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的目标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