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时间:2023-04-05 作者:Lonesome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我们需要在课前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只要我们制定出一份优秀的教案,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高,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冀教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