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教案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匹配,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变魔术幼儿园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玩“扶魔术棒接力”的游戏,提高奔跑的速度。
2、通过游戏,发展灵敏性、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3、积极参与游戏,培养团队意识。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玩过魔术棒。
2、魔术棒每人一根;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慢跑一圈,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准备运动。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师:小朋友说说魔术棒有哪些玩法?(如走窄道、钻山洞、跳魔术棒等)
(二)探讨保持魔术棒不倒的方法。
幼儿独立探讨保持魔术棒不倒的方法,教师巡回观察。
提问:怎样才能保持魔术棒不倒?
(三)幼儿学习两人一组交换魔术棒的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两人一组交换魔术棒的方法:两人面对面站好,魔术棒在身体的右侧,扶稳,棒对齐,人要错位站,发出指令后两人松开手中的魔术棒,迅速跑去扶住对方的魔术棒。
2、幼儿两人一组练习:两名幼儿各扶着一根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一定距离的魔术棒,循环迎面跑以保证魔术棒不倒。
注意事项: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相互协作,不要急于追求速度,还没扶稳魔术棒就跑开了。
指导要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水平,调整两名幼儿之间的距离,以增强游戏的挑战性。
教师小结:小朋友奔跑的速度要快,跑开前先扶稳魔术棒,同时跑向对方所在的位置。
(四)难度升级:进行全体幼儿环形跑、协作扶持多根魔术棒不倒的接力跑游戏。
1、幼儿右手拿魔术棒,侧身站成圆形,魔术棒朝圆心。
2、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松开右手的魔术棒,快速上前扶住前面小朋友的魔术棒,魔术棒不能倒地,否则失败。
3、游戏继续进行。
4、老师进行活动的评价和小结,使幼儿获得成就感。
三、结束部分
老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对于魔术棒的各种玩法在课前就已经做过铺垫,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1、尝试玩“扶魔术棒接力”的游戏,提高奔跑的速度。目标指定了,就必须为实现目标去实施方法,所以安排了孩子们的练习环节,从两个人面对面近距离的玩到稍微远,孩子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表现得很不错,在最后的环节难度升级:进行全体幼儿环形跑、协作扶持多根魔术棒不倒的接力跑游戏。全体幼儿只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所以整节课好像都是在老师的高控下完成,很无奈却也无计可施。语言方面虽然简练但是引导还是不够,总结性的语言欠缺。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挡住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
2、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方法,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重点:是了解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被物体挡住了。
教学难点:影子会随光线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
活动准备:大白布一张,电灯,手电筒等光源,玩具手偶若干,选择有阳光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设置情景,对话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动物手偶放在白布后边,用手偶对话,并制造出影子)教师出示一个手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嗨!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我们是谁吗?(引导幼儿发现影子)
幼:......
二、基本部分
(1)捉迷藏游戏,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是小白兔的呀?刚刚他明明躲起来的呀?"(引导幼儿发现并能说出影子)。
2、教师拿出动物手偶,师:“小白兔呀还想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想不想和我们小白兔玩游戏呀?”“小白兔呀!想喝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起来。”
3、(教师在幼儿把眼睛闭好的时候,把小兔手偶放在白布后边,并把白布后边的电灯关掉。)师:"小朋友们现在可以开始寻找小白兔了,小朋友们知道小白兔在那里吗?"(教师在幼儿寻找的时候把白布后边的灯打开又关上,反复两次玩游戏,幼儿自由发言,引导幼儿说出有光的时候能看到小兔的影子,没有光的时候,影子也消失。)
4、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5、教师小结影子的形成:当物体挡住光线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引导幼儿认识影子,并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被物体挡住了。)
(2)魔术变变,有趣的影子
1、师:“小朋友们知道怎样才能变出影子吗? 小朋友们会变了吗?小朋友们都会变什么呀?现在小朋友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我们一起来玩魔术,变影子。” 幼儿自由操作实验(每两个幼儿一组拿一把小电筒,鼓励幼儿自由交谈,分组请幼儿自由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物体的影子,引导幼儿观察电筒位置不同时候,影子的位置是否相同,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想一想,说一说,寻找有趣的影子
1、说一说,刚刚小朋友都寻找到了那些东西的影子呀?
2、想一想,小朋友们都在那些时候看到过影子,在那些时候没有影子?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些什么影子?
3、看一看,当光线的方向不同的时候,物体的影子有没有变化,都有一些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
4、教师小结:影子会随光线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
结束部分:
1、教师提问,加深幼儿对影子形成的了解,并能大胆的说出,当光被物体挡住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影子会随光线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
2、与幼儿一起到活动室外玩踩影子的游戏和藏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吧自己的影子藏起来)。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3
学情分析:
在一次美术区域教学活动当中,乐乐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欢欢小朋友的颜料,咦!好奇怪啊。这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怎么变成了其他的颜色呢,颜色的变化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探索活动《小小魔术师》,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慾望。
内容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小小魔术师》这一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的。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慾望。
(2)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课件故事“伤心的小熊猫”引入,激发幼儿的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开始前,通过故事小主人“小熊猫”的表情,引发幼儿的猜想,引出“小熊猫”是因为城堡大门的.颜色被雨水冲走了而伤心,激发小朋友帮助小熊猫的热情。
(二)魔术导入,认识三原色
通过观看老师魔术表演,邀请全体幼儿动手操作,进行魔术演示,将瓶子里的水变成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让小朋友认识三原色。然后用自己变出的颜色去进行变色操作活动,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
(三)教师演示,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通过欣赏课件儿歌《你好吗?》,引出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四)幼儿操作,亲身感受
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让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进行操作活动;(五)交流讨论、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分享一下自己探索颜色多变性的秘密,把自己的探究的结果告诉大家:黄+蓝=绿色;红+黄=橙;红+蓝=紫;
自我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操作,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利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环环相扣的形式,将幼儿需要探索的问题在课件中体现,从中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4
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变大”和“变小”。
2、能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大”和“小”。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准备:
米老鼠头饰一个,魔术棒一根,魔术杯一个,小魔术棒若干,故事图片四张。
过程:
一、欣赏故事
1、以“米老鼠”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借助图片,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提问:米老鼠的“魔术棒”有什么本领?米老鼠是怎样说的?
3、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二、游戏:“木头人,变变变。”
1、教师交代游戏名称及玩法。玩法:教师与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我们都是木头人,一起跑跑变变变,大大大!(当念到“大大大”时,幼儿自由夸张地做“大”的肢体动作。)我们都是木头人,一起跑跑变变变,小小小。(动作与“大”的相反。)
2、组织幼儿游戏,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大和小”。
三、迁移游戏经验
1、如果你有“魔术棒”,你想让哪些东西变大或变小?(个别提问)
2、幼儿自由探索。幼儿每人手持一根“魔术棒”,在周围环境中寻找自己希望改变的物体(自由结束)。
附故事:
米老鼠的“魔术棒”有只米老鼠,它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能把大东西变小,把小东西变大。有一天,米老鼠来到草地上,看到小鸡和小狗在争吵,它跑过去问:“你们为什么吵架?”小鸡说:“我们都想吃这个苹果,可是苹果太小了,不够分。”米老鼠说:“别担心,试试我的魔术棒。”米老鼠用“魔术棒”指着小苹果,嘴里说:“变变变,大大大!”小苹果真的变成了大苹果,小鸡和小狗高高兴兴地吃到了香香甜甜的大苹果。有一回,米老鼠到兔妈妈家串门儿,路上,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就拿出魔术棒,指着大石头,嘴里说:“变变变,小小小!”大石头立刻变成了小石头,米老鼠跨过了小石头,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喊声,米老鼠赶紧跑上前一看,不好!大灰狼正准备吃小鸡,它赶紧拿出魔术棒,指着大灰狼,嘴里说:“变变变,小小小!“大灰狼立刻变小了,米老鼠用脚使劲一踩,把大灰狼踩死了,小鸡得救了。米老鼠救了小鸡后,来到兔妈妈家,兔妈妈正在犯愁:“唉,胡萝卜刚刚长出来,孩子们就吵着要吃。”米老鼠说:“别急别急,让我来试试!”它用魔术棒指着一颗小小的胡萝卜,嘴里说:“变变变,大大大!”胡萝卜就长大了,兔妈妈高兴得谢了又谢。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在一次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台上表演的魔术非常感兴趣,时刻发出惊叹声。当我问他们叔叔阿姨们怎么变魔术时,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他们身上有魔法!”于是我设计了这个“小小魔术师”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变通等方法寻找魔术中的秘密。让幼儿明白,魔术师本身并不具有魔法,他们只是运用了聪明才智,创作出一个个有趣的魔术。只要我们找出其中的秘密,就能破解这些魔术,如果我们能开动脑筋,灵活运用,也能成为小小的魔术师。
目标:
1、学用逐步质疑法去寻找小魔术中的秘密,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启发幼儿想像与变通,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准备:
绳子若干、报纸、杯子若干。
过程:
1、相互讨论看过的魔术。
2、魔术:小老头
调动幼儿探索魔术的兴趣。
3、魔术:剪绳子
引导幼儿对分解动作提出质疑,去破解魔术中的小秘密。
4、魔术:变杯子
幼儿讨论魔术中的秘密,并动手操作。
5、小结:魔术是人们用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一种活动。它本身是没有魔力的。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也能成为小小魔术师。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6
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看到各种鲜艳的颜色总是很好奇,而颜色对幼儿的吸引也很大。本节活动《我是小小魔术师》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等幼儿喜欢的活动,采用让幼儿自己探索和与老师一起探索、图谱结合等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让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紫色、橘色、绿色的颜色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幼儿明白色彩不仅仅在于颜料中,更存在于大自然和我们身边的事物中。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引导幼儿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
3、幼儿学习看图谱说儿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幼儿在做做玩玩中知道混色后的结果,并尝试说儿歌。
活动准备:
1、红黄蓝图片
2、红黄蓝及其他颜色水粉颜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教师扮成魔术师导入课题
1、今天,我是一个小小魔术师,你们知道魔术师是干嘛的呀?我带来了颜色宝宝,我今天要用他们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2、师幼认识颜色(主要认识红黄蓝)。
二、幼儿自由探索颜色,初步感受颜色。
请小朋友们自己使用水粉颜料自由涂鸦,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颜色,初步感知混色。
1、将红、蓝倒入一起,幼儿观察变色)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会变成紫色(在里面加了蓝色)。紫色像什么呀?幼儿自由发表想法。
3、用图片(红色宝宝和黄色宝宝拉手变成紫色宝宝)将实验过程表示出来。
四、请幼儿与老师一起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师幼一起操作将红色和黄色宝宝拉手,看看变化。
2、为什么会变成橘色(在里面加了黄色)。橘色像什么呀?幼儿自由发表想法。
3、同样也用图片表示出来。
五、幼儿自己操作黄色和蓝色宝宝拉手的实验,师指导。并用图片表示。
六、师幼一起看图谱念唱儿歌,并以游戏"猜出下一句"结束活动。
自我评析:
我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我是小小魔术师》。这节课的目标是
1、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引导幼儿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
3、幼儿学习看图谱说儿歌。
本次活动的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孩子自由探索来发现颜色的奥秘,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相比较前一次老师直接示范试验,幼儿更喜欢自由探索,也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
整节活动,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的"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老师通过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这个魔术,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使幼儿兴趣高昂。第二个环节就让幼儿自己尝试与老师一起配色,感知体验颜色的变化。再次以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我便彻底放手,让幼儿自己完成了整个实验,层层递进,幼儿真正感受了一次做魔术师的快乐。最后都通过图片配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很快的记住了颜色的变化。这次,我将图片做的拟人化了,孩子的眼球立刻就被吸引了,在两种颜色混色之后的颜色像什么这个环节,我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去想象、表述,孩子们很高兴。真正让孩子做到在做中玩,玩中学,将一节原本枯燥无味的科学活动变得让孩子感兴趣并且喜欢。但是,上完课之后我发现依旧存在的不足是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表情在生动一点就更好了。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认真上好每一节活动课。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建构直线的基础上添加建构表现自己喜欢的物体。
2、乐意想象建构,体验参与建构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会建构直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直线的物体。
物质:简笔画、投影、各色雪花片、音乐、半成品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了解直线通过添加会变成不同的物体。
(1)魔术棒导入,激发兴趣。
师:“瞧,周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好玩的东西?(魔术棒)它是什么样子的?(直直的)”
(2)观察简笔画,丰富幼儿经验。
师:“昨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把直直的魔术棒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魔术棒变成了什么,它是怎么变的?”
师:“你还和爸爸妈妈变出了什么?”
2、个别幼儿示范,拓展经验。
(1)个别幼儿示范建构
师:“周老师这儿有一个用雪花片插好的魔术棒,你想把它变成什么?”
(2)幼儿示范
(3)小结:原来我们可以在魔术棒上添加直线、斜线、小花等等,把魔术棒变成自己喜欢的东西。
3、幼儿建构,教师观察指导。
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建构,积极思考,努力完成作品。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添加,建构表现不同的物体。
提醒幼儿使用半成品。
4、展示作品,评价。
(1)介绍作品
师:“你的魔术棒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
(2)小结,表扬积极动脑动手的幼儿。
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想象建构,发展创造力。
活动反思:
在这次小班年级组教研活动中,我能积极承担教研任务,与年级组老师集体备课,思考课题。在备课讨论中,让我感到课题的选材必须结合幼儿实际,教师首先要去尝试、式孩子,才能定出适当的课题。最终把课题范围定在:直线的变化上,即“神奇的魔术棒”。
我们结合幼儿园十五课题的研究,将幼儿自主性发展性合理的定在目标里,分别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提出了三点目标。在教学具的创新性上,我选择运用简笔画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挥想象,从而建构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出的魔术棒的物品。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建构出后能积极向老师、同伴交流。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活动前铺垫的较多,孩子在开始时已能猜出活动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建构技能上,我班幼儿比上过托班的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建构时接插不紧致,教师还需多加关注和帮助。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幼儿的创新发展为着眼点,注重在平日的建构活动中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变魔术幼儿园教案篇8
活动准备
画有不同排列规律的图片三幅。
厚薄不同的图书,颜色不同的纸杯,大小不同的折纸小鸽子。
幼儿操作材料: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可操作的图形若干。
活动目标
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
尝试自己设计排列规律,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坐好。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察教师按不同规律排列(大小、厚薄)的纸制品,如:纸杯、图书、折纸小鸽子等,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排列的规律。
2、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并说出不同的.排列规律。
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的树,请幼儿想想可以怎样有规律地排列?引导幼儿说出按高矮、高矮、高矮排队或矮高、矮高、矮高排队。
3、游戏:“猜猜看”,让幼儿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快速说出空位置上的相应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4、出示按数量递增的排列规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尝试继续往下排列。
5、启发幼儿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如:绿红、绿绿红、绿绿绿红。
6、幼儿操作。
三、结束部分
启发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用操作卡片拼摆出来,并与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