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啦小班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4-03-25 作者:couple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应该提前写好详细的教案,优秀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盲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狼来啦小班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狼来啦小班教案最新8篇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1

【设计意图】

集体活动《三只熊买鞋》的设计源于上海市《学习活动》新教材“熊的故事”这一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是:尝试用各种方法表达故事情节,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或匹配。依据课程理念,幼儿园课程应突出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接;教学中要注重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突出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那么,如何通过体验和操作来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经验呢?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情景~游戏教学法”,设计了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买鞋子”的教学情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去公园玩”的话题,引出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的买鞋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情景:三只熊“去公园爬山”,引出爬山要买鞋子→“去商店买鞋子”,引出帮助小熊挑选合适的鞋子→三只熊去爬山了,以此逐步展开整个活动。在教学中,幼儿不仅可以获得了“大中小”的概念,也能根据三只熊身上衣服、帽子的颜色进行鞋子的颜色匹配;同时也丰富拓展了相关经验,如:认识各种商店(水果店、服装店)、初步了解各种鞋子的功能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购物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感知、观察、体验、表达的机会,得到了相关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均体现了教学目标、内容的整合性、适宜性。

幼儿园课程指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因此,集体学习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可以使自然交融的,集体学习内容在游戏活动中的自然渗透将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经验得到整合、迁移、发展。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我设计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熊的一家”,让幼儿与小熊一家互动,比如在三只熊的口袋里可以放一些自己喜欢送给三只熊的物品,而物品可以从“小熊商店”里买来。这样的环境创设即与教学中的“小熊商店”形成自然情境。幼儿们在购物和送物的过程中,逐渐感知着大中小的对应与颜色匹配,也丰富了幼儿对“商店”这一社会认知经验,更是为集体活动《三只熊买鞋》做了生活以及认知经验上的铺垫。

【活动目标】

1、在为三只熊选择鞋子的情景中,进一步感知比较大中小,并进行颜色、大小的匹配。(重点)

2、愿意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选购鞋子的快乐。(难点)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ppt(主要内容图片附后)

2、场景:鞋店一角有三层鞋架(分别搁置拖鞋、高跟鞋、运动鞋等不同的鞋子)

【活动过程】

一、去三只熊家做客——认识角色

二、与三只熊聊天——分辨三色

三、找商店买鞋子——体验选鞋找鞋快乐

(一)认识水果店

(二)认识服装店

(三)认识鞋店及各种鞋子

四、选鞋买鞋——感知比较大中小,并进行颜色、大小的匹配。

1、找鞋(体验活动)

2、重点讨论:你们有拖鞋吗?三只熊爬山的时候能不能穿拖鞋?为什么?

3、这是什么鞋子?谁穿的鞋子?爬山的时候能不能穿高跟鞋?(可以请个别幼儿试试穿高跟鞋的感觉)

4、爬山到底要穿什么鞋呢?

5、为三只熊选鞋并大中小配对

6、三只熊喜欢的颜色一样吗?

五、去爬山——尝试和体验选鞋

六、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去操场上开展爬山游戏。

【专家点评】

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活动内容有趣且有意义

本次活动设计能遵循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关注其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去小熊的家做客”到“陪小熊去逛街”,到最后“为小熊挑鞋”的情境铺展中充满情趣地的学习、富有意义地学习。整个活动目标、内容体现出适宜性、整合性,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活动过程有趣、有意义,体现了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方法灵活多样且适宜

本次活动有效运用了多媒体教育手段,较好地把“感知比较大中小”,“进行颜色、大小的匹配”的认知活动寓于游戏情境中。整个活动过程教师能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认知经验、表达经验等,转变了幼儿学习方式,使幼儿时而观察比较,时而动作体验,时而角色交流……学习方式多样适宜,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 认识消防队员,知道他们的工作任务是灭火和预防火灾的发生;了解一些预防火灾的简单知识。

2. 知道火灾带来的危害;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玩火。

活动准备:

1. 邀请一名消防队员随带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来园。

2. 消防车的图片一张。 (附图 {图})活动过程:

一、认识消防队员。

1. 组织幼儿观看"消防队员顶呱呱"专栏,利用照片向幼儿介绍消防队员的工作和训练情况。

2. 请幼儿看看来园的消防队员叔叔的装束。

3. 请叔叔讲述因小儿玩火酿成火灾的故事以及灭火的经过,教育幼儿不要玩火。

4. 请消防队员叔叔演示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5. 让幼儿向勇敢的消防队员叔叔献上一朵大红花。

6. 轮流戴一戴叔叔的头盔,学一学消防队员的样子。

二、借助图片,认识消防车。

1. 消防车与别的车有什么不一样?

2. 消防车为什么漆成红色?

3. 警报器有什么用?(表示紧急,要求其他车辆让道)请幼儿模仿一下警报器的鸣叫声。

4. 车上带了哪些灭火器具?(水带、水枪、灭火器、多级云梯等)都有什么用?

5. 让幼儿登上用积木搭建的消防车,体验一下当"消防队员"的感受。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3

活动名称:体游

活动内容:

小兔拔萝卜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向前跳.

2.初步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悦身心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小兔子头饰若干;

2.胡萝卜若干,分散在场地一端;

3.塑料圈若干;

活动重点:能双脚向前跳

活动难点:跳时轻轻跳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1)老师带头是并给幼儿带上小白兔的头饰,兔妈妈和小白兔蹲下做睡觉状。

(2)兔妈妈醒来了,并且亲切地说:“天亮了,孩子们该醒了。”在音乐的伴奏下小兔子们按节奏

跟老师一起做洗脸刷牙熟透的动作,并且整理衣服。

(3)兔妈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来锻炼一下身体。

2.教幼儿跳:屈膝、摆臂、双脚并拢向前跳,幼儿练习。

3.游戏:《小白兔拔萝卜》

兔妈妈说:“孩子们,我们要开始劳动了,现在我们就去农田里把萝卜拔回来,但是田地里我们很远,我们应

该怎么去呢?”开汽车“小兔子们手搭肩乘火车状绕场第一周后,老师边讲边示范从汽车上跳下来,跳时两只

手数起来作兔耳朵,两腿弯曲一下一下地向前跳,跳到田里在拔萝卜,然后顺原路回到原位。

4.结束部分:分配几个

幼儿拿塑料圈当方向盘做小司机开车带小兔子回家后,把拔来的萝卜送给来的客人。

展开阅读全文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4

一、活动前幼儿状态

幼儿大多喜欢全身性的、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活动。他们在操场上玩各种游戏,在沙池里堆各种造型,游戏的愿望很强烈。进入梅雨季节,室内活动有所增加,他们愿意玩一些用锤子、钉子敲敲打打的游戏。

二、活动由来

6月的一天,教师将一些三夹板、各种形状的'木片放入一只纸箱,放在幼儿容易看见的地方。刚开始幼儿将这些木板、木片当大中型积木玩,玩着玩着,有的幼儿说:“我们拿它们做一些东西吧!”“用钉子钉起来也行啊!”他们想将两片木板连接起来,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三、活动目的

1、将各种形状的木片组合成自己喜欢的东西。

2、了解多种连接方法:用钉子钉,用胶带贴,用木工胶粘,等等。

3、用力、有节奏地用锤子敲打钉子。

4、按不同距离将钉子钉在木板上,组合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四、活动的展开

教师先让幼儿将长短、厚薄、大小不一的木片分别放在几只大纸箱里。再将这些纸箱放在活动室中间。其实,当幼儿将大小、厚薄、长短、形状不一的木片分门别类放入纸箱时,他们已经在思考用这些木片可以组合成什么东西。

教师将大小、长短不一的钉子以及铁锤、起子、锯子、木工胶、绳子、毛线、绘画用具等准备好,放在一张桌子上。另有两张桌子专门供幼儿钉钉子。幼儿可以自由选用各种材料,但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钉子不能含在嘴里。

②钉子要牢牢地拿在手里。

③使用锤子的方法要正确。

④用起子拔钉子时,不要让钉子飞起来。

⑤要让幼儿根据木片的厚薄选择长短不同的钉子。如果用钉子无法连接厚木片,就要使用木工胶(这时教师要教给幼儿木工胶的使用方法)。

有的幼儿将钉子钉在木片上,拴上毛线当玩具玩;有的幼儿在木板上用钉子钉出各种图案,并根据自己的爱好用各种颜色、形状的材料进行装饰。

五、指导重点

1、让幼儿了解木片的性质,体验将它们组合成新物体的喜悦。

2、指导幼儿使用钉子、起子、木工胶等。

2、让幼儿尽可能使用辅助材料,并利用做好的物品充分游戏。

六、反省评价

指导幼儿正确拿钉子、钉钉子是很重要的。要告诉幼儿有的木质较松软,有的木质较坚硬。在坚硬的木片上钉钉子比较困难,要特别注意安全。

教师要丰富、扩展幼儿的经验,如让幼儿试一试用钉子能不能将铁罐连接起来。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糖果的特征,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初步知道按形状分类摆放物品。

3、愿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糖果若干、糖果盒一个、圆形糖盘、方形糖盘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师:你吃过糖吗?(幼:吃过)嗯、那你吃过什么糖呢?(草莓糖,硬糖,软糖,巧克力,牛奶糖)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糖宝宝,来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一)找糖果宝宝回家

1、 (点出ppt)师:这是糖果屋,糖果宝宝就住在这里面。

看好哦,这里面有许多许多的糖果宝宝,看谁先叫出它的名字哦。

(一边点ppt一边说)

2、(出示糖果)师:那么多的糖果宝宝啊,今天都到我们这里来了,哈哈,我都喜欢,你呢。

师:那么多糖果宝宝都来了。哎呀!可是他们说啊:"哎呀!找不到家了。"糖果宝宝要回家,谁来帮忙呀?糖果宝宝要回家,谁来帮忙呀。"师:你愿意帮助他吗?(愿意)谢谢你哦!

(二)教师示范把宝宝送回家

1、(点ppt)师:怎么回家呢?一个圆圆的家,一个方方的家,你们觉得圆圆的家里可能住着谁?方方的家里又该住着谁?(幼:。。。)(出示糖盒)师:是吗?!圆圆的房子不知道住着谁?方方的房子也不知道住着谁!我们就是找不到,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现在就是找不到,是圆圆的还是方方的?(幼:我来,我来,我来帮帮你)哦,你来帮他啊,哦!谢谢你哦。哎呀,怎么回家啊!

2、师:圆圆的`糖宝宝我送你到方方的家里哦,啊?不对啊?

那你来说!(幼:。。。)哦,我们一起来说。(圆圆的糖宝宝去圆圆的家里,方方的糖宝宝去方方的家里。)

(三)幼儿动手操作

1、师:送它回去的时候,要说圆圆的糖宝宝我送你到圆圆的家里去, 方方的糖我送你到方方的家里去。

(幼儿分别将圆圆的糖和方方的糖分别送到圆圆的家里和方方的家里。)

2、评价师:糖果宝宝,你有没有别人的家里去哦?(检查有没有放错)师:圆的、圆的、圆的,都是圆的。

方的、方的,都是方方的。

师:圆圆的糖找到家了吗?方方的糖找到家了吗?

谢谢小朋友。小朋友应该说什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三、判断糖果的数量、软硬、形状

1、判断糖果的数量和软硬

(1)(提要求)师:对了,太好了,我们都找到家了,原来糖果宝宝也有家的。

(出示布袋)就像布袋家里也有糖果宝宝哦,布袋家里的糖果宝宝可不一样哦。它说哦,①不能用眼睛看哦;②只能用手去摸哦。

(2)师:你看,这里的糖果宝宝,什么颜色袋子里的多一点,什么颜色袋子里的少一点。

(幼:这个多、那个多)为什么?可能这个多,可能那个多。

好的,我请你们来摸一下。(请多个幼儿摸摸)师:你们觉得哪个袋子里的多一点,哪个袋子的少一点?(幼: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2、判断糖果的软硬

(1)师:是吗?!我来摸一下,真的哦,有点猜对了哦。

唉?怎么感觉哪里不一样啊?为什么感觉不一样啊?(我请坐的最神气的小朋友来),这2个袋子里的感觉哪里不一样?

师:哦,请你来。。。(幼儿上来摸)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拿出来)师:我来看一下,一边是1颗糖果,另一边是3颗糖果。

师:1个和3个摸出来了,还有什么不一样呢?只有神气的小朋友才能和糖果宝宝做好朋友的。

师:你觉得怎么样?你呢?(2人)幼:软软的,硬硬的。

(3)小结:

师:一边是1个,一边是3个;一边是软软的,一边是硬硬的。

3、认识形状。

(1)提活动要求

师:好多糖果宝宝啊,老师请你们吃糖,想不想吃?(要)今天的糖果宝宝呀都躲在糖果屋里,刚才那里有糖果屋,这里也有糖果屋。

(出示糖果屋)这个糖果屋说:"我要请你们吃糖,请他吃一颗糖。哎哎哎!记住是一颗糖,小朋友爸爸妈妈说不能多吃要蛀牙的。

师:吃几颗糖啊?(一颗)怎么才能吃到呢!糖果屋说请你到这里来摸一颗糖果,请谁来呢?!

请耳朵听清楚的小朋友,如果我说拿一颗圆圆的糖(重复),如果你摸到了不是圆圆的糖果,请你放进去,重新摸一颗。听清楚了吗?

(2)幼儿操作

师:好,听清楚,摸一颗软软的糖!(请幼儿上来摸)师:好的,这次摸一颗这个样子的糖 ,什么形状?(幼:圆)师:终于找到了。这次找个长得像皮球,长得像太阳的糖果,圆圆的,硬硬的(多请几个小朋友)

四、活动结束,退场

师:好,你的是什么样的?你的呢?还有的小朋友没拿到呢,是不是啊,不急,我们回教室再去摸,好不好啊?!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许多孩子由于家长的宠爱,有的小朋友从小就有挑食的习惯,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家长对此也是没办法只能顺其自然。那么怎样让小朋友们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呢?《吃饭不挑食》这一课告诉我们:吃饭挑食对身体健康不好,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经常生病。课文中,洋洋只爱吃番茄炒蛋别的菜都不吃,这样时间长了导致洋洋长得又瘦又小,还经常生病。后来他的姐姐开导他:“洋洋,如果你什么东西都吃,就能长得又高又帅又聪明。”洋洋听后,每顿饭都不挑食了,过一段时间,洋洋身体变好了,人也长得壮了。

?吃饭不挑食》是一篇富有教育作用的故事。它融生活性、趣味性于一体,可看可读性较强。我充分挖掘该教材后发现其蕴涵的教育价值主要有:人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长得又高又壮。课文是通过展现洋洋的挑食习惯及家人对他的教育,但他不听以致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小到经常生病,后来决心改掉坏习惯到,最后人长得壮了。因此,本活动在设计上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挖掘幼儿的潜力,引导幼儿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在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通过“问题”推动,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和运用语言,展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我会读书”的喜悦,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2、通过故事,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画信息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节的发展,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通过故事,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活动准备

三只小熊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三只小熊图片,引起幼儿观察,提问:这三只小熊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胖瘦不一样。)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的胖,有的瘦吗?

2、教师操作图片讲述故事。

3、组织幼儿讨论。

①白熊为什么会那么胖?(因为它不吃蔬菜,只吃肉。)

②黄熊为什么会那么瘦?(因为它只吃蔬菜,不吃肉。)

③为什么大家都夸棕熊漂亮呢?(因为它不挑食,身体不胖不瘦。)

④你愿意做哪只小熊呢?为什么?

⑤怎样才能像棕熊那样漂亮呢?

教师小结:大家都想做漂亮的小棕熊,那你们就要像小棕熊一样,又吃蔬菜,又吃肉,这样身体才健康。 结合三只小熊,我另外请了三个胖瘦不一的宝宝,我想这样更利于宝宝们直观的了解胖和瘦,同时对于挑食的、瘦瘦的宝宝来说更是一次直接的教育,所以效果比预期的好。最后请小朋友看课文里的洋洋挑食的下场是怎么样的呢?使孩子们认识到人的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吃饭不能挑食,这样对身体健康才有好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从孩子们喜欢方式看图片开始,设疑:小熊为什么胖瘦不一?结合课文洋洋的故事,从而认识到挑食的危害。

我班有好多孩子有挑食的现象,他们主要是不喜欢吃蔬菜,而且饭也吃的很少,在家也这样。通过这次活动以后,当天吃饭时,就有孩子吃蔬菜了,而且还一口菜一口饭吃得很好。最可喜的是莫继凡小朋友还很快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呢?为了让他们天天如此,我特地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下去。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孩子吃饭时经常提醒他们,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让他们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7

教学意图: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于是借助音乐活动《摇篮曲》。实现这一原则。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复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再创编出抱娃娃的不同动作;同时也使幼儿在哄娃娃、抱娃娃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将关爱他人的情感迁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长辈的呵护、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妈妈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亲一亲等等。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教学准备:

1、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狼来啦小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要求行动,并能随音乐较有节奏的表演。

3、让幼儿体验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罐子32个、红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红豆、米、核桃。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空罐子,摇一摇

师:看看今天顾老师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师:罐子里面有东西吗?(幼: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幼: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可能罐子里没有东西,打开罐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

师:顾老师要来变魔术了,你再来听听里没有声音?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师小结:有声音了,有声音就是里面有东西了对吗?

二、听一听、猜一猜。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游戏挑罐子——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我这儿呀有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谁的最灵?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

师:大家都有的啊!

师: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发声音声音也会哑掉的哦!

2、听辨声音,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师:罐子宝宝都有声音对吧?里面的声音一样吗?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那我们来给罐子宝宝找找朋友。

①选出一名幼儿找声音相同的罐子宝宝。注:先请一个罐子里是核桃的宝宝上前,因为核桃的声音最容易辨认。

师:我们先来请一个朋友,给你罐子里的东西找一个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的哦,仔细听哦!

师:先听听他的,他来给你找了,谁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

②教师拿大米罐子找朋友,因为大米与核桃声音差别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小百科: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hz~20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