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10-22 作者:Brave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启发他人,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心得体会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6篇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1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企业复工复产和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他分别来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疫情发生以来,昔日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一度空荡无人,现在又开始热闹起来。习近平走进步行街,了解步行街恢复经营状况。我们相信在习主席的关怀和带领下,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类商场、市场定能有序复商复市,正常生活秩序定能恢复。

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日下午,习近平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习近平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陕西人民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持之以恒地有效地保护好秦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曾经是极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习近平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近平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相信在习主席的带领下,贫困群众定能逐步脱贫致富。

习主席还走进老县镇中心小学,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已于4月20日开学。习近平走进教室,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接着来到学校食堂,了解学生伙食和复学后疫情防控情况,叮嘱他们加强学校重点场所消毒,为复学复课提供安全的环境。习主席的关怀,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感动。

习近平对于陕西省的发展也非常关心,要求陕西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三秦人民以巨大鼓舞,我们都无比喜悦、倍感振奋,期待在习主席的带领和指引下,家乡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5年后再次来陕考察,饱含对陕西人民的深情厚爱,体现了党中央对陕西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为新时期陕西追赶超越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青年教师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的重要意义,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确保学深悟透,用实际行动奋力开创新局面。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鸿鹄之志、汲取信仰之力、胸怀绿色之梦、勇担社会之责,以勇立潮头的志向和气魄,在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2

我支部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专题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及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围绕工作大局,强化使命担当,忠实履职尽责,立足自身,为学院追赶超越做出积极贡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新时代追赶超越不是简单追求gdp的增长、不是单纯追求总量的增加,而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内涵式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于我们来讲,扶贫工作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贫困家庭进行帮助,在扶贫的大浪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保障性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下大气力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通过教育扶贫,使更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一批批贫困群众学到新技能,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命运被改变。同样,作为高校的我们也奋战在教育扶贫一线,我们积极努力协调各方资源,为贫困学生提供无偿学习,帮助他们有一技之长以傍身。教育扶贫,重在提升了脱贫能力,有了良好的教育,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而通过教育培训,使更多人从靠苦力吃饭到靠技能吃饭,一技在手、生计不愁,不仅富了脑袋也鼓了口袋。当然,还要智志双扶,扶技能更要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勇气。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明确的要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文明的兴衰更替。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痛定思痛,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毁一草一木,永保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时,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轻以待己、重以报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年,一代骄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异乡,奉献给了祖国。这一场中国高等教育负重前行的西迁,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它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振兴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更磨砺铸造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要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今天,重新弘扬西迁精神,我们要心怀理想,心系家国,决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坚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在实践理想中实现自身价值。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以新内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用活力、魄力和创造力面对逆境和挑战,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弦歌,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专程前往国有制造业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为加快复工复产、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努力方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保持警惕,在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的情况下稳定复工复产复学。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鸿鹄之志、汲取信仰之力、胸怀绿色之梦、勇担社会之责,以勇立潮头的志向和气魄,在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为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20xx年习近平同志在我省考察工作时指出:云南拥有天然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光等自然条件,又长期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比较好,这也是云南的一大优势。这些年来,云南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为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等活动,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中引起广泛认同,也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希望云南的同志进一步巩固现有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做好工作,使云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使云南的人民都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重要指示和这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我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热潮,加快建设美丽云南,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实际,深刻领会、切实把握精神实质。

    一要深刻领会“两个清醒认识”是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也没有条件和可能再走。我国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不畏难、不推诿、不懈怠,努力取得实际成效。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依然固守“gdp至上”的旧思维,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去解决目前面临的复杂艰巨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二要深刻领会坚持保护优先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保护优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实阶段的必然要求,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既注重末端治理,又强调源头预防,既不欠新账,又要多还旧账,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

    三要深刻领会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公众健康的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是从时空的视角诠释生态文明,是用创新的思想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利于遏制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要深刻领会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努力取得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五要深刻领会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彻底转变“以gdp论英雄”的观念,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而且应终身追究。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催人警醒!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及考核体系,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导、规制、激励、服务和保障作用。

    一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确保学习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党委(党组)中心组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在近期内安排一定时间,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学习,带动全省学习的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要组织力量,深入研读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要求,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展好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宣讲活动。

    二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决定出台《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对深入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与薄弱环节,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着力完善生态制度建设,着力强化生态保障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全面提升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及全过程,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和“绿水青山、节能减排、防灾减灾”计划,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全省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要切实加大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集中深入地进行宣传。要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讲话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时报道全党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报道全省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展示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保持在全国生态优良的领先地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和表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4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习近平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自治区政府主席齐扎拉陪同下,先后来到林芝、拉萨等地,深入农村、城市公园、铁路枢纽、宗教场所、文化街区等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21日上午11时许,习近平乘坐飞机抵达林芝米林机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手举花束、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并向总书记献上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的衷心祝福。

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林芝市城市规划馆,了解林芝城市建设历程及发展规划。习近平表示,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要突出地域特点,引导激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科学配套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5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云南省澜沧县成立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团,近日,宣讲团深入各乡(镇),依托党校、理论中心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学习阵地,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把宣讲报告会开到农户家中,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澜沧县委宣讲团深入上允镇,先后在机关和芒角村,分别开展了两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县委宣讲团成员、县森林公安局政委李永洪到会宣讲,上允镇党政班子,镇区各单位、各中心(站所)负责人,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各村(居)委会主任、第一书记,全体机关站所干部职工参加学习。

宣讲采用傣汉双语辅导报告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充分认识意义、准确把握内涵、持续深入学习三个方面,围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问题,结合澜沧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禁毒防艾和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此次宣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云南各族人民,高度重视云南发展进步,在20xx年和20xx年先后2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为云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是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澜沧县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讲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澜沧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谱写好中国梦的澜沧篇章的信心和决心。

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6

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放在心坎上,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抓什么、干什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当好知心人,把群众的小事放在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见初心。活雷锋王兰花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坚持志愿服务十余载;社区工作者林丹,扎根基层40余年,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工作;全国劳动模范林智勇,十多年如一日坚守电力一线,用汗水点亮万家灯火。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付出一片真诚,换得一颗真心。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在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把关键小事落到实处、润物无声地增进和群众的感情。

当好贴心人,把群众的急事抓在手里。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当代愚公黄大发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樵夫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治风沙、战盐碱,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急群众之所急,既是一项具体的要求,也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急事当头等大事来办,敢接最烫手的山芋,敢啃最硬的骨头,不推诿、零懈怠,千方百计解群众燃眉之急。

当好领路人,把群众的难事扛在肩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从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的张思德、点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的校长妈妈张桂梅、到在脱平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黄文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路披荆斩棘破风浪、攻坚克难谋发展,用滚烫炽热的赤子之心诠释着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要发扬我将无我的精神,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担当,坚持不懈为民纾困,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