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收获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可以通过写体会来记录,心得体会是对你的启发,它可以是激励我们的,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深圳特区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1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钱钟书先生作有《窗》一文,将窗户比成房屋的“眼睛”,在欣赏外界美景的同时也在展示屋内人的内心。当代人的朋友圈亦犹如一扇“窗”,看见外界的同时也展现着自我。那么在深圳经济特区40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微信朋友圈里随手一滑,映入眼帘的是什么呢?
是为民守护的担当。“白衣执甲、逆风而飞。白衣天使们辛苦了,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朋友路过核酸检测点有感而发的动态,照片中人们神情淡定,有序排队等待采样检测。最近深圳发生了新冠肺炎确诊个例,但与疫情初期相比,相同的是白衣天使们一丝不苟、忙碌挥汗的身影,不同的是大家脸上已没有疫情初期的恐惧不安,而是神色从容。这是无数人的日夜守护、无私付出,才给广大市民带来的“定心丸”。回首庚子初春,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深圳全体医护人员与党政军警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第一时间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联防联控体系,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将病毒阻挡在身前,把人民呵护在身后,用爱书写动人防疫画卷。
是为民谋福的干劲。“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我们有自己的舞蹈基地了。”过往大爷大妈挤在狭窄的人行道上锻炼,既扰民又堵塞交通,如今公园已成他们锻炼的不二去处。深圳已于去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千园之城”的建设目标,公园数量达1090个。同时深圳还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绿地打造社区共建花园,让居民参与花园规划、建设、维护的全过程,绘成一幅囊括所有人梦想的城市蓝图。此外,在今年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在北京、上海等同批1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花园城市。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福利,惠及全市人民。
是为民解忧的情怀。近日,不少深圳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动态刷爆了,仿佛过大年似的。不是某家美食店,也不是某处游玩点,而是深圳地铁6号线和10号线开通了。自此光明区、平湖街道等地区告别了“不通地铁”的历史,大踏步跨入了“地铁时代”。开通首日,不少沿线居民纷纷打卡留影,亲自体验地铁通到家门口的感觉。近年来,深圳正视市民交通出行的短板,制定了《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融入5g技术大力打造的智慧交通已初具雏形,现已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两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行,既是献给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的贺礼,更是为广大市民派发的莫大福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今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我们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相信未来一年深圳人的朋友圈将更加五彩缤纷。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朋友圈,犹如一颗颗闪闪银星,汇聚成璀璨耀眼的银河,点缀广东“两个重要窗口”。四十不惑,深圳再起航。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2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和"先锋队",转眼间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短短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性城市。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赋予的新使命,深圳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征程?
8月6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特别盛典在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顺利举行。本次特别盛典以“新时代、新动力、新使命”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共同回顾分析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深圳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在致辞中表示,《经济观察报》诞生2001年,从一张报纸开始,现在已经成为有网站、微博、app、微信、音视频全媒体传输平台,见证了中国加速全球经济的过程,也希望不仅仅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希望以理性建设者的声音和企业家们一起推动中国世界的商业文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前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活动中发表主题演讲《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演讲中,他表示,深圳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目前在外汇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整个外资投资比较艰难,但要看到发展的大趋势,最终企业都要走向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要主导自己的产业链,要有更多跨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衬托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力。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3
回顾发展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主动转移当时还很吃香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渐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深圳相继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2018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印发,为深圳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001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同比增长11.26%。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仍分别同比增长2.4%、2.2%。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深圳再次前瞻布局,大力建设5g行业应用试验网。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5g产业是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的缩影。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圳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4
在深圳看来,通过重大赛事的引起,积累经验,从而打造深圳自主体育ip,对城市体育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目前,深圳已逐渐形成一批深圳自主体育ip。
中国杯帆船赛和深圳国际马拉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进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职业赛事高地,这是深圳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又一契机。今年7月28日,林丹羽毛球俱乐部落户宝安区。截至2019年11月,进驻深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为16家。
依托深圳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在产业链条上涌现出朝向集团、好家庭、喜德盛、中航健身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领先康体、博德维等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
展望未来: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研究将深圳列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
“这一意见的出台,给未来深圳体育发展树立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合运表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经济特区跃升成为先行示范区,符合深圳特区成立以来一直“敢为天下先、勇当排头兵”的城市特质和特区品格。
深圳体育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今年3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总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体育创新能力、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王志强说:“对标世界一流体育发达城市,是基于目前深圳体育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经过充分论证而制定的目标,是切合深圳体育实际的目标。它也是深圳必须达到的目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时期,新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这一次,深圳体育要先行,更要示范,要打造国际体育示范城市,更要提供体育发展的深圳新样本。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5
从“三来一补”到“三新一高”
自蛇口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始,深圳特区就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港资进入,包括第一家引进来的酒店、第一座引进的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特区对外开放的局面。
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特区设立之初,深圳仅有1家县办企业,员工108人。借助“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超过了8000家,从业人员100万人,产品种类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构成了以视听产品为主的现代电子工业体系。
以富士康为例,作为首批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开始在深圳设厂,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数次跃迁。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回忆称,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是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电脑接插件厂,到2004年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向电脑、手机等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凭借劳动力红利、大规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代工巨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认为,“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成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最简明扼要的政策主张。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减弱,“三来一补”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后遗症也开始显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区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也标志着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结束。
为培育新兴产业,深圳在“八五”计划中明确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力主发展电子、石化、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精密机械等六大主导产业。
一个被特区传为佳话的细节是:1999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风险投资。而这个日后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技术成果交易会,成了深圳特区在新世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开端。
在经历了“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后,深圳成为了“三新一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67.3%。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6
前瞻布局,提升产业能级
回顾发展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主动转移当时还很吃香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渐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深圳相继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2018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印发,为深圳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001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同比增长11.26%。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仍分别同比增长2.4%、2.2%。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深圳再次前瞻布局,大力建设5g行业应用_。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5g产业是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的缩影。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圳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深圳特区心得体会篇7
说成果、论成就,谈成效、述成功,形容深圳40年的蝶变,不能不提一组组数据。比如,近40年来,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万余倍,跻身全球城市30强……在这里,人们看到了速度与激情,感受到了光荣与梦想。大潮起珠江,短短40年,深圳书写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奇迹。
深圳崛起的密码在哪里?无数人在叩问。因改革开放而生,这就是答案。在这里,深圳人民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大一点”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深圳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为动力、求突破……据统计,深圳设置经济特区40年来,共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圳用“敢为天下先”定义了创新与创造精神。
一提起深圳,人们会想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既然是试验,就可能有成败,也可能有经验教训,而深圳在试验的过程中不仅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更看准了就做,做出了模板。据介绍,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劳动工资改革,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科技体制创新,以及21世纪以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深圳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
从这个角度看,深圳崛起的要义还有制度的崛起,其崛起的意义并没有局限于当地,而是辐射全国——对全国性的制度构造、对其他地方的制度变革,都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参照价值。
有人问,如今改革开放已是全国上下的制度基准,我们还需要经济特区吗?答案是肯定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一路奔跑的深圳胸怀远大抱负,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是深圳的定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是深圳的目标。
当前,时代也赋予了深圳优厚的制度环境。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出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阔背景中,中央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势必有利于深圳更有动力地实现宏大目标。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深圳又被称为鹏城,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风鹏正举的深圳一定大有作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改革开放道路上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以一马当先之力带动万马奔腾之势,深圳定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蓬勃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