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和蒜教案最新7篇

时间:2024-05-29 作者:Youaremine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复习和总结的时间,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案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葱和蒜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葱和蒜教案最新7篇

葱和蒜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精读课文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xùn

qī()就要来了,请大家做好准备。

2.他改掉了lǎn

duò()的毛病,目的是wǎn

huí()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谴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速读下面句子,选择对它理解正确的一项。

()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

a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两个人的话非常多,等过了河还在说。

b这句话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善良,互让,民风很淳朴。

?答案】

一、1.汛期

2.懒惰

挽回

二、谴责:斥责,责备。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三、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课件,针对中间句、段,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带感情朗读,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受到熏陶。】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能巩固所学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

平(横

衡)

(邪

协)助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

2.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3.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三、填空。

文章从两方面体现了“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一、衡

二、1.闻名

2.勤劳

3.失衡

三、景色美

人们心灵美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作者介绍】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搭石:是人们在过往没有架桥的溪流、河沟,或浅水枯河、泥泞路面等地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所选石块一般为天然呈方形或平顶状,所有石块按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不很平稳,走快才能保持平衡。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为了保持píng

héng(),他不得不伏下身子,降低自己的高度。

2.班长发动大家xié

zhù()小明改掉lǎn

duò()的毛病。

3.xùn

qī()刚过,大家赶紧投入的(去掉)家园重建当中,所以,wǎn

huí()了不少损失。

二、选词填空。

间隔

隔??

1.这座山把他们(

)。

2.石头按二尺左右的距离(

)正合适。

唯独

孤独

3.大家都有,()她没有,这样是不是显得不好?

4.这位老人弯着腰慢慢走在路上,显得非常()。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亲们_____搭石,_____搭石,______搭石等情景,不仅体现出_________美,更体现出乡亲们的____________美。

五、重点段落品析。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仿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引用

b比喻

3.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人们往往借助一件事物来表达情感,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借助一件事物来体现一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平衡

2.协助

懒惰

3.汛期

挽回

二、1.隔开

2.间隔

3.唯独

4.孤独

三、1.无论怎样生气,只要看到孩子有进步,他就会笑逐颜开。

2.如果你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3.落叶像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摆

景色

人性

五、1.天网恢恢

生机勃勃

文质彬彬

2.a

3.走搭石。

六、示例:粉笔盒见证了老师的辛劳。

刚开始的时候,一整盒粉笔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一节课下来,有的粉笔就变成了粉笔头,几天下来,粉笔盒里就只剩下粉笔头,还有盒子上落下的一层粉笔灰。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葱和蒜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对英语发音的兴趣和英语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以及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动机

教学准备:茶叶 茶壶 水杯 矿泉水瓶 热水壶 椅子 桌子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let’s count from one to ten.

2. 练习单词five 的发音,讲解音标/v/的发音要领并练习/v/的发音.

3. 学习单词have,注意幼儿的发音。

4. 情景表演:

mary: it’s fine day , it’s fine day .i’ll visit my friend.

ding-dong, ding-dong.

alice: who’s it.

mary: it’s me, it’s me. mary.

alice: welcome, welcome. sit down, please!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tea?

mary: thank you.

alice: oh, my god. it’s empty. mummy is not in.

mary: no problem. i’ll show you how to make tea.

5. 通过情景表演引出单词water和tea的学习。教读数遍。

6. 演示冲茶过程,巩固单词water和tea的学习。

7. 请幼儿品尝冲好的茶,引出短语have some tea. 的学习。

8. 学习并会运用短语have some water ./have some tea.

9. 游戏活动:请幼儿分组冲茶,将冲好的茶请客人品尝。练习运用短语have some water ./have some tea.

10. 小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葱和蒜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梦对孩子们来说富有一种神秘感,而且孩子们的梦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内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们运用语言梦非常具有想象发展的空间,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本次活动《老鼠的梦》是在创设梦的游戏情景下展开,活动中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调动幼儿的思维兴趣,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的思维空间。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活动中注意体现出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诙谐幽默,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2.能尝试创编诗歌。

活动准备:

1.一只花猫、诗歌里变成食物的花猫图片各一张。

2.音乐《小老鼠上灯台》【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律动引入课题。

律动《小老鼠上灯台》刚才大花猫可把小老鼠吓坏了,它躲进洞再也不敢出来了,猜猜它会干什么?(出示一只入睡的小老鼠)

师:小老鼠睡着了,睡的多么甜啊,一定是做了甜甜的梦,猜猜它会梦到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

师:它的梦里出现了一只大花猫(出示花猫图片)……

二、完整欣赏、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变成食物的花猫)师:哎?小老鼠梦里的这只花猫和这一只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儿自由发挥)

2.引导幼儿依次发现小猫的脸变成了蛋糕,小猫的眼睛变成了葡萄,嘴巴变成了奶糖,尾巴变成了的香肠。

3.哇!整只小猫都变成了小老鼠最喜欢吃的东西了,这只小猫可真滑稽啊。

这只滑稽的小猫还可以变成一首好玩的诗歌,现在你来听。(配乐朗诵2遍)

诗歌:小老鼠的梦

小老鼠做了一个甜甜的梦,

梦见了世界上所有的猫都变了模样,

小猫的脸变成了香香的奶油蛋糕,

眼睛变成了紫色的葡萄,

嘴巴变成了甜甜的奶糖,

尾巴变成了美味的香肠,

自己变成了大王,神气的走在大街上。

师:小老鼠为什么希望小猫的脸、眼睛、嘴巴、尾巴变成它喜欢吃的东西呢?

小老鼠的梦里为什么小猫的脸会变成香香的奶油蛋糕?

出示图片引导头——蛋糕之间的联系(形状相似或颜色相似)

4.哦,原来小老鼠是这样想的呀!

5.和幼儿完整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小朋友也会做梦,在你的'梦里小猫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自由想象)

老师范画小朋友想象的猫,并用完整的话说出来。提醒幼儿用好听的词描述(甜甜的西瓜、脆脆的手指饼干等)

2、你们说的可真好,我们把它们编进我们的梦里吧!和幼儿共同朗诵画面上的诗歌。

四、延伸活动

那在你的梦里还想到了小猫的头、眼睛、嘴巴、尾巴变成了什么呢?把你编的诗歌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吧。

葱和蒜教案篇4

?六月,我们看海去》被理论界称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下面是《六月,我们看海去》苏教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3、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

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五、作业:

(1)专家伴读

(2)预习下课

葱和蒜教案篇5

一、教学背景:

新年即将来临,在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彩链布置教室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本班幼儿交替排序的能力不强。于是,我在教室内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些交替排列的物品,如:一个长气球,一个圆气球,一个长气球,一个圆气球……并结合主体?过新年?设计了这个综合教学,旨在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知道自己又大一岁了,利用制作新年礼物的操作教学继续练习交替排列物体。

二、过程实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听、唱、跳、说等教学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

2、通过制作项链,学习按一定规律交替排列物品,并体会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新年文艺晚会中歌曲表演的录像歌曲?新年好?磁带一串鞭炮,新年礼物。

2、教室布置节日环境,串好的项链数条,幼儿串项链的材料每组一份。

(三)教学过程

1、师:小朋友看看我们的'教室漂亮吗?好多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东西打扮教室,我们还自己制作了彩链挂在教室里真漂亮。那我们为什么要把教室打扮得这么漂亮呢?原来再过六天新年就要到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就叫它元旦。

2、师:过了年,小朋友又大一岁了,谁来说说看你大了一岁是几岁了?

幼a:大了一岁是5岁。

幼b:大了一岁是6岁。

(评析:让幼儿说出大了一岁是几岁,涉及到加法的问题,对小班孩子来说难度高了一些,教师可通过点子、手指等实物来引导幼儿。)

3、新年到了,你想怎样来庆祝呢?

幼a:唱歌来庆祝。

师:那我们一起来唱新年歌庆祝新年好不好?我还要请几个男小朋友和几个女小朋友一个隔着一个排好队来唱。(师生跟录音机共唱歌曲?新年好?)。

幼b:放鞭炮庆祝师:看老师这儿也有一串鞭炮(出示鞭炮)这串鞭炮真好看,它们是怎样排队的?一个红、一个绿;再一个红、一个绿……

幼c:跳舞来庆祝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庆祝新年。看那边的人正在庆祝新年(放录像)小朋友跟他们一起跳舞庆祝。

(师生一起看录像跳舞)幼d;送礼物来庆祝

师:小朋友跳得真开心,接下来好有更开心的事呢!看老师这儿有什么?这是粽子糖,是我们苏州的特产,这是老师给小朋友的新年礼物。如果你想得到老师的礼物,那就请你大声说三遍:祝大家新年快乐!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唱唱、跳跳、吃吃,使幼儿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氛,特别是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歌曲录像,幼儿立即被里面的新年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跟着又唱又跳。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安排了一些交替排序在里面,让幼儿感受生活处处都有交替排序,并为下面的操作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4、师;小朋友都收到了新年礼物,老师也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5、师:(出示项链)这串项链是怎么串起来的?是串一个吸管再串一个珠子,再串一个吸管这样一个隔着一个串的。这儿还有好多用这种方法串成的项链(出示串好的各种项链)。上一次,我们还用这种方法做了彩链,今天,你们会不会用这种方法做项链呢?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评析:以制作礼物串项链的形式让幼儿感觉根本不是在数学操作,幼儿兴趣很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数学能力)

7、师;幼儿把做好的项链送给客人老师并说祝你新年快乐,请客人老师评评你做得怎么样,客人老师还有礼物送给你。

(四)教学延伸把串项链的材料放在手工区中,让幼儿继续用各种间隔排序的方法串项链。

三、教学评析:

本次教学综合性较强,让幼儿通过看、听、唱、说等教学感受新年气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操作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数学能力。

葱和蒜教案篇6

【目标预览】

知识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数学思考: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解决问题: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计算; 难点:异号两数如何相加的法则。

【情景设计】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进球个数与失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进球为“正”,失球为“负”。比如,进3个球记为正数:+3,失2个球记为负数:-2。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3)+(-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情况如下:

(1)红队进了3个球,失了2个球,那么净胜球数是:(+3)+(-2)

(2)蓝队进了1个球,失了1个球,那么净胜球数是:(+1)+(-1)

这里,就需要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下面,我们利用数轴一起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规律。

?探求新知】

一个物体作左右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可以记作多少?向左运动5m呢?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利用数轴演示(如图1),把原点假设为运动起点。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是:5+3=8①

利用数轴依次讨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算式的答案: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4)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5)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6)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7)如果物体第一分钟向右(或向左)运动5m,第二分钟原地不动,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总结:依次可得

(2)(-5)+(-3)=-8②

(3)5+(-3)=2③

(4)3+(-5)=-2④

(5)5+(-5)=0⑤

(6)(-5)+5=0⑥

(7)5+0=5或(-5)+0=-5⑦

观察上述7个算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范例精析】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例3 足球循环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解:我们规定进球为“正”,失球为“负”。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 -2;

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1)+(-1)=0;

【一试身手】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0.9)+(+1.5);(2)(+2.7)+(-3); (3)(-1.1)+(-2.9);

全班学生书面练,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总结陈词】

1、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2、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实战操练】

1.计算:

(1)(-10)+(+6);(2)(+12)+(-4);(3)(-5)+(-7);

(4)(+6)+(+9);(5)67+(-73);(6)(-84)+(-59);

(7)33+48;(8)(-56)+37.

2.计算:

(1)(-0.9)+(-2.7);(2)3.8+(-8.4);

(3)(-0.5)+3;(4)3.29+1.78;

(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3.计算: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5*.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利用|a|与|b|表示a与b的和:

(1)a>0,b>0;(2) a<0,b<0;

(3)a>0,b<0,|a|>|b|;(4)a>0,b<0,|a|<|b|.

葱和蒜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制作汉堡,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2、复习、巩固对圆形的认知。

活动准备:

1、圆形的面包、火腿片、黄瓜片、胡萝卜片若干。

2、盘子、牙签、消毒的湿毛巾若干。

3、自制的`汉堡一个。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谈话。

请你说一说自己吃过什么样的汉堡?

二、教师展示自制汉堡,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1、观察教师制作的汉堡是什么形状的?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结:老师制作的汉堡是圆形的,是用圆形的面包、火腿片、黄瓜片、胡萝卜片做成的。

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

三、鼓励幼儿尝试制作汉堡。

1、幼儿先用消毒的湿毛巾擦手,按秩序地取盘子并选择制作材料,(教师提醒幼儿要选两片面包)到指定的地点动手制作汉堡。

2、幼儿动手制作汉堡,教师巡回做适宜的指导。

四、请幼儿品尝汉堡,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变式:教师根据当地的制作材料,可以选择馒头片、煎饼、煎鸡蛋一级其他的蔬菜制作中式汉堡。

活动延伸: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引导、鼓励幼儿在家中敢于尝试自己制作不同种类的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