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指导每节课的教学步骤,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描写景物的词语。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二、快乐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谈谈: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分别从哪几方面描写的?
三、激励导学: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自由畅谈)
五、轻松练测:
1、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青苔 一( )眼泉 一( )金光 一( )珍珠
( )的树叶 ( )的水泡 ( )的光斑
3、照样子写词语。
一束束: 弯弯曲曲: 越升越高:
4、读课文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珍珠泉xx等特点,它之所以叫珍珠泉,是因为 。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4
新设计: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二、讲授: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时真挚的感情?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引导学生谈话: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拓展,升华感悟:
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5
第二课时
识字二
识字四
教学内容:日月水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禾”和“火”两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禾”和“火”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禾”和“火”两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禾”和“火”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出示太阳图片,学生认识。教师引导:太阳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久以前,古人也非常喜欢太阳,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太阳的呢?电脑演示:古人就是用这个符号来记录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写成这样这样的字了。(出示“日”)这一课还有几个生字也是从图形变化来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打开书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变化来的?
二、出示图片,认识事物
1.教师出示课本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的事物。
2.小组交流这些事物在那里离,你见过吗?
3.读一读这些事物的字音。
4.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三、学习生字。
1.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2.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说得真好,能试着用()月()日说一说吗?
你们知道得真多,“日”和“月”可以用来表示时间,说的真不错!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
1.导语: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呀?
2.先认识2种新笔画“竖钩、横折撇”,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3.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笔顺跟随,伸出小手试着在桌上按笔顺写一写。
4.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边书空笔顺一边说笔画。
5.请同学拿出铅笔,把这4个生字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按笔画记忆字形。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日 月 水 火
课后反思: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品读《燕子》,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 略读《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 品读《荷花》,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4. 略读《珍珠泉》,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出示“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主题)。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有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学习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二)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 景色?
2、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物。
(三)认读课文生字词
1、认读课文1-4课生字,并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加一加,减一减??)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说说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文1-4课生词,学生认读,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解决单元的反义词)
第二课时 品读《燕子》和《古诗两首》
一、品读《燕子》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文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己轻声读一读。
出示: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长句。
师范读:“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句话是长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有换气的地方。 学生个别读,交流读。
3.借助图片,记诵语段。
男女生分别读这段话。
师:文章要多读,多读就能把美好的语言印在脑海里。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出示春天的图画,师借助图画上的景物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话。
4.通过理解词语“赶集”,再次记诵。
师:作者说红的花,绿的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引读时凸显“赶集”一词)集就是集会,包括庙会、灯会、集市等。(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看看图片,联系文章内容,想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师再次引读描写春天热闹场景的这段文字。
(三)梳理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出作者和课题。
1.出示诗句,引出课题。
师:春天是具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春天,有的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风来描写,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抓住了春天的花朵来描写,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的抓住春天的江水来描写,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我国现代散文家郑振铎(出示相片)却抓住了——燕子(板书:燕子)来描写春天。他觉得(出示文字:“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学生读。) 板书:添趣。
2.引背描写春天的语段。
师:这是怎样的百花争艳的盛会呢?引背“阳春三月~春天。”
(四)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1.朗读1、3、4小节,理清脉络。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燕子》一文中的第二小节,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其余三小节,品味一下燕子是怎样为春天增添生趣的?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3节,请你边听边想,作者郑振铎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分别请三名学生读一读。
师归纳:从外形、飞行时和飞倦了三个方面来描写。
板书:外形飞行飞倦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7
单元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的花草树木在文人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品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花草树木有象征意义?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丁香花--丁香结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三、文章后半部分正式写丁香结,作者由丁香产生了哪些联想?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窗台的小花-历经风雨而不谢-我最近的学习状态-要直面困难温故知新,了解象征手法,为学习文本和写作准备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仿照本文的写法。200-40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教学得失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