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大家内心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感受性文字,一份全面的心得体会,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1
国难当头,逆行而上,只为同袍谊!武汉告急,勇往直前,共筑生命缘。
在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之际,有多少最美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救治患者,运送物资,维护秩序,研制疫苗,不计回报,保卫中华大地。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一身身洁白的防护服,一纸纸印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书写着你们的深情,温暖着你我他,唱响了英雄的赞歌。
是你,钟南山爷爷,17年前,sars病毒爆发之际,你振臂高呼,救同胞于水火;17年后,连夜坐在动车的餐车上,不惧危险,逆行而上,视察疫情震中武汉,向世人发出警告。你疲倦地靠在餐车上,你满含热泪的双眸,一句——“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看哭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人。谢谢你,钟爷爷!正如你的名字,你的一言一行,在我们的心里,筑起了不朽的丰碑!你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你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英雄!
是你,李兰娟奶奶,73岁的高龄,逆行而上,冲在疫情第一线。你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身先士卒,只为研制新药,只为抢救更多的生命。医院曾劝过你,不要进入隔离病区,因为你已经73岁高龄了,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红区”,只为看望患者,给病人以信心。当你脱下口罩,脸上那深深的压痕清晰可见,让多少人为之心痛。面对镜头,你露出了天使般的微笑,这笑容温暖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你是我们心中的女神,你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英雄!
是你们,一群美丽的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书写着抗疫的神话。多少爱美的护士,剪下了漂亮的长发,成为“光头美少女战士”,只为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只为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这样的镜头,润湿了多少人的心头。你们争分夺秒,日夜奋战,连续12个小时不吃不喝。渴了,忍着,饿了,扛着,累了,就躺在座椅上休息片刻,只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只为了能早日消灭病魔。当你们脱下那厚厚的防护服,露出那苍白的双手,露出那“天使的印记”,那深深的印痕,看哭了多少人,又温暖了多少人。有你们,真好!你们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英雄!
风雨同心,众志成城!正因为有了可爱可亲可敬的你们,才有了我们抗疫的胜利!才让我们迎来了春天,享受了阳光,拥抱了温暖!有你们,真好!我要为你们歌唱!
后记:在生死关头,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逆行者,我们可亲可敬的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保卫中华大地。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疫情得到控制,才有了我们的春暖花开。为此,我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书法作品,录制视频,用文字,来表达我的敬意,为英雄们唱响赞歌!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2
在大家欢天喜地庆祝鼠年来临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始蔓延,短短数日,感染者已经增至数千例。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形状好像普通病毒戴上王冠,患者会感觉浑身无力、发热,慢慢出现呼吸困难。而且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可以治疗的药物,听起来十分可怕。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原本红红火火的农历新年笼罩了一层阴影,大家都闭门不出,防止传播传染。
我们小学生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应该号召身边的人,科学防治、拒绝谣言。我们应该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和父母亲人在一起宅在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同时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眼界。如果非得出门那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后要科学洗手洗脸,将衣服挂在阳台上晾晒。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增多,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都放弃休假,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加入到与疫情斗争的救治工作中,尤其是钟南山老先生,他今年已经84岁高龄,17年前他带领人们击退了“非典”,他曾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现在又投身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队伍中来,在他眼里,“医院是战场,医生是战士!”在人们恐慌地从武汉逃走时,他却义无反顾地进入武汉,成为逆行的战士。
我的三爷爷是一名外科医生,常常半夜还在做手术,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闪烁着慈爱的光芒,他也会对我说:“手术台是他的阵地!”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医生护士,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们就是我最敬爱的人!
钟南山爷爷说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同源的,很多野生动物们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随身携带了各种超级病毒,人们却把这些动物当野味吃下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啊!疾病虽然可怕,但是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记住这个教训,像钟爷爷那样奋勇向前,携手共同抗击病毒,众志成城,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美好的春天就在不远的明天!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3
吕猛,中共党员。自20__年在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疫情开始的时候,他作为消杀组组长组织单位同事学习各版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指导单位同事、隔离点医护人员及转运密接人员防护服的穿脱,协调联系公安及社区居委会到确诊患者家中进行终末消毒及转运车辆消毒等工作。
20__年2月12日他作为天津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援助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到达目的地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成立了消杀小组,负责指导全县消杀人员培训及现场消杀工作。
为了解全县防控现状和基层防控人员知识储备和操作技术掌握情况,他和队员们深入基层,对鹤峰县全部基层医院和隔离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摸底和技术指导。20__年2月16日当地下了一天的雨,他们仍然坚持下乡工作,130多公里、最高海拔1200米、崎岖的山路、不时滚下的落石、阵阵的雾团也没能阻止他们的脚步,晚上9点还在回家的路上。他在工作中提出的建议被相关单位和县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采纳,得到鹤峰县新冠防控指挥部、鹤峰县疾控中心领导一致好评。
为帮助江坪河水电站建设工程提前复工建设,他还协助建设企业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培训。
时值当地茶园春季管理的重要时期,为了减少地域人员流动,做到防疫、春管两不误,他还同队员们来到鹤峰县走马镇,指导当地茶农复工复产工作,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科学有序开展茶园春季管理工作。
最后他说道:“国家有号召,人民有需要,作为疾控人义无反顾,在前线一定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科学、专业、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不负天津人民嘱托,同鹤峰人民一道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请家人们放心,我们定能凯旋而归!”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4
2020年的庚子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互相是戒备与疏离……每天增长的确诊数字,不断扩大的疫情地图,时刻牵动着14亿人民的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在这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却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上,用尚且稚嫩的肩膀,众志成城,扛起了“爱的桥梁”。
那一天,白衣着身,是英雄出征战场的铠甲。近日,网路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最美的背影”,点赞最多的一张照片就是几位医护人员,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站成一排,赶赴病房。我们在过年,他们在帮所有人过关,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不再恐慌,因为一袭白衣,让我们看见最美丽的铠甲。曾经将名字写在校服上的90后们,变成如今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一线战士,防护服下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子女、是父母、是挚友,是鲜活灿烂的普通人。他们怕吗?当然。但正是他们,在危急时刻,克服恐惧、义无反顾地“顶上去”,是他们,面对肆虐的疫情,始终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是他们,用逆行的单薄身躯,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正如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莎所形容那样:“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这群90后,是拥有着隐形翅膀的天使。
那一刻,青丝斩断,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1月26日,一则“光头护士”的新闻一度引起关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身为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后,她果断将两个孩子送离了身边,并且因为毛发也可能沾染病毒,所以自己在家毅然剪掉了齐腰长发“光头明志”。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样拥有长发的我,更能理解这一决定的深重意义。女孩儿爱美,剪掉长发尚可,但是剪成光头,哪怕男士,又有几人有此勇气?当大家感动地说“这身白衣穿得太沉重”,单霞却觉得剪个光头真心没什么,“只是为了我好戴帽子,好穿防护服,好上战场,好保护自己和同事”。因为穿上了这身白衣,戴着护士帽,有了信仰,即使害怕也不能后退,为了切断传染源,努力救治病人,他们做的事情,比剪发还多得多。“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关键时刻我不会逃避,我也不会做逃兵”,这些话,都出自一名95后的小女孩之口,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护士李慧。疫情爆发到现在,从除夕夜开始,她坚守在工作岗位,从未离开。因为有这样一群年轻巾帼英雄无私勇敢,在病毒面前毫不害怕,舍身为民为国,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为之战斗的决心,坚定了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信心。
那一句,义无反顾,是赤子心怀感恩的大爱。24岁,恰是青春正好的年纪,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护士佘沙,却有远超这个年纪的担当和感恩。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幸存的她,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医院发布召集第二批援汉医疗队成员的通知后,她就主动报名请战,在她和护士长的申请理由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那句“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与此相似的,还有一名95后男护士许汉兵所说的,生在中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危险的时候肯定不能退缩”,奋战抗肺炎一线的他,在防护服上郑重写着“精忠报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看似简单,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为了家国大义,付出所有、哪怕生命的代价,他们,为我们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澎湃爱国情。年轻的90后,曾经被人们称作是“垮掉”的一代,很多人质疑,我们是否能够担负起建设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是否能扛起中国走向未来的坚定脊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90后在严峻疫情面前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探访疫情真相的青年记者;除夕夜整装待发,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医疗队;各地医院,在请战书上坚定地按下红手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心系武汉,捐助物资善款的海内外爱心人士。无数感人肺腑的事情中,90后用实际表现告诉社会:我们,一定行!滴水汇成江河,有14亿同胞站在我们背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相信每一个人的付出,相信阴霾过后终有灿烂彩虹。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5
那一道凄厉的闪电,击中了四川凉山木里的枯树。一瞬间,浓烟滚滚,火焰登时席卷了整片山林。火势迅速蔓延,生机盎然的森林,变成了人间地狱。
谁舍得让祖国的大好山河付之一炬?但是,以任何人的力量,都无法阻止这场惨剧。但是,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一个广大而团结的集体呢?
他们奔赴火海,义无反顾的向这场天灾宣战!消防车是他们的战车,水管是他们的武器,明知道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甚至可以说是以卵击石的战斗,但为了守护美丽家园,他们却选择了生命中的最美逆行——冲向火场,永不回头。
都说水火无情,突如其来的风向改变,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燃,夺走了30人的生命。当他们被烈火淹没时,有些人依然无悔。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是金钱吗?不,金钱永远没有生命重要!
是名誉吗?不,名誉也不及生命重要!
是信仰!
是坚定的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信仰;是甘愿做和平时代的战士的信仰;是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信仰——甚至,消防员这三个伟大的汉字,就是他们的信仰!
回溯历史,在火灾中搬运燃烧的煤气罐的,是消防员们;在洪水中奋勇救人的,是消防员们;在危难之中解救被困者的,是消防员们......当今社会,我们已经看不到纷飞的战火,感受不到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这种词语,我们已经陌生。但是,消防员们却依然冲入险境,从死神的刀下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他们,却常常没有逃脱死神扼杀。这精神,怎么不值得赞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消防员的精神再伟大,我们不身体力行的学习,终究还只是空中楼阁,还只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所以,我们要把消防员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我们之中,大部分的人将来可能不会成为消防员,其中又有大部分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像森林大火这种生死攸关的情景。所以,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既然自己绝对不可能面对火场,那么学习这种精神就毫无用处。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尽管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消防员,我们仍要学习这种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精神,因为,你会发现,你,就是扑火者,就是消防员。
他们一生都处在水火之中,在水火不相容之间,你们挺身而出,每一次救火都打着“死”的准备,对于我们来说,你们是天使,救济人类的天使!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6
抗疫英雄之医护群体——“带队勇闯隔离区的临退休医生”曹晓英,“白衣作战袍,上阵父子兵”的徐自强、徐秋笔,“推迟婚期,守护病患”的35岁准新娘龚丽丽,“逆行母女”秦满凤、杨佳,“傲骨贤妻”何秋芳,剪去长发抗击疫情的肖思孟……疫情期间,他们白衣执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疫”一线,为大家舍小家,为我们构筑起了抵御病魔的钢铁防线,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英雄之医护群体。
抗疫英雄之基层干部群体——空巢老人的贴心“儿女”肖锦峰、黄蓉晖,“隔离区的大管家”容从俊,“带伤抗疫的女支书”邝素珍……疫情期间,他们披星戴月,白天跑社区,晚上做汇总,有时还不被群众、家人所理解,但正是有了他们,抗“疫”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到基层一线,基层才能在疫情中有序运转。他们是抗疫英雄之基层干部群体。
抗疫英雄之农民群体——抗疫“蔬菜哥”张维,驰援武汉的爱心菜农“大树哥”,“蔬菜掌柜硬核捐助”李华平、李华忠兄弟……疫情期间,分布在五湖四海广大乡村的他们,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保障,甚至驰援千里将紧缺生活物资送去抗疫前线,他们就是抗疫英雄之农民群体。
抗疫英雄之志愿者群体——退伍不褪色的“坦克兵”史纯华,逆行武汉传递“正能量”的郑能量,“武汉战疫全能志愿者”华雨辰……疫情期间,面对人力不足难题,他们挺身而出,像满天星河汇聚耀眼光芒。他们可能年龄不同,职业不一,但在抗击疫情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英雄之志愿者群体。
此外,疫情期间一直在“跑”的暖心“管家”快递员贾胜治,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武汉这座城市;“八年坚守脱贫攻坚一线的铿锵玫瑰”刘双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闺女”;“戴假肢出诊的山间医生”方富光,要继续在山路上走下去;“大山的留守园丁”马彦国坚守40余载,哪怕只剩下一个学生;“布衣教授”吴树鸿25年来执着追梦、自学成才,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他们用坚守、奉献,展现凡人大爱。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7
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
他,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张定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医30余年。之前默默无闻,不为外界所知,只是尽了一位医者的职责。1997年,援助阿尔及利亚;20__年汶川地震时,在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20__年除夕,张定宇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成功抢救一对新生母子;20__年10月,被确诊渐冻症;20__年1月28日报道,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1月26日,大年初二。
自20__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了29天。这里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在疫情中“逆行”的29天里,院长张定宇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从小在武汉硚口长大的张定宇笑着为自己打圆场。
“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而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分身乏术的张定宇,有时忙得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就是这样一位医者,身兼患者和病患家属,这样的身份也许有他的特殊之处,也有他的神圣之处。身兼“数职”,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临危受命,挑起一名医者的担子。他虽行动不便,但步履坚定;心怀患病妻子,但更关心他的医院和病人。
就这样一位施恩于人、充满大爱的白衣卫士,总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很感激解放军医疗队的分担,让我这两天凌晨1时就能躺下了,之前有时候得扛到三四时才能睡。”“我爱人虽然感染了病毒,但是很幸运,给她用了抗毒药之后,有效果,我很感恩。”“这样的疫情和灾难,无论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后果都不可想象。我很感恩,当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
人活一世,敢于肩负责任与担当才不亏于人生。面对肺炎疫情,医者肩负救死扶伤之责,医患并肩抗“疫”情,九州一心战肺炎。现有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张定宇,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致敬战“疫”英雄———张定宇!
向英雄致敬的心得体会篇8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