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所写的心得体会应该更加具有深度,为了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者习惯,一定要认真写心得体会,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抄论语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
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
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
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3
对孔老夫子一直怀有一种十分温暖的感情,虽被后世尊为“圣人”,却全然没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他仿佛就是一位朴素可亲的老者,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陪在心灵左右,时时给予贴心的关怀。
孔老夫子留下的精华集合成了《论语》的经典,这部“东方的圣经”,虽然不似《圣经》在西方那般高高在上,受人顶礼膜拜,却静静的渗进生活角角落落的细微处。用心一点,就会发现。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老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后世,他把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在孔老夫子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浮躁长草的年代,这种无言的教育化解了郁闷将溢的泪。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告诉我们,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我们都要做勇敢的人,努力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我们常常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要尽力避免的。“忍”字是种技巧,刃悬于心,退一寸则不成忍,进一寸则不成仁。我们静静思索忍的度。君子必仁,且能忍,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是来自于人格与内心的。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此不为君子,何为君子?
君子的精神光芒闪闪,而翻开《论语》,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常常与他的弟子讨论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自己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论语》教给我们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我们对内心的关照。
一直都记得,在于丹的《论语》心得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浮躁的走过一程,又忍不住捧起了《论语.》,静享那朴素的温暖。
我不知道于丹在参读《论语》,在登上百家讲坛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当她用浅显的语言把孔老夫子的精神传承下来,又印在书页上,在我面前缓缓展开的时候,我还是被暖暖的触动了。孔老夫子的智慧穿过两千年的路途尘埃,化作带着馨香的和风细雨,扫去了氤氲心头的浮躁和压抑,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喜欢这种淡淡温馨的味道,简单安静却也久远。
第n次品读《论语》,说不出它到底何种魅力,我只是着迷。浮躁长草的年代,我会郁闷到流泪,而《论语》会是一剂治愈我苦闷的良药,它如常言般的话语流淌过心间,心房便敞亮了。再次落笔,算作是我n+1次第的思量……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4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5
我不相信什么权威,也不刻意追随什么名人的真理,但今年寒假学习组织我们学习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开书,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勇为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从她的书中,我读懂了一种解脱,读懂了一种希望与信心,自然也领悟到了一份真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于是,有人埋怨,有人放弃,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 21世纪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己,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归属,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文革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教坛的我们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在踏过黑夜的沉寂以后,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不尽人意,重要是我们要用正确心态去面对所有问题。一个犹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开始,苦难艰辛就伴随着我们。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触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圆有缺。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6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书,它就是《论语》。我是从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国学班开始读的。
我一读这本书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这本书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辑录的,里面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写了非常注重礼节的子路,孔子的儿子孔鲤被抓走了,子路上去营救,人没有救出来却中了对方的圈套,被一个人一剑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还不忘把帽子戴好。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也是我最喜欢的学霸。你们一定会问我为什么喜欢颜回呢?因为他不但谦虚有礼,还非常有学问。有人说他比孔子还要谦虚,他却反驳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会被人们爬到山顶,而我的老师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样,谁也无法爬上去,我的老师孔子比我更谦虚有礼。”
?论语》中,有许多经典语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7
以前在课堂上我经常听老师讲“孔子”的故事,在课外书中我也曾读到过他被人们尊称为“圣人”。我常常不解地想:“孔子不就是比我们早出生几千年的一个古人嘛!怎么会是神仙呢?”(我一直以为“圣人”就是类似神仙一样的人)。直到今年寒假,我在妈妈的指导下阅读了《论语》中的部分篇章后,才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先选择阅读的就是《论语》中的《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论述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原则的话,我深有体悟。我想起我这些年的学习历程:考试前认真复习,我收获了好的成绩;运用课外阅读的知识,回答课堂提问时我获得了老师的肯定……还有我不再觉得自己好孤单,也不再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如今的我充分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所以我读着这段话很佩服孔子老先生怎么说得这么深入我心啊!
我选择阅读的第二条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条语录告诉我一个人如果品性端正,有孝心、爱心、责任心,那么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确实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比如用硫酸泼狗熊来检测“狗熊是不是真的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还有只为个人之间的一点私怨就连杀四名同学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这些人都曾是天之骄子,成绩出类拔萃,可是他们缺失了品德的修养,缺失了仁义之心,缺失了对他人、动物的爱心,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悲!可叹!如果他们也能多读读孔子老先生的话,“每日三省吾身”,那么也许他们就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很庆幸我现在就懂得了孔老先生的教诲!
妈妈说,《论语》是部博大精深的思想著作,不可能靠读这么几则语录就能读懂孔子的思想。而我自己也认为我的阅读很粗浅,但是孔子能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么多道理,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研究《论语》,学习他的思想,用他的准则来为人处事,我认为孔子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圣人”,真的跟神仙没两样!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8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