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把深刻的思想铭记于心,你的心得体会写好了吗,当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受后,写体会就是不错的方式,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课标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1
激动的语文课来临了。
语文课上,拿来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哦!原来拔河比赛啊。地上放着一条又出又大又重的绳子。
过了一会儿,到我们组了。我们组有三个强壮的大男生,是多么的威风啊!我们准会赢的。他们慢慢吞吞的走上去,可我的心怦怦直跳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掌声越来越大了。上去后,我紧紧的握住那条粗重的绳子举起,生怕会从我手里逃脱。这时,圆圆的大肚子却饿的扁扁的。
3——1开始。我使劲的向后拉,前面一直向我挤来,呀!我就要掉在地上啦,还拉真的顶不住啦!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拉,向后挤,后面那个人马上变成了一个大冬瓜!
哎!前头那个那么大力干什么,吃饱了撑吗?浪费力气。两边决斗,他们那边好像没力气咯!我们的手一直在抖动。发麻……
原来……原来我们——成功啦,一场激动的拔河比赛就这样结束了,真有点恋恋不舍,我们却蹦蹦跳跳的下了座位,想不到三个男子汉做事还挺麻利的嘛……
难忘的语文课心得体会3
开学那天早上,王老师在发新书。小刚发现发给自己的语文课本的封面折皱了,于是他趁同桌李扬不注意时,把书调换了。李扬看到自己的书坏了,就对老师提议。这时候,所有的书都发完了,老师把自己的课本与李扬交换。
李扬看着这本书,就非常珍惜,一学期下来还是那么新。李杨的同桌小刚感到后悔,他想:不就是一本书吗?没啥大不了的,但是我和李扬的友谊是无价之宝啊!
很快,他们也长大了,但是小刚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而李扬却很幸福,没过多久,李扬便打听了小刚的下落。
李阳觉得小刚很可怜,就给他找了个固定的工作,还给他租了房。这时的小刚看到李扬的举动,很是感动,他又想想自己当年调换书蠢事很是后悔。他就把当年的事告诉了他,李扬并没有生气,笑着说:当年我们真淘气。小刚也笑了,他们一起看望了王老师。
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了。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2
在我的学校生活中,上过无数节各种各样课,它们就像一艘大船,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有的让我学到了新知识,使我视野开阔;有的教会了我写作文,让我思想深邃;还有的让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令我大开了眼界……总之,这些课都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过要说我最喜欢的,就属三年级时的那节语文课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一般在语文课上,我们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气氛,但那回可不一样了!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题为《画鼻子》的作文,这必须是游戏后才能写的作文,但我们没玩过,老师竟然破例让我们在语文课上玩起了这一游戏。
游戏开始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毛”头像,可我们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哦,原来还没画鼻子呢!语文老师说,谁先来画?“我!”“我先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我因为怕自己会画不好而丢人,所以没吱声!这时,老师觉得沁沁最遵守纪律了,所以请她先来画。老师帮沁沁用红领巾蒙住眼,沁沁转了三圈后,她摸索着走向黑板,走呀走,可竟然走错方向了,老师连忙扶着她来到了黑板前,沁沁执着粉笔的手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停住了,大伙儿一边捂住嘴在偷偷地笑,一边不停地喊道:“就是这里!”“就在这里!”只见沁沁武断地画上了鼻子,令我们哄堂大笑:“哈哈,她将鼻子画在了脸的外面啦!”。
轮到楠楠了,他和沁沁一样,做好准备后径直走向了黑板,正在他举起手即将画的时候,大伙儿不约而同地说:“不对!偏了,这里是嘴巴!往左上一点!”楠楠半信半疑地画了一个鼻子后随即摘下蒙眼的红领巾一瞧,惊喜地叫道:“我画准了,我画准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还有很多同学玩了这个游戏,有的人很聪明,用黑板的长度来估计脸的位置;还有的人用手指来细心感受黑板上的粉迹……同学们玩游戏的劲头越来越兴奋,有的跪在椅子,有的坐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干脆站起来看……我终于忍不住了,也想玩,“叮铃铃……”下课了,最终我没能玩到。
虽然我没玩“画鼻子”这个游戏,但是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我感受到了室内玩游戏的集体氛围,多么有趣和热烈啊,这毕竟是我上小学以来的第一次在语文课上玩游戏啊,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3
6月1日砂河二中聘请太谷名师上课改观摩课,我有幸参与其中。
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这次我听的是太谷王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彰显了课堂本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当我听着王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上课时,王老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激励的性的语言更是欠缺,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她在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王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预习的落实。上课直接解决字词,没有拖沓;导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读文本时有同学就能够谈得深刻、全面甚至语出惊人。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切切实实把课前预习落实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抓住导学目标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他们细读品味。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自己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字斟句酌是感悟的需要。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能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重点词,重点句反复品味。
让学生读文章,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意义。王老师避免了过去传统语文课上老师繁琐的分析和讲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而我有时在课堂中,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读又占很多时间,恐怕课时完成不了,于是老师的问和讲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方面应该好好学一学,得转变转变。
语文到底是教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应该是品语言,习得优秀语言的写法,学会运用,语文应该是修养性情,体悟人生,所以语文应是教学生动情去读去感受。语文应是培养一种语文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感动,善于反省和领悟人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听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4
我们的语文老师不严厉,同学们上课说话时最多骂几句,从来不打人。所以同学们都不怕她。在上她的课时,班上说话的、打牌的、下棋的干什么的都有。她呢,总是骂几句,可这根本就不顶用。有些同学还在暗地里骂她。
记得有一次美术课被她上成了语文。她刚进教室,同学就在齐声吼叫:“这节是美术,不是语文--你来干什么?”课前演讲(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人人上台演讲)完,不管好不好,同学们都使劲的鼓掌。她叫同学停下时,鼓掌声仍然震耳欲聋,一直到她开始讲课,掌声才渐渐停下。但说话声有此起彼伏,完全不在乎她在不在教室。她被气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同学不仅不改,反而说的更大声了,有的甚至笑她的脸是个脸谱。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终于,她发火了。走到说话最大声的王宇西身边,指着门外,大吼:“出去!!!”王宇西不以为然,当做没有听见一样。她又重复了一遍:“我叫你出去!!!”王宇西仍不为所动,丝毫没有出去的意思。她生气道:“你有神经病吗--"王宇西还没等她说完,便“蹭”的一声站了起来,对她大叫:“你说我什么都不能叫我神经病。”说完,便很潇洒的拿了书出去,站在门外。临走前还留下一句“妈的”。同学们再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连已往学习很好,一向听老师话的张东也笑了。她很尴尬,脸涨的通红。
经过了这场闹剧,班上安静了许多,可还是免不了说话声,不过没有刚才大了。她开始检查练习册。检查到李胜楠时,李胜楠面前什么也没有,她便问道:“你的练习册呢?”李胜楠头一偏,有些不屑的说道:“撕了!”她似乎想不到会是这种情况,一时语塞,半天才道:“站后面去!”李胜楠一听,把板凳一踢,弄得“框框”直响。然后拿了本小说,直接去了门外。同学又笑了。她叫人把李胜楠叫回来,然后严厉的说道:“我叫你出去了吗?我叫你站后边去!!”李胜楠根本毫不在意她的严厉,拿眼把她一瞥,头一甩,站在后边继续看她的小说。
她气极了,把书狠狠的往讲桌上一扔,回头说道:“你们这语文课,我不上了,这节自习。”
同学们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开心,有的还大声欢呼:“不上就不上,早就不想上了。”
不知道她听没听见,反正,她拿了书就走人。身后是一片吵闹。
后来,听说她哭了,但同学们没有一个同情她,反而变本加厉。
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吵吵闹闹的一节课。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5
师恩母爱,不是用怒气来回报的。
——题记
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天气好得不能再好了。
中午睡过午觉,我马上去教室,下午第一节是品德课,第二节是美术,第三节是语文,第四节是英语。
时间眨眼就过,准备上第三节课了。因为李老师要去听课,这节课只能叫别的老师来代替。李老师在去听课之前把一本复习本给了代她上课的老师,叫那个老师抄上面的习题给我们做。
上课了,那个老师先介绍她自己姓郭,然后便在黑板上抄起了习题。
在课堂上,除了邓海良和他的三个朋友在津津有味地打牌,其它人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习题。他们简直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如果李老师知道的话,放学肯定把他们4个狠狠地训一顿。
李老师终于还是知道了,放学后李老师把他们4个留了下来,叫他们重新按照上课时打牌的情景再现一遍,示范完了,李老师把邓海良从座位里拉出来,可能是李老师不小心,拉邓海良时指甲碰到了邓海良的肉,邓海良马上发怒了,用力拍了拍桌子,右脚一蹬,整个人快速立了起来,对着李老师大骂:“小心我把你给做了!”
李老师似乎也生气了,音量不知提高了多少倍:“来呀,我告诉你,两个邓海良都不是我的对手!”
邓海良二话不说,冲到李老师面前,抓住李老师右臂,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地摇,可李老师犹如一座雕像——动都没动一下。后来,李老师抓住邓海良的双臂,把他硬生生地压回了座位,此时,李老师的泪水已掉了下来。下在僵局之际,邓海良的妈妈来了,这才平息了一场“师生大战”。
邓海良为什么要那样做?难道只是因为老师批评了他吗?作为一名学生,做错了事,不应该和老师吵架,更不能跟老师打架,必须服从老师的命令。
邓海良,你为什么要那样做?虽然我不能对你品头论足,但我要告诉你一句话:“师恩母爱,不是有怒气来回报的!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6
今天,戴老师给我们代语文课,这节课是在操场上的,使我们兴奋不已。
我们首先跳兔子舞。我们女生熟练自如地跳起来。男生自已编排不好,只有跳何老师帮他们排的队形。他们跳得东倒西歪,好似一个个不倒翁。
接着是刺激的抢球活动。代老师简单地说了游戏规则,男同学便一窝蜂似地冲到篮球场。只见江晰熹拍着球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一副得意忘形的神色仿佛在向我们女生眩耀。李坤杰见了,红了眼,使出他的独门绝招“龙卷西风”,伸手一勾,卷走了篮球。江晰熹不甘示弱,冲向前去与他拼抢。操场上的篮球拼抢主要集中在他俩之间,他俩抢得天昏地暗。
代杰与众不同,不去死抢,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等他俩拼斗得筋疲力尽,一见“坐收渔利”的时机到了,上前一出手,轻松地夺过了“果实”。他正在庆幸自己的“阴谋”得呈之际,一群黄毛小子围了上来,穷追不舍,没过多久,就追得代杰有气无力了。他无可奈何,只得把球抛了出去。胖熊何柏林一直站在操场中间,懒得动腿,根本没想到球会向他飞来,躲也来不及了,就用双手紧紧抱住脑袋向下一缩,活像一只大难临头的乌龟,还是挨了一球。
球又被江晰熹抢到手,不幸的是,此时,他被重兵围困,左冲右撞,不得突围。更不幸的是,这群耍野了的“毛猴”见江晰熹还不投降,不交出球来,于是,七手八脚地把他推倒在地,夺下球来传了出去。只听见可怜的江晰熹趴在地上直叫:“妈呀!爸呀!痛呀!”同学们只管跟着球追。毛明洪追累了,连球屁股都没摸到一下,一懈劲,两手把屁股一拍说:“抢也抢不到,还不如回家养老。”说完,学着和尚盘腿打坐。累了吗?与世不争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叮当……叮当……叮当……”
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7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的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期间聆听了十几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每个老师身上都学到了受益匪浅的东西。满洪贞老师上课总是面带微笑;李俊萍老师认真负责、组织课堂有条不紊;杨静、孟海霞两位老师课堂活力四射;张隽老师的学生听话守纪律,课堂氛围非常好;吴士英老师语态兢兢业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李宝亮老师解读文本总有独到之处;王耐东主任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咏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