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过程一定严谨,根据教学目标来写作,在撰写教案时,一点定要克服形式主义,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
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师:那要测量更长的距离呢?比如从学校到我们的太湖县城,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合适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小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出现,这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生活中的千米
1、师:在平时生活中,你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人,你就已经留意到这个长度单位了。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指路标、里程碑、时速表等)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例子。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图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图二:汽车的速度表盘
图三:限速标志,理解时速不超过的意思。
图四:安徽地图的线段比例尺。
2、师: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读出下面的信息。
马拉松比赛的全程长约为42千米;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千米以上;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为36千米。
总结:在测量道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距离或交通工具一小时行使的路程时,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习单位间的换算
1、师:公里是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长度单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1000米)虽然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但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
提醒: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分清读的是几千米还是几米。
2、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吗?(不能)但是我们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是……因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需要量几个这样的长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个)这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课前量出的10米长度,用了8个人。如果用这样的长度去量需要几组这样的同学?(100组)那需要多少个同学张开双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个)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三年级的同学啊。那我们还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脚步去量,这个办法一个人就能完成,相对还是较简单实用。这是我们之前走100米的视频片段,通过测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时1分半钟,要走1000米就是走几个100米?照这样计算,大约多少步?(1500步,用时15分钟)
3、师:这是一条环形跑道,如果是一条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为什么?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几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们学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几个来回才有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走一走一千米,体会一千米的长度,课后请同学们真实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实走的来回数和你刚刚在脑中走的数量是否相同。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了吗?(1千米=1000米)
师:请换算下面的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1、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小学里的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位,并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师: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3、小结
五个基本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离的估算
师:学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说,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师: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吧?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再测量验证。
三、巩固应用
师:你已经掌握了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练习六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从学校大门口到你家大约有多远。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km、公里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处于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时间,去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需多长时间,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和光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 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千米和米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路程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米=( )分米、 2厘米=()毫米
50厘米=( )分米、3分米=( )厘米
80分米=( )米、1米=(、 )厘米
2.1米-7分米=( )分米
25厘米+15厘米=( )分米
1分米-4厘米=( )厘米
23毫米+27毫米=( )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试一试。
(4)老师这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板书)
4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9000米=()千米、12千米=( )米
8千米=()米、10000米=( )千米
2.教材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3.教学教材第27页例6。
分析过程:
(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走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三、新授过程
1.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3个小朋友说的话。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①李大爷100米大约要走300步,从家到公园他走了900步,大约走了多少米?
②王老师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教育局办事,每站约500米,王老师坐了4站,从学校到教育局大约多少米?
2.完成第27页“做一做”。
(1)弄懂题意,全班交流方法。
(2)集体订正后,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9、10、13、14、15题。
第9题,认真读题,独立判断,再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10题,从小伟家到体育场有3条路,先找出最近的路线,再算一算要走多少米?
第13题,王老师每分钟走100米,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从家到学校就有20个100米即20xx米,也可以说成2千米。
第14题,根据要到的.地方距离的远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再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第15题,12时-8时=4时,汽车需每小时行80千米,4时一共能行80×4=320千米,320千米>308千米,所以中午12时能到达。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想去哪儿?准备怎样去?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我们应该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重合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