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2-08 作者:Cold-blooded

如果体会中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做好表达,那它的参考意义是不大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内心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书面材料,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5篇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篇1

?论语》本身就是关于“仁”的。“仁”也是论语的最高追求。要实现这一追求就必须遵循“礼”。“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则。因此,《论语》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深深体会的。首先,《论语》使我懂得做人要有志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要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学会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做人不要骄傲:“泰而不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做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人要有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事则要“三思而后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还要注意到分寸,时刻记住“过犹不及”。对待学习则要珍惜时间,端正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不能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同时,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尽心尽力,要诚实守信(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要对朋友的错误行为予以劝告:“忠告而善告之,不可则止。”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与他人处理关系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并且还要秉承中庸之道:“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愈。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对于财物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上的论语中提到的话,很多都是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的,可以说是我努力的方向。对我而言,读《论语》最大的,最确切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关于语言与行动,一是关于持之以恒。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的弱项。

孔子认为说话不要太绝对(言不可若有其几也),不要讲大话,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没有办成的事情不要张扬,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我通常则是事情没有做成就先把话说了。这有两种后果,一是说的话会成为一种激励,二是其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柄,事情没有做成的话就会成为光说不练的典型。要做成事情就必须脚踏实地,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持之有恒。如孔子所说: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我又是很浮躁的,做事情不能够持之以恒。所以,《论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今后要少说多做,踏踏实实。这可能很困难,会“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但至少我要尝试地去改变,正如孔子所说:过,勿惮改。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呢?希望会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的人生哲学很深,特别是中庸之道。有些东西自己没有相关经验的话,很难体会。对我来讲,有很多东西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篇2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篇3

拜读《论语》时,发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其中,他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确实,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让那种快乐既不会被清贫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努力地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么首先就要意识到: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夯实自己的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知识宝库、一本活的教科书、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人。在从事这项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将为你带来极大的快乐。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师职业需要有一种探索精神,探索即寻找科学的真谛,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向未来挑战。教学时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研究主体,把激活课堂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教与学双向主体积极性基础上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师生通过合作和创造性劳动,就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从研究中共同获得一种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发展的快乐。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最需要优秀和出色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篇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每则的心得体会篇5

我爱看书,我有一本好书,这本课外阅读——《论语》,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书。这本《论语》书里记载着古时候鲁国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刚开始我读起来并不理解,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几篇后,就越来越喜欢这本《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中有精美的插图,丰富的知识,趣味的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爸妈让我背诵原文,开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头有注释,告诉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词,注释旁还有详细的精彩解说,最终是故事链接,这样清楚、明白的解释,我很快就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不但要学会背里面的资料,还要按照书上的去做,养成书中所说的那些学习生活的好习惯。

?论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说:学了知识以后,按必须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吗?这正是我们在学习上应当做到的,无论是教师在学校里教我们的知识,还是在家中父母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都应当去反复的去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论语》还有一则给我的感触最深,文中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所以我们应当多读像《论语》这样的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我,丰富自我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