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写作一定要认真对待才行,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写好一份教学设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春的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四、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体会一老一少的决心。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来重演这有趣的一幕,请男同学当老爷爷,女同学当小妹妹,请捧起书做好准备……
五、总结。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2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倾听感受作品,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在倾听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
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理解“轻轻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活动准备:
事先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铃的知识
挂图四幅、电铃一只
活动流程:
谈电铃→欣赏理解故事→倾听录音故事→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谈电铃
出示电铃,问:“这是什么声音?你在哪里听到过?”
谈谈电铃有什么用。
欣赏理解故事
导入:森林里的动物家里也按上了电铃,这些电铃有什么用呢?我们来听一个《小老虎电铃》的故事。
教师看图讲述故事
问:电铃是干什么用的?小猫生病怎么办?小羊生病怎么办?小老虎为什么从来没有按过电铃?他很想按点铃,结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次他真的'生病了,他们会走吗?
倾听录音故事
导入: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丰富词:轻请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讨论: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安全教育
问:你喜欢小老虎吗?为什么?
小老虎按电铃有什么危险?
生活中有哪些电铃、电话不能随便按或打的?
(119、110、120、门铃、医院的电铃等)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4
活动名称:多彩的春天
设计思路: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小花园里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柳树抽出了嫩芽,桃花开得正艳,在午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新奇的发现着,交流着。与季节相结合,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爱幻想,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我开展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说说心中春天的颜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装扮小花园的过程中,练习涂色的能力。
活动准备: vcr、画有线条的纸 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春天的颜色
1、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幼儿园的花园里可真美丽,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王老师,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幼:因为春天里有柳树姐姐是绿色的……
师:恩,说的真好。
小结:因为春天到了,绿绿的小草发芽了,所以我觉得春天是绿色的。
2、那么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红色的,黄色的……
3、幼儿相互讨论。
师总结:我听到有的'宝宝说春天是红色的,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看来春天真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美吗?
二、 装扮小花园
1、师:看看我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你们来猜猜看
2、其实这是老师的花园,黑黑的线是花园里的小篱笆。我在这块种上绿绿的草坪(边说边涂色,指导语:要让草坪长的满满的,可以有小白点吗?)你们帮老师想想花园里除了草地还会有什么?如:花丛,花丛会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3、师:可是,这么大的小花园王老师一人装扮,有点累。所以,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看,哥哥姐姐装扮的小花园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vcr
4、幼儿操作
师:剩下的,请你们去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来打扮你们的小花园吧。
三、作品交流:蝴蝶飞飞
1、暖暖的春风出来,引来了蝴蝶姐姐,我们跟着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小花园吧。
2、幼儿边做蝴蝶飞边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评:
本次活动是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下进行的,这段时间我们利用午间散步、森林公园春游等等机会中,一起和孩子们找找春天里的颜色。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说说春天的颜色、装扮春天的花园、和蝴蝶姑娘一起参观花园。
这三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教师目标意识较强。在第一环节中,老师用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导孩子说说他们心中春天的颜色。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基本能说完整话,如:“春天是**色的,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的调整一下,在小结的时候可以加强为幼儿感受春天美的体验,如“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的,因为….春天是粉粉的红色的,因为…”但是在幼儿自由交流的环节,也许由于有客人老师在的缘故,讨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看了vcr,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在装扮涂色中,孩子们的表现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花园的装扮,这样孩子们才水到渠成的跟着蝴蝶姑娘参观花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总是有着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着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五)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5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书滋味。
3、感悟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体会窃读的意义。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汇报交流读书滋味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③、品析动作,揣摩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①.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引读:
师: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师: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b&b”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师: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b&b”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师: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b&b”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b&b贪婪地读着。” 师: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1、出示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2、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120多分钟,7200多秒!现在,让我们一起体验体验开头最轻松的120秒,默读《走进书里去》的第2篇《背书》,并想一想是作者是怎样背书的。
①.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晴是怎样背书的?
③.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出示句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③.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出示句子:“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①.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②.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1、出示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squo;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squo;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squo;大些!再大些!squo;” ①.“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②.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③.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④.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⑤.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春的教案教学设计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究发现桔子的特征及桔子制品。
2、尝试制作桔子制品,并对制作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桔子若干,榨汁机一台,杯子、吸管若干。
2、封闭的盒子一个(只可以一只小手伸进去),里面放一个桔子。
3、幼儿了解许多种水果的形状及吃法。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种圆圆的水果,它是谁?
让孩子们将自己平时所认识的水果在头脑中过滤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缩小范围 :有一种水果圆圆的,要剥开皮才能吃。
让孩子们运用筛选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访答案。
2、动脑筋,想办法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封闭的盒子,只有一只小手可以伸进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去获得答案。(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3、玩一玩, 发现秘密
(1)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玩。(滚着玩、抛着玩、挂起来当绣球、当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吃。(剥开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芦、做成桔子罐头、榨汁等等)
(3)幼儿讨论:桔子皮有用吗?(洗净晒干可以象茶叶一样存放和冲饮,可做成糖桔丝、糖桔丁、桔皮酱、桔皮香、烧粥时放几片桔子皮有开胃作用、烧肉或烧排骨时也放几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腻)
4、做一做,尝一尝
老师和幼儿共同榨汁,并尝一尝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