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上)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4-16 作者:Fallinlove

心得体会的书写是可以很好的让自己的想法有很好的抒发的,心得体会一般分为工作心得、学习心得、读后感等待,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劝学(上)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7篇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1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3

好久没有在这上面写文章了,最近一直比较忙。虽然有目标,但时而明确,时而模糊。发现时间真的是不够用,刚才看了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课,学过的,记得当初背的滚瓜烂熟,但其中的道理当时却没有真正理解多少。也学我就是劝学里所说的小人的学习吧,不知去总结,不去检查反省,反思。当时只知一位的不断学习新知识,记得当初每次的文言文的背诵在班上我都基本上都是第一个背过的,也不知当时记忆力为什么那么好,也许是兴趣吧。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情景,很用功,但却方法却不是很对,没有一个领路人,带着我,父母在我的学习方面对我的帮助几乎没有。我只能靠着自己慢慢琢磨,也许我是成功的,毕竟在我们农村能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的几乎就没几个人,大多数的儿时玩伴早早就离开了学校去打工了,现在有的都已经成家了。而我还在学校里学习,学校里的其他同学却和儿时的玩伴不一样,上研究生也学对他们某些人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或许他们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走的弯路也不多。所以和他们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在学校这个圈子里,在这个氛围里,感觉自己与有些人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终日冥思苦想,不如一会的学习;登高可以望远,顺风呼喊可以让声音传的更远;骑马可以行千里;驾舟船可以游弋江河。这些现象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自身的思维和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借助其他外力或外界因素来助长、扩展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善于借助外力或外界因素的人,就是高人、能人,就是君子。如何让自己具有借助外力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在当今生活节奏变快,生存条件更加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就变得更加重要。以前做设计都是用图版和绘图仪来画图,效率和精度都非常低,绘制一张较为复杂的装配图要几天的时间。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而且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现在周一,二,四晚上,周五,六上午都上课。周三周四白天去王老师公司实习,周二、五白天要花一两个小时帮盛老师带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给他们开会什么的。周六晚上去做家教,其他时间就在宿舍,实验室或者图书馆度过,过的也算充实,但却总感觉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学的慢,比如学习vc ,学起来特费力,程序很难看懂,辈说编了,也许这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耐住孤独寂寞,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阶段的。我应该把自己的计划分得更具体些,能够高效率的学习,不把时间花在无谓的不知不觉就流走的 上网聊天,看电影,浏览那些无聊的网页上,现在是个有网就能知天下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从网上侵袭而来,关键的就是要把握住自己,别让自己背这波洪水冲的不知所向了。克服懒惰和恐惧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踏踏实实的学习!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说得即是这个道理。有目的有计划的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一件事情,加油!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4

读完了《劝学》这篇文章后感触挺深的,文章的宗旨是指:学习要“用心一也”!知识是由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啊。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伟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学”。当然世界上的人几乎99%都有学,但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平平庸庸,而有的却出类拔萃呢?问题就出在这里。文中写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话里概括了许多。为什么许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的东西不够,下的工夫也不够。这就是锲而舍之啊!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出类拔萃?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 世界上有许多非常聪明但却没有成功的人,按道理说聪明的人应该成功才对呀!是因为他们找不着方法,因为他们“锲而舍之”呀!但是许多智商平庸的人却非常地成功,因为他们认准了目标,总结了方法,锲而不舍啊!不断努力。这就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一驾,功在不舍”的意思所在!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的祖先创造了知识,然后一代传一代。人们不断地创造知识,知识不断地淘汰、不断地创新。人们不断地学习先人的知识,并总结出新的知识,才创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纪社会。这一切都是因为“学”啊!学习等于继承了先人们的智慧,继承了先人们经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的精华。上帝给了人们生存的头脑,但人们创造的成就却跌破了上帝的“眼镜”。人类只有学才能进步。只有学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只有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学,才能创造出自己优越的物质生活。 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长久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毛泽东的博学多才难道是在脑子上做个手术,把一个知识晶片移植进去而得来的吗? 闻名世界的爱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们所创造辉煌成就,难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呆在房间里什么书籍都不阅读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可能!他们是经过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渊博的知识,然后在这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优越得多的条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锲而不舍。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5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缅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化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费了27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历尽艰苦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就如鱼得水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奋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尽全力想做到样样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会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吧。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褒扬。当今世界,风云突变;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所有这些,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不能一跃一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6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劝学(上)的心得体会篇7

最近我们学习了文言文《孙权劝学》。学习过后,细细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孙权之所以能建立吴国,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孙权并不如诸葛亮那般机智,并不如曹操那般阴险狡诈,但他却能够很好地识人,用人,还很会劝人。当时的吕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孙权作为一个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将领能有勇有谋。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虽然自然着急,但却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最后使得吕蒙才略大增,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孙权作为一国之君,每天所要处理的国事总是异常的繁多,虽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许多时间来学习。而吕蒙通过学习,才略大增,最终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读书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么会说“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呢?开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读了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如果我们能做到博览群书,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所以我们应当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同时,这则故事还告诉了我们,应当听从他人对自己有好处的劝告。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劝告,那么他最后一定不会成功。倘若吕蒙不听从孙权的劝告,那么他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最终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