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对待心得体会的书写,我们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大家内心见解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篇1
2月18日,《感动中国》如约而至。钟扬、杜富国、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程开甲等人十一人获颁“年度人物”。
这是一群以血肉之躯书写不朽伟业的人。超越海拔六千米,跋涉高原十六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弥补了国家种质库的空白;面对爆炸的地雷,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英勇负伤,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退伍军人吕保民见义而勇,不惜身受重伤,制服持刀行凶歹徒;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毕生节俭清贫,将全部积蓄捐给贫困的家乡;“英雄机长”刘长健临危不乱,在万米高空挽救了119名乘客的生命;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护海岛32年;张玉滚支教17年,用窄窄的扁担挑起山村孩子的未来……
这些平凡又伟大的普通人,无愧于殊荣。他们用善意、勇敢、毅力、使命,升华了自身,也标注了新时代的价值坐标,又汇聚成温情的海洋,让人动容,催人奋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从国家到个体都引以为傲的精神丰碑。
从他们身上,有人读出了文明的传承。一个文明的民族,不仅要有经济的进步发展,也要有精神的高度和厚度,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给文明以岁月,还要还岁月以文明。如此,便离不开对一个个心动瞬间的记录,对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铭记与传承,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回应着时代的价值渴求与信念坚守。学会铭记才有文明,有文明才有希望,精神的力量翻滚升腾,环抱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便会传递着心灵的方向感与归属感。
从他们身上,有人读出了感动的力量。2018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里,有90后,也有耄耋老人;有卖鸡蛋的大爷,也有两院院士。他们生逢不同的年代,守护着不同的岗位,坚守着不同的初心,却在“奉献”的精神世界中相遇,共同向我们传递着“利他”的价值观。他们拒绝诱惑,甘守清贫,付出了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这种力量,怎不让人泪流满面?
感动中国是一扇窗口。十七年来,上百位年度人物用伟岸的身姿,奠定了精神丰碑最坚实的底座。更多的人则从感动中汲取力量,用精神之光点亮自己前行的路。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人,为清洁工免费提供热水的热心店长,春晚小品中那个春节不回家,在车站为大家排忧解难的铁路警察……他们也许永远登不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却在“行动中国”的大舞台上,用热心,用担当,用奉献,温暖了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一朵朵浪花汇成了时代的巨浪。获奖者终究有限,但精神的奖杯在所有观众手中传递。十三亿中国人,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烈火,这团烈火越烧越旺,化做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是咱们的靠山,这是咱们永远幸福的保证!
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篇2
“80后”,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前辈们一再的指责我们自私、没有责任感、娇生惯养、放纵、叛逆、不尊重前辈……总而言之,似乎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是一点都得不到体现,似乎我们无力接过长辈们壮大祖国的重任,甚而仿佛我们会葬送了祖国美好的未来。面对一切的非难,作为“80后”的一份子,我向来不想做任何的辩驳,反正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雌是雄,历史会给个分晓。
5·12日,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沉痛不已的日子,汶川8级大地震中不幸的消息一个一个的袭来。我下午放学后回到宿舍看到的第一条消息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当时的死亡人数只有几人。我问了一下同学,才知道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也不过7.8级,而遇难者的人数是几十万!我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只是没法想象,因为我的情绪还停留在对法国媒体的愤怒上,一下子没法悲伤。
网上不断地发出关于灾区的最新的消息,除了怵目惊心的灾区现场以及让人忍不住恸哭的受灾的人民,还有许许多多的关于救灾的新闻,让人心痛,也让人感动。
活跃在救灾最前线的有军人、官员、学生、护士,他们以各式各样的身份,通过不同的途径,怀着相同的心愿跟信仰,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抗震救灾。他们的故事太多了,多到我没法一一写出来,他们的行为不仅让人敬佩,也让人忍不住落泪。
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战士,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生灵;
大爱无私、爱学生如己出的老师,用自己血糊糊的脊梁托起了许多孩子的生命;
白衣护士、人间的天使,他们的细心照料挽救了多少可能陨落的生灵;
还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志愿者,他们中止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怀着对生命的同情,纷纷踏上了这块悲情的土地,不管是系统组织的,还是自告奋勇的,他们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帮助灾区的人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食物、衣物和药品,他们也带来了希望和全国人民无所不能的支持;
看到疲惫不堪,双手血肉模糊的战士,看到身体下护着孩子们的老师的遗体,看到顶着丧亲之痛仍然坚持在救灾一下的警察,看到为了救病人不顾自己的身孕最后导致流产的护士,看到一切一切的大义行为,我哭了,不只是流泪。
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篇3
近日,委机关组织收看了专题节目《榜样4》。节目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通过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看完很受教育。尤其是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了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张富清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张富清,就要学习他的淡泊名利。张富清原本打算将自己的光荣历程永远湮没在岁月中,一次组织活动,没能让他这个朴实纯粹的愿望达成。当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各地开展信息采集时,沉默了一辈子的老兵张富清犹豫了。他觉得:拿出来,却不是自己的本意。不拿出来,那就对组织上欺骗,也是对党不忠诚。最后他想,一辈子都没有欺骗过组织,现在这件事,也不能欺骗组织。思索再三,他最终决定打开由他自己尘封的历史。多么朴素的思想,不是为了名利得失,只有在面临对组织是否忠诚的两难选择下,张富清才决定公开自己60年前的光荣历程。
学习张富清,就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哪里需要到哪里,扎根人民。从部队转业后,张富清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参与见证了近70年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历程。他先后在粮食局、区公所、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因为工作太忙,日夜加班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他在日记中写到: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决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从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地方干部,张富清服从领导,哪里需要到哪里,脚踏实地扎根人民,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奉献,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毕生的追求。
学习张富清,就要学习他的永守初心。几十年来,张富清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张富清为什么能一辈子坚守为民初心?“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要担任“突击队员”;“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正是有这样的信守,他放弃留在大城市,放弃回到陕西老家,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张富清的故事深刻表明:“以群众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张富清的事迹可歌可泣,张富清的淡泊名利可圈可点。“国势之强由于人”,新时代需要奋斗者,新时代需要奉献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张富清为标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在新时代里埋头苦干、勇于开拓,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篇4
今天观看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他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英豪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据守初心、不改本性,业绩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当地,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素朴实、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阔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典范。要活跃宏扬贡献精神,凝集起众志成城斗争新时代的强壮力气。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老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英雄无言,致敬老英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
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2篇5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2021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乘组,已完成太空出舱等多项任务,并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奔向新时代,北斗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斗力量。
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下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未来,中国航天必将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