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草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3-08-04 作者:Gourmand

认真写好一份教案后,我们就能更高效的开展工作,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草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草教案参考8篇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已有情节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充分感受神话故事和美妙。

2、理解故事,细细品味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孙悟空.二郎神的面具各一个。

2、20xx年第3期《东方娃娃》人手一册。

可前将幼儿的座位分两边摆好。

活动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是花果山水莲洞齐天大圣孙悟空。你们知道我有那些本领吗?(引导幼儿说出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本领,并请幼儿大胆发挥想象,说说他能变出些什么来。

2、教师简单介绍二郎神,接着问:这两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谁的本领更大?请听故事。

二、教师边翻书,边分段讲述故事,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情节的发展。

1、从开始讲至“孙悟空想逃变成了麻雀想逃,二郎神摇身一变,变成老鹰追过去”。提问:

(1)孙悟空变成了什么想逃?二郎神又变成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变成老鹰呢?

(2)孙悟空接着会变成什么来应对?(引导有想象下面的情节)

2、讲述中间部分至“终于将孙悟空抓住”,引导幼儿想象结尾。

3、讲述故事结尾部分。

三、在电视上观看这个故事的动画片。

四、游戏《我有七十二变》:幼儿学当孙悟空和二郎神。

1、教师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坐好。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是孙悟空和二郎神二人能变成什么看谁变的东西更凶。

2、拓展思维,创编新的情节。

五、结尾部分。

1、教师让幼儿把这个故事回家之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听。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2

设计说明

?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

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

祭扫乞巧

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②依次单击词语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郎贴舟艾饼赏菊祭乞巧

(3)小组赛读其余会认字。

巷宵堂传统

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情况,有梯度地由词到字进行检测和订正字音,再将生字送回课文检测,将识字学词落到实处。而看图片读词语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

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图片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____”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 ”画出节日的习俗。画好后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教师相机板书节日名称。相机学习“宵”。

(1)学习“宵”字。

①学生朗读词语“元宵”后,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宵”字的由来:金文图片图片图片(宀,房屋,阁楼)图片图片(肖,小),造字本义:在小阁楼过夜。

③学生扩词。

(2)引导学生知道七夕又称“乞巧节”。相机学习“乞、巧”。

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重点结合字理教学生区分“乞”与“气”。“乞”与“气”同源,后分化。乞,甲骨文写作“图片”,金文写作“图片”,篆文写作“图片”。隶书“图片”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呼吸的“气”减去一横,表示呼吸局促,意即求人“气短”。造字本义:低声下气,开口向人索要、求讨。飘逸、扩散的气流为“气”;短气为“乞”。

③学生扩词。

④教师讲解“乞巧节”:即七夕,源于中国,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相机学习“传、统”。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按课文介绍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6、学生学习汇报。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多幅图片。最后出示各种窗花的图片,图片定格为人们在贴窗花。相机学习“贴”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讲解:图片图片图片(贝,钱财)图片图片(占,获得),造字本义:典当财物,以获得现金。后来演变到现在,表示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把你过春节的习俗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春节到,

人欢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生朗读作品。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元宵节的节日习俗。

②你参加过元宵节的活动吗?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大街小巷人如潮”的场景?相机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④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大街小巷”后,相机识记生字“巷”。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自己知道的清明节的习俗。

②你知道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吗?

③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并不都是欢快的,如读和“清明节”有关的内容时,应该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引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多元对话中进行自学。然后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展开学习活动,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生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字义,又在潜移默化中识记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情境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贴、街、敬、转”,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讨论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交流成果,并相机指导下面几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预设:

贴:贝字旁的撇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学生书空“贴”字,重点强调右下“口”的写法。)

街: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高度大致相同。第九笔是提。(学生书空)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得舒展。(学生书空)

转:左部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注意第三笔的写法。(学生书空)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4个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指导书写的字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书写难度不大。在强调注意点后重点指导“街、转”的写法,实现了“有侧重、有提升”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周围的人听,并选择制作成小报。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导入: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谁还记得课文中对这三个节日的描写?背一背文中的句子。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看看谁读懂了文中的介绍,谁还能对课文中的介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加强生字复习和课文朗读检测,夯实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给予学生言语上的激励,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分句感悟,识字学文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4~8句。边读边想:最喜欢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想好后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赛读喜欢的节日。

2、导学: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3、学生按喜欢的节日汇报。

(1)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赛龙舟、在屋里包粽子和挂满艾蒿的图片。相机识记生字“舟、堂”。

舟:学生自由识记后,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甲骨文的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渐多起来。本义:船。(播放赛龙舟的视频,深入理解。)

堂:学生自由识记后,引导学生将其和“棠”区分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

③学生自主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教师相机补充。

图片教师可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

④相机识记生字“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朗——郎。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月饼”。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儿的月饼。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饼”的方法后,教师进行讲解。饼,篆文图片图片图片(食物)图片图片(并,连),造字本义:粘连成块、便于抓食的干粮,可用面粉、米粉、薯粉等多种食物原料做成。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简介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③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踏秋、赏菊、登高”。说说你在重阳节时做过其中的哪件事。

④重点朗读词语“赏菊”。相机识记生字“赏、菊”。

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引导:“赏”和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比较相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赏”“堂”。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①学生赛读句子。

②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按顺序排列这些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地指导学生读文、学词、记字。在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中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在讲神话故事、讲汉字演变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和热情。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的识记。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剩余的生字:舟艾热团闹

①指生朗读并组词。

②指导学生关注: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学生书空)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折弯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才”的竖钩压竖中线;最后一笔是横。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门字框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横折钩。

(2)课件出示书写动漫,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2、布置作业: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找找资料,做成小报或按课文仿写。

图片可指导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图片、文字。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是教学的重点,从引导分析到指导书写细致到位;布置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既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进行了小练笔、小制作,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小组中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四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内容——让学生自选。在学法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要学课文的会认会写生字和笔画。

★学习各种识字方法与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明白人民在勤劳中的智慧。

教学准备

★卡片课文生字词语

★课文插图课件

★桃树挂图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和笔画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1、用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堆雪人。让学生看图说话,并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冬天里,一场鹅毛大雪过后,最喜欢做什么?相机发展语言。

2、洁白的雪为冬天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冬天童话般的色彩。那么你们知道冬天的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冬天节气的.谚语《九九歌》。(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圈点文题中的 “九”,这个字是我们要书写的第一个字。谁想说说这个字怎么写?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九”的笔顺)引导学生观察九字在虚宫格里的位置。重点在笔顺。师范写,生练习写。(每个写1个)。扩词。

4、九九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快快打开语文书看看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听字音,语气,节奏)

领读(读准字音,模仿语气)

自由读(圈出本课要认读的生字,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

试读课文,巩固生字,即能够把课文较通顺、流畅地读出来。

2、什么是九九歌呢?学生汇报。

3、教师讲解: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叫数九,这样从冬至起,一九、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歌》描写的就是这八十一天的天气,温度的变化。跟节气有关的谚语又叫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确气象和农时变化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通常作为他们耕种作息的依据。

三、 自主读文,随文、随图识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中挑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画,要求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的大意,并能用文中的句子配图。先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相机教学文中生字,二类字读准音,一类字记住形。这里重点指导学习“力、边、遍”。在此环节中,应引导学生文、图结合,利用多种方法识字,巧记字形:如学生会说“四”像窗户和窗帘,字理识字,区别形近字方法学习“手”、 “毛”,部件组合法学习力+口=加等。(中间加入休息:边读文边做律动)

3.学习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格中范写“四”、“六”,生练写。

4、游戏巩固识字:摘桃子。玩法:挂图出示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生字卡片,每个字卡后面是它的读音或词语,大声读对者就可以将桃子摘回去。

四、指导朗读,体会意义

1、通过领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和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2、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不出手、冰上走、看柳、河开、雁来,耕牛走”的意思。

3、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读熟,再图文结合,展开背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2、有条件的查一查《夏九九歌》。

3、我国还流传着许多谚语大家可以查一查或问一问家长。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能力目标

⑴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⑵学习用列举数字、举例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学习“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等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告诉大家?(出示课件后,生生交流)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样介绍鲸的,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老师给大家提几点读书的建议:

课件出示要求:

⑴把生字的字音读准。

⑵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⑶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自读自悟,分组学习)

(四)学习第1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们说鲸大吗?那么鲸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文吧。

1、速读第1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⑴和大象比,比大象大得多。(出示课件:与大象比较)

⑵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xx公斤重。(出示课件)

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xx公斤重。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3、指读有表示鲸很大数字的句子。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指读。(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17米长,一条舌头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出示课件)

4、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

⑴举起手摸不到上腭。⑵四人在嘴里看书,很宽敞。(出示课件)

5、鲸真的很大!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五)学习第2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长得又像鱼,许多人都叫它鲸鱼。它是属于鱼类吗?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画出写鲸是怎样进化的语句。

2、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3、指名汇报,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帮助体会)

(六)学习第3自然段

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鲸分为两类: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七)学习第4——7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2、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3、鲸在睡觉和生长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读文后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请生回答)

(八)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学习写作方法。

1、学完了课文,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鲸各方面的特点,收获实在不小。回头再想想刚才老师讲的那个故事,谁能说说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吗?

2、作者为了让我们能详细地了解鲸的特点,在介绍鲸时采用了不少方法。你能说说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吗?(生谈体会)

(九)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鲸呼吸和睡觉时的样子。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2鲸

形态:大重长

哺乳动物:形状像鱼

特须鲸

种类

点齿鲸

吃食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5

材分析

?小熊住山洞》为一篇童话。课文讲了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头房子,可是走进森林他们始终舍不得砍树。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一直住在山洞里。全文语言优美,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

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问。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问题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提出自已的感受和看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随字认识偏旁"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小熊一家的行为是一种美德。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课前准备

1、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2、轻快乐曲的录音带

教学流程

一、质疑揭题

小朋友,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住着很多小动物,其中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一天,熊爸爸和小熊去砍树,准备造一间木头房子,大家想知道他们的房子造得怎样吗?(教师边讲故事边播放乐曲,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以小朋友爱听的故事为切入点,并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起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完以后因生字不注音,鼓励学生想办法把生字学会,实在不会的,先放着。

?边读边画,让学生眼和手动起来,多种感官参与自学】

2、再次读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不会的生字别人可帮助。第八段中的"感激"教师可启发学生顺课文猜读。实在不会教师可以告诉。

(2)同桌互读,互相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达到对生字的巩固。

3、记忆生字

(1)小组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向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

(2)全班汇报,帮助每名学生当"小老师",到前边把自己记字的方法告诉全班学生。教师适机强调"年、丽、束、舍、造"的字音。汇报"砍"字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是"石"字旁,教师应给予肯定,告诉学生人最早砍东西的工具是石头做的。

(3)游戏巩固汉字--给下列字加一个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告、吉、欠、云"。

4、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小朋友,请你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熊一家的木头房子到底造得怎样呢?学生多次读文,对这一问题可能随口而出,只要学生的语言准确就应肯定。

(2)谁能说出你最喜欢的词或一句话。"舍不得、感激、鲜花、一束束……"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就可以,不必问为什么喜欢。

?字、词的学习都贯穿于阅读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自学成就感。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

(1)第一幅图对应为第一、二自然段。汇报时应启发学生看图体会小熊多想造一间木头房子的心情。对小熊心情的'描述应引导学生说出小熊兴奋、高兴、激动……

(2)第二至第五幅图是春、夏、秋、冬小熊砍树造房子的过程。此处汇报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读出各个季节景色之美。"舍不得"后两个字读轻声,读出小熊爱惜之情。让学生多读,形式可多样:指名读、两人或三人齐读、分组读等。

(3)、第六幅图对应为第七、八自然段,此处为课文情感美的体现。

a、生读第七、八自然段时,指导学生突出"一年又一年、一直",体现小熊一家还是住在山洞里,还要指导长句的朗读,完成课后练习题--读读说说,先让学生多读,增强语感,再引导学生比较"一束束"和"一束"意思一样吗?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说说"。

b、学生看第六幅图,启发学生提问题。想象一下小动物给小熊一家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帮助学生带上各种小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加上自己的动作到前面演一演。

?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自演,体现语文教学多样性】

c、在学生熟读第七、八段的基础上,配上乐曲伴读。在轻快、美妙乐曲声中,感受大森林中环境美,小熊一家的行为美,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思想熏陶。

?在理解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会课文,比教师讲解更有效。注意加强朗读教学也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同时,学生表演更使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四、巩固生字,学写生字(略)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文

小朋友,请你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去总结,是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一种好方法。锻炼了学生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角"意识】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介绍泰国风情、大象及学习内容的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电视新闻节目里我们常会看到“红衫军”集会,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今天的泰国是有些混乱,但课文中的泰国人和泰象相处得那么和谐美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美丽的泰国游玩吧!

二、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三、汇报有关泰国的资料,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师注意提示“驰、绅”读翘舌音,“彬”是前鼻音,“摩”是二声,“氛”是一声。

2、学生认读生字

3.词句解析.先课件出示要读读记记的词语,再请学生汇报对词语的理解,师出示课件纠正。

4.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5、生汇报: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五、学习课文

1、抓住重点,深入了解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你了解到大象还为当地人做了哪些事?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3)、课文是怎样描写大象的样子、表情、动作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大象的聪明、有灵气?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a、表演节目,踢球、倒立、行礼谢幕;b、为人按摩c、偶尔还会和人开开玩笑。

2、课文的表达方法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全文

1.说说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泰国大象的什么?

2.谈谈你心目中的泰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3、领会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介绍家里的某一小动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六种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教学准备:

生字格磁贴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郭沫若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过渡:不同的标点符号在田字格中都有不同的位置,你能把这6个标点符号写进田字格里吗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 ”)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草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悟情,明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在师生轻松的问读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内容重新建构起来,也可以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