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tddiction

大家通过写一写心得体会,自身的水平一定都有所提高,写心得前我们都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1

终于抱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讲台,满以为课前仔细备课,上课把嗓门放大,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换来的却未必是满意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学生不耐烦的表情,不得不思考什么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抱着这样的疑问看完了《爱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流淌着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师爱,究竟是什么?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翻译者夏丐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师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朋友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2

心”花开处,梦想成真。”“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反战,读后感《《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3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4

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深知“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书中对于小孩的生活教育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睡,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从游戏到学习等,种种问题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很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有时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经意间我们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这样她就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问:“为什么爸爸可以这样、妈妈可以那样?,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观会混淆,对你以后的话也会将信将疑、不会那么采纳听从的。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以身作则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着实不易,我们自己应在从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习惯,更称职地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现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里她爱吃的东西最好只给她一人留着别人是不能碰的,喜欢的玩具也不肯给别人玩,而且有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所以书中提到教育儿童要教他们扫除自私自利心理,对于食物不要争多嫌少,对于玩具不要强夺霸占,需善事晓喻,教儿童推己及人,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思想,养成大气无私的习惯,认识到分享比独占更快乐。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例如作者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照今天很多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大大缩减了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怎不令人感慨!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5

趁着寒假的空闲,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当前我校实施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掌握知识,并通过生教生,让学生去独立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6

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滋养。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7

世界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圣经”。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我不时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兴。

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羡慕斯宾塞先生,因为他说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乐教育的方法来教学,而我们却有着种种束缚。但不管怎样,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8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1、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