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演讲稿能帮助演讲人引导听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我们在写演讲稿内容时,应该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野味的演讲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1
亲爱的同胞们:
20__的到来伴随着长鸣的警钟,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扩散,从武汉蔓延到全国,数以万计的患者被送到医院,几度脱销的口罩,68元一斤的白菜,以往过年时道路上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被灰和尘土代替,所有人都被困在家中。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显而易见,“这一切还要从一只蝙蝠说起”,但真的是因为蝙蝠的错吗?众所周知,蝙蝠又黑又丑,它已经尽力长成不像食材的样子,但这没有阻止它被吃掉的命运。蝙蝠并没有错,错在吃它的人,错在对规则的无视,错在对自然没有敬畏,而自然又一次惩罚了我们。如果我们不加强防范意识,不达成共识并行动,那么下一次,也许依然会因为你我的一点侥幸再次重复灾难。
鉴于此,我发出以下倡议:
一。敬畏自然,拒绝野味,绝不只是一句口头禅,而应发自内心的,切切实实去做。不食用野生动物,并且监督和劝导家人和朋友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使用野生动物制品,不养笼中鸟,爱护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和谐相处。
二。爱护大自然的每一片土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发展的脚步与环境保护应该并行,我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提倡低碳生活,积极参与养绿护绿、环境治理、卫生清扫等活动,自觉使用各种环保材料,节约用水用电,抵制白色污染,参与绿色出行,让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
四。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宣传环保、带动他人,做生态文明新风的倡导者。
努力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增强环保意识,倡导文明行为,爱护生命,积极组织、参加环保有关的少先队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对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劝阻。
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牢记教训,敬畏自然,拒绝野味,爱护生态,不让悲剧重演!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2
到了阳春三月,距离疫情开始已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了。中国抗疫变成了全球抗疫,公共卫生安全早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的进行抗疫,我们就应该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是怎样传染人的。
一、新型冠状病毒来自哪里呢?根据以往传染病疫情的经验,科研人员首先将目光投到了自身携带大量病毒的蝙蝠身上。它身上携带的某种冠状病毒和我们目前发现的病毒基因组具有高达96%的相似度。由此,在疫情初期,科研人员猜测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这个消息一发布,瞬间引起了众多网名的愤怒。再加上网上流传的各种蝙蝠汤、人吃蝙蝠等视频,有很多人责怪武汉人为什么要吃蝙蝠。但是经过调查,最初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一例病例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未售卖过蝙蝠。所以,就有可能是蝙蝠把病毒传给了中间宿主,由此传染了人类。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还尚未确定,不能够主观臆断,相信谣言。
据较新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分析基因组发现穿山甲中的一种冠状病毒与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受体结合率相似度高达99%。由此我们推测,穿山甲是潜在中间宿主的可能性大,但是我们也不排除有其他中间宿主多种外来野生动物。在野味市场,多种野生动物混杂饲养在一起,饲养环境潮湿、脏、乱、差,病毒接触多种宿主的机率高,增大变异率,增加了感染到人类的机会,严重危害到了公共卫生安全。至今,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还没确定,相关源头的调查研究还在进行中。
二、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传染到人身上的?自然界的野生动物身上大都携带病毒。由于它们是自然宿主,可以与病毒和谐共存,不会生病。因为只有在健康的宿主身上才可满足病毒长期存在与进化的要求。可是,这些病毒到了中间宿主或第三方的身上时,就有可能引发疾病。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为ra病毒,它的变异率更高。一旦接触到新的宿主,就有可能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类型,并开始传播。而且,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体内还会继续变异、筛选、快速增殖。之后,在人与人之间飞快传播,造成了严重的疫情。举个例子:中华菊头蝠身上携带的病毒不小心感染了中间宿主,然后被人类接触、猎杀、买卖、食用,而后在多个宿主中一边传递、一边变异,最终进入人体,发展为人传人的传染病。
三、新型冠状病毒有传播途径呢?根据研究报告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到达易感黏膜表面,在被感染的细胞中不断增殖。主要通过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能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传播。除此之外,可能的传播途径还有:气溶胶传播,这种途径需要病毒达到一定的高浓度才容易传播。另外,医护人员还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病毒核酸,但是目前还没有证实的消化道传播。
通过以上的种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我们知道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与野生动物有很大的关系。那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及看待野生动物呢?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禁止了食用、交易野生动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学好相关的生物知识,合力区分和界定野生动物;野外遇到野生动物,尽量不接触、正确求助;不要随意扑杀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现在中国境内疫情虽有了较大好转,但现今疫情已在中国境外扩散,几乎遍布全球。我们现在仍不能放松警惕。虽然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伟大的贡献,但只要宅在家里,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与他人,就是为这场全球性的抗疫大战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一起,期盼这场抗疫大战的胜利吧!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3
大家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出入野味店,大街上,一家家安全食品店相继倒闭,一家家野味店却接二连三地建立起来。
我不知道野味有什么好吃的,我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吃野味,是为了显富吗?还是要面子?答案,深藏在人们的内心。但是,我知道,野味会给人们带来疾病!
还记得非典吗?那致命的疾病是怎么来的?正是吃野味吃出来的!广州人喜欢吃果子狸和猴脑,可他们吃完了,痛快了,却几乎全部患上了非典!于是,这帮人随着无数的医师倒下,无数亲朋抱头痛哭,相继走进了死亡的深渊。想一想,用生命和无数医师的生命去换一次野味值得吗?
吃野味不仅是死亡,还会造成生态失衡。想一想,每一家野味店的成立都等于一大批动物的死亡。这样下去,生态失衡,最终危及到人类。
据某个地方记录得知,有一段时间,金钱豹泛滥成灾,牲畜大批死亡,政府抓了一大批金钱豹放进动物园。谁知,没过几个月,狒狒泛滥成灾,导致玉米颗粒无收。原来,金钱豹是控制狒狒生长的有效工具。政府只好调了一部分金钱豹回去。
朋友,请伸出双手,请管好嘴巴,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野味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谢谢大家!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4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拒吃野味,从我做起”。
近日来,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博人眼球,由病情初始患者去过的地点来看,华南海鲜市场成了人们关注这场疫情的一个重要焦点,在这个市场中,不但卖各种海鲜,还偷偷卖各种各样的野味,其中有果子狸,有刺猬,还有穿山甲,甚至有娃娃鱼这种珍稀动物,“野味”为什么叫“野”味?就是因为它们是生活在森林里、田野间的野生动物,而并非人们畜养起来的动物,吃这种没有防疫检验的动物的肉,很有可能把存活在这些野生动物的各种病毒传染给这些饕餮,进而传染给其他无辜的人类,这样无尽的捕杀,还会导致多种野生动物靠近灭绝的边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很落后的国家,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足为奇。可是这发生在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我们不禁会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肉割不正不食”,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们竟然喜欢吃这些来路不明的野味!我们中国已经是一个直逼美国的强国,有大量的可供人们食用的畜养动物,完全没有必要费那么大力气去深山老林里捕一些野味来吃,是什么导致那么多中国人爱这么做呢?
答案是:有很多国人不知道吃野味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吃野味不仅违法,而且长期吃还可能被这些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感染,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最近网络上也有些不明事理的网友在散播一些人们吃蝙蝠的视频和照片,并称赞蝙蝠味道鲜美。在此我提醒各位,也许经过厨师们的精心烹饪,蝙蝠的味道真的很鲜美,但还是不要冒险去吃,因为蝙蝠身上携带着多种危害人类的病毒,在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这些病毒就会乘机侵入人类的身体,经证实,蝙蝠就是20_年sars冠状病毒和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真正的自然宿主。
当然,人们吃野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人类进化史上,人们确实一直在吃各种“野味“,这或许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石烹,陶烹,还是铜烹铁烹时期,不管夏商时代还是明清时代,人们都热衷于野味,那时的野味在食谱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中,野味甚至”升级“成了皇家及恩宠臣子的特别关切。
但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世界文明已经相当发达,我们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该吃的野味还是不要碰。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也为了还野生动物一片纯洁的大自然,我在此呼吁:爱自然,爱生命,拒吃野味,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春节将至,“新冠肺炎病例”在引起担忧的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十七年前sars浩劫的惨痛记忆。病情出现时,它们有相似的开头:一个病人出现,一系列人传染,由一至百呈“井喷式”增长;回顾病源时,更有相似的起因:国家卫健委指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人都在关注开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们也应注意到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遏制病毒。
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这些事实无一不告诉我们:捕食“野味”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sars的源头是蝙蝠不假,但是它发展的舞台是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和酒楼、餐馆。如果没有我们滥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么病毒从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传播链就不会发生,当年的sars就不会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员石正丽在“一席”演讲中说。
因此,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在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排面”建立在一条条原本在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和一个个潜在的病毒威胁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确捕食野生动物的危害,不抱侥幸心理。
在记者卧底的一个“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汉疫情,一群友回复“该吃吃该喝喝,没那么容易来我头上”。总有人不相信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或者说是不相信传播病毒的野生动物就是自己接触的这只,抱着侥幸心理。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第三,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
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来动物共同进化出了特殊抗体,而新鲜宿主人类却对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也许这一次“新冠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关于野味的演讲稿篇6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导火索是可与多种烈性病毒共生存的蝙蝠;去年在内蒙古发生的鼠疫,病源是呆萌可爱、无可匹敌的土拨鼠;非洲大爆发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据说是果蝠。人类一次次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重的代价,小到个体命丧黄泉,大到一个地域的人风声鹤唳、如惊弓之鸟般遁藏;旅游困顿、自由受限、经济受阻也自是不争事实。而反观这次疫情的发源地--武汉海鲜市场,就不能不说触目惊心:名为“海鲜”,标有“野味”的商家标牌却赫然醒目;标有各种野味价格的价格牌详尽得也是”叹为观止”;售价60元的活鹿、4000元的鸵鸟、500元的孔雀、可传播鼠疫的土拨鼠、sars病毒的宿主果子狸等等野味更是应有尽有。人类终究为贪婪、无知又再次付出高昂代价,无畏的人类呀,利欲熏心的人们呀,不知敬畏自然,不愿远离野味,可悲可笑可怜可叹!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石。
一旦脱离了这一基准,缺少了必要节制,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便会退回茹毛饮血的原始粗鄙。从动物园泼硫酸到女子“虐猫事件”,从猎杀野生黑熊到”活取熊胆”,从偷猎藏羚羊到“屠狗风波”……无不显示着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对自然的不敬。如若虐待动物之风甚嚣尘上,那么当今人类社会又有什么标志性的本质属性迥异与动物世界?如若人人都是冷血,野生动物与人类又如何和平共处?人类在无以计数的种类病毒面前,又将何去何从?所以珍爱生命,敬畏自然,远离野味,必行有所止,必人人为之。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的共识。
自然以宽阔无边的胸怀包容了人类的无休止探索,也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脉脉关照着人类,无论是其地大物博的给予还是冥冥之中烈性病毒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默契,自然馈赠了人类太多太多。我们人类就不要再得寸进尺,让那些寄存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烈性病毒在人类的口腹之欲中,成为传染病毒的瘟疫之源。更不愿再看到如故宫女主那样、如坐飞机驾驶舱的美眉那样把吃野味的举动拍照于朋友圈以炫耀的丑态。我们相信星际文明,可谁也没有亲见;我们探索宇宙,可也没有更好的逆旅被发现。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理性而文明地蜗居于宇宙一隅,早已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共识。
古人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克疫艰;也更愿我们铭记教训,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真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拒绝野味,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给人类社会一份安宁,莫让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