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份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教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精神。
3、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小结。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如:
(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活动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2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钟表,知道它们的不同外形特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探索各类钟表的构造,对各类钟表的动力来源感兴趣。
3.能积极表达探索的结果,并延续探索的兴趣。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1.收集外形各异的机械钟表、电子钟表、光能钟表布置成"钟表展览会"。
2.停止走动的钟表(没有动力源)若干以及电池、发条旋柄等若干。
3.实物投影仪一台。
4.座钟、挂钟、手表等标记卡,机械表、电子表、光能等标卡。
5.幼儿人手一个可拆卸的小钟,人手一个小框子或小盒子。
6.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出钟表。
1.教师朗诵儿歌《太阳和小兔》,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小兔和太阳真是好朋友,小兔每天看着太阳,太阳到哪儿了它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可是,有一天太阳没有出来,小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了?怎么办被?(引发幼儿讨论,知道钟表可以看时间)二、参观《钟表展览会》,感知各种各样的钟表,发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用你的眼睛看一看、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用你的耳朵听一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分散观察)。
2.教师:钟表展览会上有哪些钟表?它们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钟是什么样?表是什么样?
3.教师:为什么要造各种各样的钟表?它们有什么用处?这些钟表适合在什么场合用?
4.教师小结:
①座钟一般适合放在桌子上、柜子上,方便我们观察了解时间。(出示表示座钟的标记卡)②这些钟适合挂在墙壁上,我们叫它们挂钟或壁钟。挂钟节约空间,不占地方,挂钟的面积比较大,站在远处也能看清时间,(出示表示挂钟的标记卡)。
③手表和挂表(怀表)比较小,可随身携带,方便人们随时观察了解时间。(依次出示手表、挂表等标记卡)三、探索钟表走动的秘密,学习根据不同的动力源为钟表分类。
1.教师:为什么这些钟表会不停地走动?(把几只钟表放在视频展示仪上,使钟表指针走动或数字闪烁陈为特写画面)你知道钟表走动的秘密吗?
2.教师:是什么给了钟表不停走动的力量呢?你想揭开钟表走动的秘密?
3.幼儿操作活动,鼓励幼儿打开一些钟表的后盖观察(或教师打开后盖,让幼儿观察钟表的内部构造)4.幼儿讲述自己发现的秘密。(把幼儿打开后盖的钟放在视频展示仪上展示给幼儿观看,知道幼儿钟里面有电池,是点给了它转动的能量;有的钟表是通过上紧发条带动零件转动的;还有的光能钟表,能通过外表的光线提供能量是钟表转动的)5.教师边总结边演示相应的钟表:钟表的种类很多,尽管它们都有钟面,但是,在钟里面藏着各自的秘密。像这些用发条使转轴带动钟表的我们叫它机械表(钟),靠电池带动的叫电子表(钟),靠光线带动的叫光能表(出示各类钟表的标记卡)。
四、迁移经验,操作实践。(摆弄,对于孩子探究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1.教师:这里有一些钟表停止不动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复习"吗?(出示电池、发条旋柄等,这个环节也可以放在延伸活动或者区角活动进行)2.幼儿操作活动,提醒幼儿将拆卸下来的不见放在筐子或盒子里。
五、引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习惯。
1.教师:今天我们大家都做了一回钟表大师,知道了钟表有座钟、挂钟……(教师的手指标记卡片),我们还发现了钟表肚子里面的秘密,它们有的是机械的,有的……(手指标记卡片)2.教师:关于钟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3.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引导幼儿关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钟表,如:防水、夜光、指南针……等功能。
4.教师:在很早以前,人们没有制造出钟和表,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计时的呢?钟表上这么多数字、短线有什么用呢?我怎么看时间呢?以后,你们还想造出什么样的钟表呢?请大家一起帮我寻找答案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4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
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
3.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
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
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
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
4.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
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
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习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习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神奇的球大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
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教师示范)
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孩子们说的太对了。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老师还要再考考你。(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幼儿讲述。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四、拓展延伸: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麦比乌斯圈火车。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到站了。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