(请一名学生说出时间)

5.让全体学生张开飞翔的翅膀,闭上眼睛一起飞。

6.出示农场图

7.请学生认真观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和大家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摘了几千克桔子?河里有几条鱼?有几朵花?30只小鸟住得下吗?一个星期需要几千克饮料等。

8.王叔叔还知道我们二(5)班的同学爱看书,买了很多书送我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书吗?(出示书图:)

但是叔叔要考我们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它吗。

问题一:王叔叔买了一种书,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买了什么书?买了几本?

问题二:王叔叔还用了20元买了三套书,他买的是什么书呢?每个小组最少说出两种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三.说说这节课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游戏(玩扑克牌)

游戏规则:同桌一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算出两个数的积,扑克牌就归谁。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1松果的个数5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5

总的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懂得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把加数相同的算式、乘法算式和按群数数的方法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按群方法来理解乘法运算的涵义,为学习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长方形框架、七巧板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成新形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

(3)认识平行四边形

a、认识平行四边形实物(观察新图形)

b、认识平行四边形平面图

2、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3、说一说

说一说平时见到的平行四边形

4、画一画

5、拼一拼(用七巧板)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

(作业设计;在现实中寻找平行四边形

作业设计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