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教案8篇

时间:2023-08-30 作者:couple

每个教案都代表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追求,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看新闻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新闻教案8篇

看新闻教案篇1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培养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5、培养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2、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

二、导入设计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可怕 悲惨 愤恨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

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看新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明章法抓取有效信息,理清文章思路,赏析写作技巧

二、悟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体悟作品的现时意义

三、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赏析文本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学方法即学习文本,通常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难点:

质疑探究即“为什么这样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材料,见“附录”)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预习情况检查:

文本中多次写到“奥斯维辛”下列对“奥斯维辛”概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

②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a.①②③,都不同

b.①②同,③不同

c.①③同,②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答案a

二、明章法

之一:讨论——全文共16个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意图:

(1)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内容梳理,熟悉文本内容;为教学“怎样写的”做好铺垫

教学流程:

1、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所见——客观事实

所思——主观感受

现时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白杨起舞,儿童嬉戏是一场噩梦,应该是没有阳光、百花凋谢的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来旅游,布热金卡是旅游中心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目睹历史,向死难者致敬历史的毒气室,焚尸炉(毒气室,焚尸炉的);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特别恐怖、终生难忘;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囚牢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不育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

遇难者纪念墙

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窒息现时的(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游戏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思

之二: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教学意图:了解、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问题,学生可以答出许多“点”综合学生的思考,梳理出共性的“作法”,便于学生借鉴)

教学流程:

1、教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选取典型细节(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首尾呼应

历史和现实对比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叙事和抒情(议论、说理)相结合

之三: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意图: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流程:就写作方法,逐一交流大体在以下内容上,达成共识:

内容摘录

写作手法

为什么这样写(目的)

首段: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尾段: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首尾呼应

可以使全文结构缜密,同时,又强调了主题思想,可以使主旨升华

(1)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3)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选取典型细节

(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以点代面,窥一斑而知全豹

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

今天的奥斯维辛

历史中的奥斯维辛

历史和现实对比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照的眼光穿越古今在对比中,主题得到强化

侧面烘托: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正面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叙事和抒情(议论、说理)相结合

使文章内容融入了鲜明的立场,能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彰显

三、质疑探究——读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意图:(在学习中,基本解决了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但这只是一般层面的阅读,文本的阅读,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文本,探讨文章疑难,力求将文本读深、读透

教学流程:用问题,带着学生“咬筋”

问题一:文章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反复写到“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请问: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新闻”?

问题二:“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难忘的地方,有二:一是“毒气室”,另一个是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为什么?(“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会使参观者“特别恐怖、终身难忘”?)

问题三:“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问题四:“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揣摩“心情”和“使命感”的具体内涵

四、小结(板书内容):

阅读文本的一般思路

读 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读 深:深入文本,读出字里行间的意味;

读出个性:对一些问题,合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练习

阅读下列文字,请以“为了母亲的微笑,我要……”做开头文字,写一段话

中国有没有“奥斯威辛”?

抗战爆发前的哈尔滨和长春就有两支日本秘密部队,它们在抗战时的秘密番号是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在他们眼里,活人就是解剖台上的木头、笼子里的小白鼠,他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高效、快捷地用细菌来消灭冒着热气的人体。

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还对被称作大后方的重庆发起了218次空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

南京大屠杀,制造了30万冤魂!除此之外,还有遍布各地的慰安所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每一块土地都有流淌着鲜血的伤口。

统计学永远是无情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掩埋着无数个不为后人所知的悲痛故事可以这样说,纳粹把奥斯威辛变成集中营,日军则把整个中国都变成“奥斯威辛”

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前预习

一、关于“奥斯维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1940年到1945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1940年4月,开始建造

1945年初,纳粹德国为消灭罪证,他们炸毁了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

1947年7月2日,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1958年8月31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杀希特勒杀犹太人是有计划的,而且是长远的计划,当时欧洲的犹太人有1100万名,德国人进入波兰后,建造的铁路比一般宽10公分(这样只有纳粹的火车能开到),开始骗犹太人说要在奥斯维辛建造一个类似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居留区,犹太人信以为真,收拾家当上了火车,走上死亡之路

当火车开到集中营时,犹太人在月台被分成两堆:一堆是暂时留下干活的,另一堆则是要被处死的,而要马上送去处死的犹太人,都被骗去洗澡,然后送到毒气室毒死,被杀害的犹太人,从头发到身上油脂都被当成物资利用,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头发编制成地毯……

在二次大战时,德国是个物资缺乏的国家,犹太人穿过的皮鞋被送到德国再循环,头发做成的地毯供军人使用

1945年1月,当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二、相关分析材料(选自《教师教学用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而作者却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不是矛盾的呢?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个明朗、欢乐的场景,而作者却觉得是“一场噩梦”,“最令人毛骨悚然”,有悖于常理的感受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复杂情感?作者要报道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却没有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集中营的建筑、布局、设施、刑具,而是更多地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能否传递出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准确信息?文章篇幅简短,却有许多这样耐人寻思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消息报道一般由导语、主体、事件结果三部分组成,并不强调现场感知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富于文学色彩的描写本文也是一则新闻消息,但它更像一篇通讯,在客观记述事实的基础上有适当的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富有文采的语言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三、课前思考: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文章的写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看新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 。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看新闻教案篇4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比较感人的作文,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应侧重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对全文情感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到震撼,并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并自然引出对标题的分析。并让学生课前合作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那段历史,反思人性,得到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

请大家思考一下,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明确: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并划出来。)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三、文章细节分析

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1、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看新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看新闻教案篇6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2、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学习时间: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二、展示目标三、展示预习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学生自学效果交流(出示投影)。要求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它们从容不迫 .1m 1mi.net i.net 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五、探究练习(投影)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处理方法: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六、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投影)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七、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1、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看新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 )数 经纬( ) 停泊( )运载( ) 气氛( )

2、填字:shùn 间沉 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 欢呼鹊跃 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看新闻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

(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

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2、背景(4-6):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

(三)新闻标题

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我们知道,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看上去非常独特,从受众心理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之,很吊读者胃口(板书)。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板书),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四)新闻导语

接下来再看导语(板书),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导语一开始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这位同学说的很对,的确,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板书)。

(四)新闻背景

4-5自然段是新闻背景(板书),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板书),有400万人死在了这里。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在[]背景部分作者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对,这位同学找对了,在第6段的最后一句作者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板书)“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五)新闻主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7-15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板书),一篇好的新闻,是需要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的成功。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主体部分的细节描写。

1、参观者表情的细节描写:在主体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①一开始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他们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②后来,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③再后来,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最后,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有一个参观者甚至跪下来了。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房间、那些盒子的具体情况,但是,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反应,我们却能想见当年的残酷景象,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2、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许,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3、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4、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六)结语

最后我们看结语(板书)。“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七)总结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活着的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生命,爱好和平。

2、作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今天作业就是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附:相关资料

一、关于新闻知识的回顾

1、新闻的定义: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

2、关于新闻的一些有趣的说法:

⑴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猎奇性质

⑵“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奇怪、惊讶、反常性质

⑶ 新闻,就是把东、南、西、北各地所发生的事情汇集起来写成的报道。

——根据”news”一词所作出的解释 (n:north e:east w:west s:south)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篇幅小

4、新闻的结构: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导语,就是 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开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味,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5、新闻的要素:简单称为5“w”、1“h”

5“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 (原因)

1“h” :how (如何)

6、新闻的种类:消息、通讯、特写(广义上还包括报告文学)

①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作出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文体。使用频率高、数量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故人们常常把消息称为“新闻”。可以说,狭义上的新闻即指消息。

②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

③特写: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段、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感觉。有时也是新闻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表现。

二、相关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owicim),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rudolf hoess)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布热金卡:(官方翻译为比克瑙,奥斯维辛二号):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 1900年11月25日—1947年4月16日),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军衔:中校),1922年加入纳粹党,1934年加入党卫军,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2006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 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