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7篇

时间:2023-08-17 作者:Iraqis

教案不仅是教学的指南,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通过教案的有机安排,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7篇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数据

3、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垃圾要分类,垃圾不要乱扔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部分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班上的同学可能是那些岁数?几岁的`人数最多?几岁的人数最少?

板书:6岁7岁8岁9岁

2、揭示课题。同学们猜得是否准呢?要想知道,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

二、体验统计过程

1、认识“正”字的方法

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

教师介绍画“正”的方法

2、体验统计过程

⑴每个同学作好记录。一人到黑板上记录

每个学生报自己年龄,其余学生记录

⑵观察6--9岁的同学各有几人?你是怎样计算的?

⑶把这些数据填在书上的统计表中

⑷你认为全班同学都统计到了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统计表

全班几岁的人数最多?几岁的人数最少?猜对了吗?

看到统计表,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活动

1、教材105页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人数情况

⑴想好自己家有几口人

⑵收集数据,填记录单。画“正”记录

⑶填统计表并分析统计表

⑷提出数学问题

2、练习二十二1题

⑴分小组活动

⑵反馈

3、: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堂。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3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就这样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出数到的某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数的是哪一个手指。听明白了吗?想不想试一试?

你们是否觉得老师的反应特快?想知道它的奥妙吗?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秘诀了。

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老师在黑板上摆一个正方形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4根小棒。

2、用老师给你的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看看你手里的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请三个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在座位上摆。

3、学生汇报摆的结果。

师: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1:一共有12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

生2:一共有14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师:为什么有些同学没剩余的,有些同学有剩余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把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

5、看图师:有几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3÷4=3……1

6、师:这道题我们学过用除法竖式计算,谁上来把这道算式列成除法竖式?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列竖式

7、有余数的情况你也能列成除法算式呢?(看黑板的图形说;有几根小棒,每几根摆一个正方形,摆了几个?还剩几根?)怎样列式呢?学生说,老师板书。(余数和商之间为什么点6个点?你会读这条算式吗?(1)指名读算式,师范读,全班读。

8、看自己摆的图形,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对同桌说说你的除法算式。指名说算式。(黑板)

三、学习用竖式表示除法算式

1、师:刚才你们看着自己摆放的情况,列出了除法算式,如果不看小棒,让你计算它的结果,你能用竖式算出来吗?

2、请同学们把13÷4=3……1列成除法竖式。(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列,其余在练习本上做。

3、理解除法竖式中个部分的含义。师提问:为什么在13下面写12?生:3x4=12师:1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3-12=1师:为什么要用13减12?生: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剩下的式子你也能用竖式表示吗?

学生列出14÷4=3……215÷4=3……3的竖式。

5、小结师:学到这,你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做书本51页的练习。

(你是怎样想的?3x4最接近什么?)

四、探讨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老师同样也用小棒摆了图形,(出示五边形),老师在摆的时候,和你们刚才摆的情况一样,出现了刚好摆完和有剩余的,请你猜猜,有余数的情况之下,余数是几呢?

生1:余数是3。

生2:余数是1。

生3:余数是2。

……师:为什么不能是5或超过5呢?

2、师:老师把自己摆五边形的情况用算式记录下来,请看(投影出示),你们猜对了吗?从哪看出他们猜对呢?(余数)3、假如我再用不同的数量摆五边形,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学生讲,老师显示情况)余数也是多少?哪余数为什么不会出现5或比5大呢?

4、出现喜洋洋把除数和余数都变成蓝色和红色。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几个学生说)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5、老师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学生在书上填。

五、做练习

1、做小老师判断。(书上做一做)

2、53页练习第一第二题。

3、考考你。

x÷8=x……x(余数是多少?)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七、游戏

师:回顾“猜手指”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奥妙呢?

(5是除数,用报的数作被除数,关键看余数是几)老师报数,学生找手指。

师: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的本领带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做这个游戏,还可以把你的本领交给其他不会的小朋友,好吗?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

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

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

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

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

师:那该怎样说?

生3: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取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一组全摸的是黄球,另一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

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平,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4:一只袋里全装的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抽出来看看,果真全是。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5: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另一只袋子里呢?

生6: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边抽出里面的网袋边提问):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7: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我想在这只袋中,可能摸到黄球,你有办法吗?

生8:放一个黄球进去。

师:照你说的,放一个黄球,现在在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9: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板书可能。

活动二:小组摸球

师:小朋友们都觉得刚才的比赛不公平、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公平合理的小组摸球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摸得最有秩序、收获最多?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组长在表格内作好记录。附表格

红球

黄球

白球

小组摸球,组长记录。

五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们这组的摸球情况向大家汇报。

生10(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摸球情况记录表):我们小组摸了10次白球,6次红球。

师:猜一猜他们小组的袋中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生11:白球和红球。

师:抽出你的网袋,看他猜对了吗?(猜对了)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2: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13:不可能是黄球。

师:根据你们组记录的情况,猜猜你们的袋中会有什么颜色的球。再抽出网袋验证一下。

生猜测验证。

师:你们猜对了吗?在你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小组成员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出现的结果。

师任选两组网袋,让全班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交流摸球结果。

活动三:摸奖活动

师:一个月前我们金坛举行了一次摸奖活动你参加了吗?手气怎么样?

生(齐):不好!

师:今天想不想碰碰运气?

生(兴奋地叫了起来):想!

师(拿起一只装有6只黄球的网袋和一只装有4只白球、2只红球的网袋,把球合并到一只袋中。):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4: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还可能摸到红球。

师:现在规定摸到红球为中奖。

师生合作进行摸奖活动。大约摸了10次还没有人中奖。

师(故作疑惑):刚才明明小朋友说可能摸到红球的,怎么现在一个也没中奖?

生15(急切地):因为红球少不容易摸到。

师: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

生16:黄色,因为黄球个数多,容意摸到。

师:分析得真好。但真正的摸奖活动的组织者才不会向你这么大方,他们总把大奖放得很少,这样中奖的人才会很少,他们才能赚到钱。不过如果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摸奖活动,老师还是希望你们献上一份爱心。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师:摸球比赛、抽奖活动中有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看图你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先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实物投影展示:母鸡下蛋图、太阳落山图、球员射门图。

全班交流。

师:说说你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开心)想不想下课?(不想)还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玩游戏。

师:满足你们,我们就来玩举旗游戏。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

师:让大家可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黄旗、蓝旗。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dm的含义,建立1dm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d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d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dm的含义,建立1d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看书教材第50页方框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活动。⑴观察尺子,讨论:1分米有多长?分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⑵反馈。

⑶教师小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2、活动:⑴数一数1dm里面有几个1cm?

⑵1cm大约有手指那么宽,哪1dm大约是几个手指那么宽?

⑶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dm?

3、出示例3图,仔细观察,图上有小朋友在干什么?

⑴怎样用尺子去量桌子的长和宽呢?

⑵操作:量一量自己桌子的长和宽。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量的过程和结果。

⑶全班交流

4、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在三角尺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诈大约有多长?

⑴独立活动。

⑵小组交流。

⑶反馈

2、量一量自己凳子的长和宽,记下量的结果。

⑴独立活动。

⑵小组交流。

⑶反馈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加强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相机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操作:组织学生摆圆片,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2.提问:第二行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因为第一行摆了4个圆片,第二行摆了8个圆片,是2个4,所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3.设问:如果在第二行再摆4个○,那么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3倍。)

4.引入:如果在摆圆片时,不告诉你第二行摆多少个圆片,只告诉第二行圆片的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知道第二行该摆多少个圆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理解题意,读出对话框。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1)操作与思考:(用你喜欢的学具摆)让学生先在第一行摆6个乒乓球表示一份,要摆的羽毛球不直接告诉你,只知道要摆的羽毛球是乒乓球的5倍,羽毛球该摆多少个呢?学生思考后,试摆羽毛球。

(2)合作与讨论:组织学生将摆的结果与想法与同桌相互交流。

(3)汇报与评点:让学生说说应摆多少个羽毛球,并说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予以肯定鼓励。

而后追问学生:第一行有6个乒乓球,第二行羽毛球的个数是第一行的5倍,也就是说第二行应是几个6?(5个6)教师操作板示。求5个6相加是多少该怎么算?(5×6或6×5)

(4)做一做:学生操作小棒,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摆完后,引导学生说理:为什么要摆1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意思就是第二行要摆几个3?

(5)游戏与拓展。

组织拍手游戏:①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5倍。

②教师拍4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2倍。

(6)

结合游戏过程,师生共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几个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课堂活动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的个数是△的3倍”是什么意思,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然后在书上画出来。

(2)课堂活动的'第3题。

a、操作,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b、小组讨论,你第二行摆的●的个数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

2.综合练习。

(1)①8个5相加是多少?

②5的8倍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

(2)猜猜老师手中拿了几枝铅笔。

①左手拿3枝,右手拿的枝数是左手的5倍。

②右手拿2枝,左手拿的枝数是右手的7倍。

3.趣味练习。

课堂活动的1题。看卡片,说算式。

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