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案中应注重目标导向,教案的编写过程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漂流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漂流教案篇1
学习目标
①探索鲁滨孙,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
②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战胜困难和孤独的勇气
③帮助学生对作品中好的素材备份,为“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作好铺垫;
④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让学生爱上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激发学生再次阅读原著,感知作品的人文。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初步阅读原著填写阅读摘记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入故事。
1、你喜欢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吗?为什么?
2、简介作品,激发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阅读梗概,把握主干。
1、默读小说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内容。
2、交流
三、走进故事,感受困难。
1、浏览梗概,联系原著内容说说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2、谈话突现人物上的恐惧和绝望。
3、浏览精彩片断,划出来描写鲁滨逊内心的孤独感和绝望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批注、交流。
4、补充材料加深体会,指导批注。
四、欣赏精彩,感受。
鲁滨逊是用什么方法来战胜自我的?
(1)通过对读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
(2)从这段描写我们感受到了鲁滨孙的什么性格特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明。
(3)延伸原著丰满人物形象。
五、关注经典语言,感受作品的人文。
交流小说中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六、全文,布置作业。
漂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自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野外长期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水、吃的东西、住的地方)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鲁滨孙,竟然在荒无人烟孤岛上生活了26年。他有着怎样的遭遇?又是如何克服岛上的困难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鲁滨孙漂流记》、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们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互学字词。
2、找生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学生也一同走进课文了解故事。
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通过刚才的阅读、听读,相信鲁滨孙已经给你们留下了一些印象。看插图,这就是鲁滨孙。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鲁滨孙?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要求划出相关句子,并做上批注。
1、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做批注。
(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基本上结束就引导下一个环节。)
2、小组交流。
3、组织反馈:
生:他是个遇到危险不畏惧,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人。我从第三自然段中看出来的。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无所适从,而是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读出句子。)
生:他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这与他酷爱冒险有关。我是从第四自然段知道的。他首先找到住的地方。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再加以引导分析。
位置:
有水源(生存)、有树阴(避日晒雨淋)、防野兽(安全)、可以看到海面(便于求援)、
用料:木头船帆(就地取材)。
生:我补充:住的重要,没有吃的,人也无法生存。在第六自然段中写他打猎捕鱼(短期食用)、蓄养山羊(常喝羊奶,吃羊肉)、种植麦子(第四年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从这些地方也能说明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师可补充:他的创造力强。
生:我认为他还遇到其他的困难,如:第七自然段,写了他发现沙滩上有野人的脚印,于是他担心野人来吃掉他,就在他住的地方插下杨柳庄子,又将羊群分圈来养。说明他是个自立的人。
师适时引导:他非常细心、有面对危险从容处置的能力。
师适时板书:
住、吃、安全
同学们,课文围绕这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鲁滨孙所经历的困难,从而使我们认识了一个自立、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鲁滨孙。
四、教师补充课外资料,选择朗读
是啊,我们从故事中知道了他在荒岛上经历的困难。可大家想过没有,在这漫长的26年中,他经历的困难仅仅是这些?你们知道吗?为了离开孤岛,他花了34天的时间砍下一棵大树的根,花了1个月的时间刮去了树皮,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凿成了一条小船──但他,却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又一切艰难险阻。下面,我希望大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读一读,和鲁滨孙一起去回顾他的漂流经历吧!
五、畅所欲言,谈感受
同学们,读完了,你想给鲁滨孙说些什么呢?(对着他的插图)下面,就让我们来畅所欲言吧!
六、拓展练习
是啊!鲁滨孙可真了不起,他不畏艰险,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是如何面对的?
你的感受呢?
(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
七、总结
听了大家的想法,老师感到欣慰。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像鲁滨孙一样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八、出示书《鲁滨孙漂流记》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实际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缩写,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仔细地去读读这本世界名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努力吧!老师相信你们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怕困难、自强、自立、创新
安全 防御教化
吃 捕鱼养羊种麦
住 搭篷
遇到困难 克服困难
漂流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突发是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2.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二.联系单元导读和课前导读,明确目标。
1.先阅读整部作品的梗概,了解大意。
2.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3.摘录精彩句段,写写心得体会。
4.如果有条件,可以找来整部作品读一读。
三.探讨问题。
1.浏览作品的梗概,了解大意。
2.默读作品的精彩片段,想想:哪些描写很精彩?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在旁写一写你的体会。
3.品读“好处”和“坏处”对照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态度。
四.交流阅读心得。
1.我知道咱们班有同学早已读过《鲁滨孙漂流记》了,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说书心得吗?
2.今天,我们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己。
五.作业超市。
1.找《鲁滨孙漂流记》原著来读一读。
2.摘录精彩句段,写写心得体会。
3.续写:鲁滨孙回到英国后……
漂流教案篇4
[教学设想]
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而解读文学名作的文艺理论性文章学生读得不多。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想紧抓名作本身,以血肉丰满的小说为平台引出学生对作品的原始解读,再顺其自然引向小说理论家伍尔夫对《鲁》这一作品的解读,从而把学生从感性的读引向理性的评这个层面上。同时,紧扣课文,集中精力让学生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再联系文中提到的读者的透视法和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来体味像伍尔夫这样的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名作的`,从而使学生获益,觅得一些解读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以读过的文学名作为例,进行两种透视法的比较分析,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教学论的意义上说,这是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用他们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名作及作者,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附]板书设计
读《鲁滨孙漂流记》
漂流教案篇5
一天,鲁滨孙在沙滩上,发现了人类的脚印和几堆人骨头。经过仔细考察,他发现附近的海上,住着吃人的土人。他非常害怕,只好格外地当心防备。有一天,他听见一阵_声,接着发现一群吃人的土人驾着独木船,带着两个俘虏,来到荒岛的沙滩上,看样子要把这两个人活活吃掉。他们燃起火炬,敲锣打鼓,呐喊跳舞。鲁滨孙正在惊慌,只见其中被缚的一个人,忽然挣脱了束缚,向鲁滨孙这边跑来,鲁滨孙可怜这个人的遭遇,完全忘记了害怕,他冲上去“砰!砰!”几枪,就把那群土人吓跑了。
那逃来的人也是土人,不过是另一族的,鲁滨孙救了他,替他取了个名字叫星期五。教他说话,叫他帮着做事,两人也渐渐可以谈话了。有了星期五,鲁滨孙是何等的快活啊!
不久,鲁滨孙和星期五又从吃人的土人那里救出两个人,一个是星期五的父亲,一个是航海遇难的欧洲人。星期五父子团聚,非常快活,鲁滨孙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到了第28年,一天早晨,突然有一只英国大船经过孤岛,鲁滨孙既高兴又惊奇。这只船上有些凶恶的水手企图伤害船长,夺取大船。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鲁滨孙和星期五赶到船上,他们与船长联合打败了那些叛徒,还把一些坏人留在岛上,以示惩罚。
鲁滨孙也由此结束了近30年的孤独生活,告别了无名岛,带着星期五,乘着那只大船,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祖国——英国。回到家乡一看,他的亲戚朋友,大部分都不在人世了。)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因此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沟,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援救。
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羊。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鲁滨孙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孙在恐怖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宰杀了其中一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孙住所的方向。鲁滨孙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的两个野人。鲁滨孙给被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也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省会去。
有一天清早,鲁滨孙被“星期五”喊醒,原来有一艘英国船只上发生了叛乱,水手们绑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第二至八自然段鲁滨孙战胜困难的经历。
教学思路: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鉴于个别学生已经大概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印象讲述故事,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的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教学准备:建议学生在课前阅读《鲁滨孙飘流记》原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霍金那种向命运抗争的勇气,顽强的斗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鲁滨孙。(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对鲁滨孙知道了些什么?
2.哪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几位同学共同完成?
3.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然后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
请大家自由组合,三五人一组,先交流对画出的难理解语句的理解,再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自由说,如,课文是长篇小说的缩写,小说的其他内容等。
讲故事,听故事。
阅读“阅读提示”,并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交流难理解的语句,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并思考
讨论并归纳
交流体会并自由发??
五、重点研读感悟
1.仔细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师生共同讨论,从“食物、住处、安全”等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为此,鲁滨孙想了不少办法,很不简单。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鲁滨孙的非凡经历中,感悟学会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气,要善于因地制宜想办法,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
教学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作家笛福的著作,文字洗练,叙述流畅,情节曲折,非常容易吸引学生阅读。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阅读引导。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课堂教学时,围绕“难和险”字展开教学,把精力集中在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阅读上,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自学自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鲁滨逊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我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自梳情节。
学生课前必须充分自学,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并交流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经历了哪些事情。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五个小标题。接着重点交流精彩片段,思考深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从而了解从鲁滨逊具有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劳动、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精神品质。最后交流从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悟出的道理。
不足之处:让学生写一两句话并用上一两个好词在插图下夸一夸鲁滨逊。这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未做到做到读写听说相结合。未让学生充分学以致用,从中受到启迪。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逊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