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6篇

时间:2023-07-02 作者:Animai

作为教育工作者,制定教案是大家必须掌握的技能,优秀的教案可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6篇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1

种子的萌发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预习作业:查资料,每个同学找出我国3种生物入侵者(现象)并且用50字左右的一段话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导入。

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属菊科植物。这种花色泽亮丽,在花市上被称为“幸福草”,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在苏浙沪一带和广东省,加拿大一枝黄花近年来使植物大面积死亡,果园、农田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危及生态安全。(学生自由发表评论,教师引入生物入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在文章中找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用波浪线划出)

第1小节

2、学生用△符号标出文章中所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且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蒲公英,鱼虾是不是?)

入侵者有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并且造成当地一定的损失。

3、文章8个小节,学生用——符号划出中心句,或者在旁边总结,要求每小节大意都要与“生物入侵”有直接关系。(考虑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生物入侵者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段,人类文明早期,没有人为干预,生态系统不失衡。

第三段,物种在新环境可能无节制繁衍,例。。。

第四段,生物入侵者威胁物种多样性。例。。。

第五段,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

第六段,生物入侵者很难控制。

第七段,物竞天择vs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惊人。(不同的观点)

第八段,采取的措施。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教师简要叙说):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每人2处)?还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每人1处)(文中各段落空白处注明)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提到一种说明方法,就让学生再找其他用此种方法的地方)

1、列数字:①“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②耗资数十亿美元------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①举蒲公英等为例------具体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③蔬菜、水果、宠物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生动形象说明: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生动形象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词语的好处有准确性与生动性。

三、自主探究

1、其实,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还是很多的,设置“你还认识我吗”环节,图文(在课件中出现)展示文章中出现的入侵生物的资料,让学生辨认,解说。

2、学生自主展示“我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现象)”(主要在我国出现)(主要是学生朗读课前找到的资料),教师补充(也许,做好准备)几种现象:薇甘菊、水葫芦、飞机草等。(材料在课件中出现)

四、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五、作业

1、准备的反馈练习

2、拓展延伸作业,其实这篇文章只粗略谈到防的措施,而如何治呢?课后可以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谈谈具体的防治措施。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3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 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 切断 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5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篇6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 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 教学过程:

1、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 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

9.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