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当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的教案应当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幽径悲剧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幽径悲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
走近名人,成为名人
我当评论家
我当文学欣赏家
我来寄语
二、我当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
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
1、出示要求:
(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
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
1、观看短片
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幽径悲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二、 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 星级沙龙:(主题)
1、 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 (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 (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 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 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本篇文章含有较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让学生能根据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二、自读课文
1、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
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三、研究探讨: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
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四、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年*月*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五、述说感受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六、师总结: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七、布置作业: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八、板书设计: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
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幽径悲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幽径悲剧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3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 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2、古藤萝之美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3、幽径四季之美
藤萝之美,作者并没有一下笔就写,而是在此之前先写幽径四季之美,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请同学朗读。
4、总结:很显然,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以环境之美来烘托古藤萝之美。
5、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明确:反衬。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萝悲剧的几段文字。
1、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
明确:“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2、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引起人们的共呜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五段。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
明确:悲哀至极
2、你能说说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第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3、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4、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小结课文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毁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精练、通俗而雅致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体会研讨。
五、拓展延伸:
1、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写作、交流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幽径四季之美
铺垫 蓄势 幽径古藤之悲
幽径古藤之美
幽径悲剧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 “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1、仿照例句造句。
(1)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仿句:
(2)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仿句:
2、“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3、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答:
(一)学习课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就描写来说,写幽径,写古藤,写藤萝被毁,无不尽展笔力,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请找出精彩片段加以体会。
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十分注重议论抒情,放纵情感潮水的奔流,请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体会文章加强悲剧效果的主要写法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使人欲哭无泪。
4、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美丽的藤萝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这种现实,十分可悲,也十分发人深思。
5、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增强了悲剧效果。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一方面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被毁者的挽歌,对毁美者的遣责。
(三)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1、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
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奈何等
2、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
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
3、巧妙化用名家的诗句。文中许多词语都使我们想起一些名家的诗句。
①“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潋滟”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③“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4、从句式来看,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
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怀情味在其中。
1、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2、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
示例: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共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课文的三、四、五小节写景很有特色,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这样的写法,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提示:既要写出你所在校园景物的特色,又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且要运用课文中以不同季节为中心的描写方法。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幽径悲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 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 潋滟 萧索 愚氓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 浩劫
2. 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万斛 月白风清 林林总总 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幽静小路上藤罗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 司空见惯 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 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 春景 夏景 秋景
湖中 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 藤萝之美
视觉 形 色
嗅觉 香
听觉 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 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全文共147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