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好了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认真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提高教学进程的有序性和流畅性,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形状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形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球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立方体相似的物体。
3、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不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常规组织教学。
2、复习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生活的物体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大电话给老师说:“昨天,它很想吃一根胡萝卜?”于是今天老师就给小白兔带来了一根胡萝卜,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是什么?”(出示胡萝卜图片),师:“你们看,胡萝卜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柱体。”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幼:“牙膏盒。”
师:“对,你们看,牙膏盒是什么形状的?”
幼:“长方体。”
师:“小朋友你们在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是什么?”
幼:“魔方。”
师:“是什么形状?”
幼:“是正方体。”
2、游戏:“魔术箱”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⑴、游戏:“魔术箱”。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变魔术?(想)今天老师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呦!”
⑵、教师变魔术师:“妈哩妈哩轰,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幼:“圆柱体。”师:“它是什么样呢?”幼:“没有角的。”
⑶、依次出正方体、长方体进行提问。
⑷、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通过触觉让幼儿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图形。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图形。
2、教师拿出多种图形,让幼儿分组游戏分别找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数学形状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手帕折叠出多种几何图形,复习巩固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
2.通过玩手帕游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手帕。
活动过程
一、认识自己手帕,激发玩手帕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手帕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些什么图案?
二、启发幼儿尝试用手帕变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1.师:试试看,能不能把正方形的手帕通过折叠变成三角形? 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手帕变成三角形。
师:还可以变出其他样子的三角形吗? 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变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2.请幼儿互相看看、讲讲、把自己的折叠方法介绍给别人,同时观察了解同伴的.折叠方法。
3.教师总结:折叠的方法、折叠次数不同,可以把手帕变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三、启发幼儿再次尝试用手帕变成其他几何图形
1.师:再试试看,正方形的手帕还能变成什么形状的图形? 幼儿充分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2.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变法,并请个别幼儿把自己变出的图形介绍给全班幼儿。
四、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用手帕变出了许多几何图形,下课后再折折看,看还可以变出其他有趣的东西吗?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形状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乐于讲述自己的发现给小朋友听。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数学形状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活动过程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教师: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二、认识形状标记,按标记将物体分类。
1、出示两只盆子。
(1)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提问: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2)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提问: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
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提问:小朋友们真能干,把饼干都送回了家。圆标记和方标记想请你们吃饼干,你们开心吗?
(幼儿自由选取饼干品尝,师提问:“你在什么标记的家里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数学形状教案篇5
教案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魔术箱一个、几何图形多个、一幅图画教案过程:
1、用音乐进场。
2、出示图画,导入主题。
(1)提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幅图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出示图形卡)(2)教师小结。
3、出示魔术箱: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一个魔术箱,幼儿园教案今天老师就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可要看仔细看哟!变!变!变!你们看变出了什么?(变出图形)教师依次变出多种图形宝宝。
4、送图形宝宝回家。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图形宝宝,他们说他们走丢了,回不了家,现在非常的伤心非常着急,你们想不想帮助他们回到家呀!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一一将图形粘到图画上。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音乐游戏《恰恰恰》。
7、活动结束。
数学形状教案篇6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a、按特征分类。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这里有哪些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黑板上画三个方格作为图片的家,启发幼儿将相同的图片送进一个方格中。请一位幼儿上来送图片回家,边送边说:什么片片,我送你回家,……
b、制作特征标记。
——教师指着一个格子中的圆形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是什么图片?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引导幼儿用画圆来表示)
——接着引导幼儿制作三角形,方形,大、小标记,指导方法同上。
2、操作活动。
a、第一、二、三组。
——制作大小标记: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大小分别将大动物或小动物圈在一起,再在方框中画出大、小标记。
b、第四、五、六组。
——制作形状标记: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将相同形状的物体圈在一起,并在旁边的方框里画出形状标记。
——观察各种形状的'积木,请你给三角形的积木涂色。
3、指导幼儿操作,并进行活动评价。
活动目标:尝试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制作形状或大小标记。
活动准备:1、教具:大小三角形各一个,大小圆形各一个;大小方形各一个。
2、学具:幼儿用书,人手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