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8篇

时间:2024-07-08 作者:couple

有条理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通过撰写具有实践性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8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1

课题:《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要求:预习上面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3、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课后小结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15个词语,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 -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该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语文课文做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评析:在豪壮的音乐声中朗诵《长征》诗缅怀那些无名英雄,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同时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 默读课文:

① 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 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 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 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 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 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 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习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习;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习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平。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6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7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14个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军阀、恐怖、宪兵、皮靴、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相关内容。

学法: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5分钟)

一、单元整体目标把握(3分钟)

1.自读单元导读,并思考:

(1)本单元课文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志士∕深深地怀念∕怀念革命先辈……)

(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1分钟)

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

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

(一)背景介绍(3分钟)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

个别指导:

1.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2.恐怖:惊慌、害怕。

3.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4.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5.刑——形籍——藉峻——竣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

1.十六年是那么遥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找出能说明写作顺序的相关词句。

3.文章中出现的阶段性时间词语是一些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初读课文,你能体会到那些情感?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交流,反馈(5分钟)

1.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2.时间顺序,“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第二天”。

3.那年春天: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继续工作。(冒险留守)

4月6日早晨:李大钊不幸被捕。(不幸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法庭斗争)

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悲痛万分。(噩耗传来)

4.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高度负责……

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5.课文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遇害后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六)教师小结:(1分钟)

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四、课堂巩固(6分钟)

1.完成小练习册一、二题,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参照课本。

2.小组内互换检查,并纠正。

3.集体核对答案。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忠于革命

不幸被捕临危不惧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噩耗传来悲痛欲绝

金色的鱼钩教案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4、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疑激趣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

教师要把作者围绕着“两救”这个特点明确地告诉学生。

板书:

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让学生自己读书,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三、绘形悟神

1、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

“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2、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找出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绘形悟神

1、继续上堂课的交流从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中体会到老班长怎样的高贵品质。反馈。

2、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提炼、升华

1、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金色的鱼钩闪烁的是什么光芒?

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3、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三、感动、感染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老班长 三病号

怀念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略读课文,文中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教学时我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试用“幅集跳跃法”进行教学,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行动和语言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这样的课堂讨论,由外表到内心的思考、体会,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位忠于革命,无限关心他人的革命老战士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深受感动。这样的课堂讨论,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方法,而且有益于深入理解课文,有益于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助于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这样的课堂讨论,出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看问题应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