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3-08-22 作者:couple

每个教案都代表了我们对课程的独特理解,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确保内容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推荐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2

在校安全

1、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上学、放学不准在学校和路途中逗留、玩耍。

2、教育学生不践踏学校的草坪,不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不爬墙,不爬树,不爬学校的篮球架,不爬阳台上的栏杆。

3、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玩爆竹,不带危险的`物品到学校。

4、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

5、尽量不带钱和贵重物品来校,自己的物品保管好,拾到或丢了什么东西,及时报告老师。

路队安全

1、学生上下学时戴好红领巾和校牌,放学时路队整齐,中途没有散队、并排走、购物等,不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玩耍、逗留。

2、要教育学生行车走路不闯红灯、不抢道、不骑快车、不搭摩托车和无牌照的车辆;不在公路上踢球、游玩、奔跑、戏闹等,时刻处处注意交通安全。

饮食安全

教育学生不要在路摊边购买三无食物。不吃不洁净与变味发霉的食物,进餐时注意带刺带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热菜热汤时的安全事项。

家庭安全

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请家长积极配合孩子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及家居生活安全与家居活动环境安全(如:烧伤、烫伤、触电、中毒、摔伤等预防教育工作)。千万不能私自到水沟、水塘、鱼塘、游泳池里戏水、游泳。

交通安全

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例如:红绿灯等标志),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简单自救方法

识别特殊号码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时教育孩子不可随意播打这些号码。熟记自家住址、电话号码、父母姓名等,训练引导孩子识别方向,告诫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随意开门。遇到危险时,教育孩子学会躲避(如: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培养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理。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

我将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学校的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和生活。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5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三、配餐作业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