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观后感6篇

时间:2023-01-19 作者:pUssy

只有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后,我们写出的观后感才有意义,观后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决战中途岛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6篇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1

?决战中途岛》是我在2019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电影,观影之前,身旁的一位美国人问我,你了解中途岛吗?我很诚实地告诉他我不是很了解,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一下他们国家的这段历史,我才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这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日本的反攻,真是惭愧。

这部电影如纪录片般真实,也符合电影跌宕起伏般的情节设置。它在以海军、空军为主,陆军为配合的战略基础上,展示了从军官到士兵的精诚而艰难的合作中,击退日本海军,扭转了太平洋战争局势。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务实地将三军与谍报部门配合无间的事实细节一五一十地艰难地讲清楚了。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军种或某个将士的英雄个人主义,而是优秀的指挥官与军事素质过硬的士兵、不掉链子的后援与好运气来共同完成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甚至有的时候是两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的配合。

我看着非常吃力,也是我影片储备较少的缘故,在《敦刻尔克》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过以全方位的视角、多角度讲述每一个置身于那段辉煌而惨痛的历史中的人们的故事。导演也在现场分享说,他们在拍摄前期查阅了大量的史实。等它上映之后我肯定得二刷。

电影中的一位日本将军有一句台词是:他们开着这么破的飞机。默示着当时日本占据着太平洋海域的霸权。坐我旁边的美国人说,他很诧异为什么这么大美国主义的片子会在中国上映。我也很诧异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眼角淌下了热泪,而有关中国的镜头仅仅只在电影里出现了两分钟不到。这是一段与我们国家关联不多,但因为美国重创了日本海军,也让当时被日本入侵的千疮百孔的中国得到一丝喘息机会。或许是穿越时光的虔诚恩谢,也或许是共情之后的无上敬佩。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2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3

“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打赢战争!”这是整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触动的一句话——自然是中文字幕——瞥了一眼,我就牢牢记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甚或一个国家对战争最深刻最清醒的认知。

战争是最惨烈的,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是,战争永远存在,绝不会因为你的温善仁慈而远离。谁能想到日本人会偷袭珍珠港呢?(谁又能想到会用飞机撞世贸大楼呢?)日本人简直就是疯了!美国即便在当时,也是足够强大了——采取中立国策,对日本虽有制裁,却无关痛痒——日本人为何胆敢磨刀霍霍呢?可这次不止刀,而是真枪实弹、飞机航母、血肉横飞、舰毁人亡——每一条生命都是鲜活而无辜的呀!

战争的最大罪恶在于毁灭——哪一只舰艇不是最复杂的科研成果?哪一架飞机不是最精尖的技术创新?哪一个士兵不是最优秀的青年才俊?哪一场战役不是最智慧的谋略运筹?最先进的科技、最大量的金钱、最聪明的大脑都被战争搅碎了!可是,可是,战争频仍——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战争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只有胆怯懦弱的人才逃避炮火,只有平庸无能的人才害怕战争吧!

好的,偷袭就偷袭了,失败就失败了,丢人也丢了,耻辱就耻辱吧——但是,绝不能束手就擒,绝不能坐以待毙,绝不能让鲜血白流,绝不能让那么多生命白白死去!没有那么多飞机,没有那么多战舰,没有准确的情报,没有十足的把握,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斗志,只剩下无畏的拼杀和勇气——这就足够了!贝斯特就是这样的士兵、战士、斗士——莱顿、迪金森、杜立特、麦克拉斯基、林赛、哈尔西、尼米兹等等,整个舰队,整个海军,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士兵、战士和斗士——仅仅过去半年,美国人就取得中途岛战役的巨大胜利。

和平弥足珍惜,和平贵如黄金,但和平永远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和平之剑,一定是鲜血熔铸的,一定是无数生命用肝胆和忠诚锤炼的——换句话说,和平一定是打出来的。很多人至今不明白,至今还在痛惜战争的罪恶,甚至还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觉得倒是美国人把这句孙子兵法领悟的炉火纯青,飞机漫天飞,军舰四处游,导弹随时发,一小时打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才是美国安全和平的关键!

好多人只是祈求和平,甚至幻想和平。敌人和入侵者却不这样想——他们早已准备好了刀枪和面具,早已锻炼得肌肉发达、四肢强健,他们不会给你任何的理由或借口——你想屈膝投降吗?你想磕头臣服吗?你想苟延残喘吗?没用!屈辱和讨好并不能获得刽子手的同情,只会更激发它们的野蛮和残暴——侵华日军不就是这样对待中国人的吗?只有把刽子手打痛打倒打残,它们才会变得老实乖顺——俄罗斯如是,美国亦如是!

这肯定是一个恐怖血腥的过程!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和迎战的——所以,需要贝斯特这样的人;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才能打赢战争,贝斯特这样的人越多打赢的可能性就越大——日本人多么地不可一世啊,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零式战斗机,神风特攻队,武士道精神,誓死效忠天皇——就像一群野狼,品种优良,训练有素,行动有序,胆大心细,凶狠残忍——问题是,怎么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贝斯特这样的人呢?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4

就战争场面与真实性而言,本片优于《珍珠港》和《敦刻尔克》,大量鱼雷机和轰炸机俯冲投弹的场面十分逼真,观众仿佛置身于飞机之上,迎着日军的防空炮火迅速下降,每一刻都有中弹坠海的可能。但是表现方式上,本片不比《珍珠港》煽情,不比《敦刻尔克》深层次。除刻画战争之外,爱情、家庭、战友、上下级关系、敌我之间关系、友军之间关系亦面面俱到,想讲的太多,其实只需突出战友深情和彼此信任即可。而在信任中,对破译日军电文的采用态度才应该是这场战役或者说这部电影的重中之重。

因为电影严格地还原了二战中这次具有转折型意义的战役,所以情节方面四平八稳,几乎没有创新或者演绎的余地。可能是导演怕观众对背景不够熟悉,电影按时间顺序先聚焦日军偷袭珍珠港,再简述美军轰炸东京,利用一半的片长铺垫蓄势之后,才拉开中途岛战役的大幕。与其说这是一部热血燃烧的战争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堂注重细节的历史课。

需要表扬的是,本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最顶尖的那些飞行员是稳如泰山的性格,没想到主角dick best是个高傲自大的喷子,他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嘴巴逼叨叨逼叨叨,实际上驾驶飞机的技术比嘴上功夫还要过硬,不仅视死如归,责任心还特别强,看到最后对他是满心敬佩;我以为情报分析师是那种仪表堂堂、眼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形象,都像片中layton那样,没想到最牛逼的那位joseph rochefort一副没睡醒的样子,领导面前穿着睡衣和毛绒拖鞋,领导没来的时候他还在吃药,而他的很多同僚竟然来自军中乐队...也许,joseph rechefort和dick best一样都是行业中的疯子、怪人、异类,他们似乎都不那么招人喜欢,可恰恰是他们成为了战争的英雄,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四平八稳的人,还真不能创造历史。

综上所述,本片给个四星,7.5分。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5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感觉,虽然叫中途岛,但居然从珍珠港开始拍,这让我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角色又一直换来换去,难以聚焦,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因此改编的时候受到了历史真实事件的禁锢,创作上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是贬低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意思,只是个人的观影体验哈)。

第三对于美国飞行员有着星球大战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而日本飞行员全都是匿名的npc角色,因此虽然给山本五十六加了很多戏份,但一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美国这边的主角其实是飞行员而不是将领(我的伍迪哈里森啊,基本酱油位),但日本的飞行员在剧中是缺位的,铺天盖地的日军机群却都是匿名的,英勇的美国飞行员在开着烂飞机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以一敌二的场面,导致整个片子充满了征兵广告气质,顺带一提对于中国军民的刻画就更加表面化了,虽然鉴于不得不遵循历史的原因而为了服务doolittle的故事线登了场,但这段描画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整体看下来并不推荐观看。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篇6

发现知乎(首答在知乎上,拷贝过来的)这么多回答没一个答到点子上。难道是国内没有演技的演员演的烂片看太多,导致大家欣赏水平集体下降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类似的题材,《虎虎虎》拍摄时美军雇佣了很多美国海军现役人员演出。日本导演也坚持以普通人演不出军人的气质为由,动用了当时的海上自卫队参演。主要演员的演技也很棒,感觉就是在表现一场现实中战争。《中途岛》里的演员表现相当不专业和浮躁。我猜他们出演前没怎么仔细去研究过自己要演的人物性格和当时美军的环境。看看黑泽明咋说的

''此外,今天的年轻人不读书,我不认为他们中有人广泛阅读过俄罗斯文学,重要的是,他们至少要读些书。要是没有丰富的储备,你就无法去创造,所以我常说创造源于记忆。 记忆是你的创造之源,你不可能无中生有,无论它是来自阅读,还是来自你自己的亲身体验,你脑子里有东西,才可能去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面广很重要,当下的小说不错,但我认为人们也应该读读经典。因此,如果建所电影学校,强调阅读是重要的。''

整部电影情节衔接也很突兀,可见编剧根本没用心去好好写剧本,懒得折腾,随便凑合一个敷衍了事。再引用黑泽明的看法

''但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 这就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但他们还是不会去写,他们发现写作太苦了。''

回答里很多人批评电影交代时间范围过多导致有流水账的感觉,个人对此看法不以为然。同样的题材,可以参照日本拍的《联合舰队》,从1941珍珠港事件一直到1945年大和号沉没日本海军覆灭。里面描述了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战役,瓜岛战役,山本司令战死,莱特湾海战,和日本海军最后的菊水特攻。人物上层有海军总长永野修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二航战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联合舰队两任参谋长宇垣缠和草鹿龙之介,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下层有大学教授和他两个在舰队服役的儿子一家以及后来入门的儿媳妇,飞行员正人和他父亲的亲情。每场战役的过程交代很清楚,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刻画的很丰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也演的很明白。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事件这样多,参演人员甚众的情况下本片看完依然很感人。与其说《中途岛》表现事件太多给人感觉太散不如说该电影编剧和导演专业水平不够,把控不了这种片子。

电影特技太假了,对比下二战纪录片和照片,真正的战争场景并非电影里表现的那样。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把电影背景换成外星人(日本军)入侵地球(美国),美军保卫全人类(反正都是瞎编,可以完全不顾及逻辑,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放在这样的爆米花商业片里,这些人的表现和这个剧本就感觉正常多了。

作为一部历史剧,写了很烂的流水账剧本,选了一群表演水平二流的演员(演啥不像啥)。例如那个情报官,其表情还有动作怎么看都像个演员,而非军人。再看看同时代丹泽尔.华盛顿演的军人,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