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后是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的,只有在不断的练笔中,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表达更进一步,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篇1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浪漫与现实,诗意与快乐为一体,深受人民的喜爱。
端午----一个诗人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遭谗去职,还被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粽叶洗净,然后取出三张粽叶,毛面相对,,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粽子根本难不倒聪明的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我这才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些挫折,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把粽子捆了好几圈,这才放心地交给了妈妈,不一会,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钻进我的鼻孔,再一品尝,啊,粘甜有劲,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科技在发达,时光在飞逝,但端午节的习俗不会改变,它将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越来越旺盛……
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篇2
每年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成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星期天的下午,我做完作业后,就去马路对面的广场跑步,刚来到斑马线,就看到一位老爷爷持着拐杖正要过马路,他用艰难的脚步向前走,一辆汽车从远方缓缓驶来,按着喇叭,一点也没让礼的意思,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到老爷爷的身边,把老爷爷拉了回来,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朋友!”我摸摸头,羞涩的说:“老爷爷,谢谢您的夸奖,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还是直接扶您过马路吧。”说完,我就扶着老爷爷一步一步慢慢地朝马路对面走去,紧接着我继续沿着道路一边跑步一边哼着小曲儿。
大约过了20分钟,跑累的我正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在小区门口看见一个瘸腿的老奶奶,驼着背,还一直不停地咳嗽。见她这般摸样,不忍心的我赶紧过去扶她回家,送她到了屋里,老奶奶表扬了我,说:“小朋友啊,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们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长把你教育的真好。”我一听,脸红了起来,说:“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今天是‘老人节’,也是我们帮助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帮助老人的节日。
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篇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读起这首诗,我都会想到重阳节。我的家乡有一个独特的重阳习俗——做栗糕。
那一年重阳节的清晨,我也是早早地跑到了楼下,对着对爷爷奶奶道一声“节日快乐”。看到奶奶手上拿了几个板栗,我好奇地便问:“奶奶您拿几个板栗干什么?”“拿来做栗糕的。”听到栗糕,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那您教一下我呗。我也想亲手制作这一美味。”我央求奶奶。“当然没问题。”奶奶高兴地答应了我。
厨房里,奶奶给我了几个蜜枣,让我跟她做。奶奶把蜜枣切成了丝儿,我也学着把蜜枣切成了丝儿。我切的并不是很好看,好在越来越得心应手。随着个数的增多,我和奶奶的动作几乎一致,仿佛是两位干练的运动员激烈地比赛着。
切完蜜枣,奶奶马上拿起起了几个板栗用水烫一下。我又好奇了:“奶奶,这是为什么吗?直接剥不是更省时间吗?”奶奶笑了:“大孙子,一听就知道你不缺乏劳动经验啊。”奶奶告诉我,泡上热水更能轻松剥去栗子的外衣。我先剥了一个没有烫过水的栗子,壳很坚硬,只能用小刀划了个口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了一个边边。我又从热水中挑出一个栗子,轻轻一捏,壳就扁了,我再用指甲一抠,壳就破了。果然是轻松多了。
随后是切板栗。切板栗的奶奶,几刀下去就切成了一个个丁,而我也不甘示弱也切成了它的模样。这比剥板栗要简单。
为了不给奶奶添乱,剩下的部分我只能让奶奶做了。只见她左手倒糯米粉,右手倒入大米粉,又迅速放下袋子加了些糖,最后快速地加入一点温开水。没等我眨眼的功夫,奶奶揉起了面团,动作那叫一气呵成啊。我都被看呆了。回过神来,板栗丁已经揉在面团里了。
奶奶左手捏着面团,右手一撕,再一揉,栗糕的大致形状就做好了。依样画葫芦,我也学做了几个,跟奶奶做的不相上下,让我不免有些得意。
紧接着给栗糕刷点油,放进烤箱。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烤箱内的栗糕慢慢膨胀了起来,皮也慢慢变成了金黄色。这时,屋里屋外香气十足,让我不知不觉地咽了一口唾沫。美妙的味道把隔壁的小孩都馋哭了。天空中的夕阳把天空照得金黄金黄的,仿佛一个大栗糕,美极了。
以后的年年,重阳节我们都在栗糕中度过。
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个清明节,按照习俗,我们今早该去山上扫墓。
吃过早饭,背上锄头等一些工具,就和家人们上山扫墓去。
刚刚从家走时,我是热血沸腾。可到了山脚,就已气喘吁吁了。把锄头“扔”给妈妈,脱下外套,十分坚难得爬着山——其实这座山很矮。此时,早晨那温暖的太阳已变得毒辣。
终于到了山顶。穿过羊肠小道,就能来到墓地,可我在要穿过墓地时,被某种不知名的草给割伤了,流出鲜红的血。就因为这点小伤,本该干活的我被妈妈二话不说地拉到一棵大树下,清理了块空地,然后让我坐下。
看看爸爸、妈妈、奶奶正洒着汗水地干活,在看看树下闲着没事干的我(我也想帮啊,可妈妈不让),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终于,墓四周的野草都割完了。奶奶从篮子中拿出供品、纸钱、打火机、蜡烛,开始拜拜起来。
我拿出看家本领,跑到奶奶那帮忙。奶奶在墓碑前、土地公那和邻居那摆上供品,插上蜡烛叫我去烧纸钱。烟把我熏得直咳嗽,于是我蹲在烟的反方向,拿了个树枝,去挑纸钱,生怕哪没烧到。
又过了会儿,奶奶将鞭炮放完了,收好了供品,准备回家。
临走前,我还特地把灰堆里的火星踩灭,吹灭蜡烛,去追已经走到前面的家人……
又过了一个清明,期待下一个。
传统的节日习俗作文篇5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年龄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船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进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展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天气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中小学生作文大全网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外形,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