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调整教案的深度,教案反映了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准备,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光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自己实验知道水压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透明大塑料瓶,盆,水,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桶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水有些什么用途呢?(简单的让孩子说—下)小朋友说得都不错。但是丁老师告诉你们阿,水还会变魔术呢!
演示水压的小实验:(用保鲜袋套住手)小朋友们,现在这个袋子里有些什么?(老师的手)(提示幼儿说空气)诶,水要来给我们变个魔术,它要一下子就把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变走。(演示)为什么空气没有了?(介绍压力:因为水中有压力的关系)
2、活动开始
(1)师:猜猜看,在水里压力是一样大的吗?(告诉幼儿在水里压力是不一样大的,请幼儿上前感受一下)水压与水的深浅有关。那么水越深压力越大还是水越浅压力越大呢?
师:你觉得你的手在水桶上面受到的力大还是在下面受到的力大?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实验一下。瓶子上有三个孔,往瓶里倒水,请你们观察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远?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近?请你们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示水喷射的远近。
(2)幼儿分组做实验。四人一组,共五组。一人记录、两人倒水、一人观察。
(3)请幼儿做回中间,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发现,共同实验验证一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越大,水越浅,压力越小。
3、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是小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后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做这个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科学小知识!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的喜欢玩水,不管是有工具还是没有工具孩子的都是非常的喜欢。活动所能起到的效果那我也惊讶,它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班的孩子们。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时候说教是起到的成效是极低的,像图片这种视觉感官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水压与水深的关系》含反思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科学》下p。6~7。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2、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边哈,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1、观看画册《变化的温度》。
2、教师指导幼儿按画册上的要求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3
[教材剖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尝试使用工具来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将使幼儿得到莫大的愉悦,并对其终身的生活和学习有益。”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的,这个活动恰恰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当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是任何情感不能代替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
[学生分析]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也认识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同时也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创新分析]
原本一锤子下去就能砸碎的核桃,在孩子眼里却充满着无尽的探究余地,为使这个活动构成一个渐进的整体,使幼儿的经验逐渐加深,我首先请幼儿竞猜可以砸开核桃的工具,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工具成功与否的假设,无论他们的预想怎样,我都支持鼓励他们去尝试,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在尝试统计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
同时,我鼓励、引导幼儿间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在观点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引发深入探究的欲望。那么,猜想、验证、统计、交流、表达的过程,会使幼儿的感受在相互传递中得到丰富与完善!
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自由的选择工具,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想去发现的要求,他们因此而怀有很高的热情,并及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实验。
[教学目标]
1、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2、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使用工具砸开核桃,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1)动画出现小核桃卡通形象,幼儿品尝核桃仁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小伙伴,快来看看它是谁?”(动画出现小核桃卡通形象)
小核桃:“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核桃,我有一件硬壳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们吃了我的果肉,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请你们来品尝我的果肉,好吗?”
幼:“好!”(请幼儿品尝核桃仁,每人一块)
小核桃:“小朋友,你们一定没吃够吧,那好,我把伙伴们请来,让你们吃个够!但是,这次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们能做到吗?”
幼:“能!”
(2)出现小核桃的伙伴们(完整核桃),幼儿讨论怎样吃到核桃仁?(充分讨论、争议、辩论,漫画演示各种办法的结果)
师:“快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用锤子(或其他工具)砸”……(其中前三种争议比较大,后一种方法赞成的比较多,而通过小漫画的演示,更加生动的证实了幼儿的想法。)
漫画内容: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这个办法可不行!”用工具砸——“这个办法太好了!“
2、说工具
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呢?”
幼:“锤子”、“石头”、“钳子”……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积极调动了自己所有关于工具的原有经验,去交流、去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使用工具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孩子们猜想出了十余种能砸开核桃的工具,包括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石头、扳子、锁头、菜刀、锯等。)
二、猜想与尝试
1、成功的设想
(1)动画演示预想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栏填预想哪种工具会成功,第二栏记录实践后的结果。)
师:“这是小核桃带来的记录卡,记录卡第一行画的都是什么呀?”
幼:“工具。”
师:“第二行的前面有一个问号,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开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里。”
(预想表格中选择了八种意见比较集中的工具,分别是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扳子、锁头。)
(2)幼儿自由选择成功符号。
师:“在记录之前,你要先选择一种符号,然后在第二行认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画上符号。”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对工具能否成功进行设想,并用符号记录,小组间交流。这一环节给予了幼儿极大的创造和自由选择的空间,24名幼儿的记录符号花样繁多,达十五种,有太阳、星星、月亮、小房子、花朵、小草、几何形体、帽子、手套、叶子、树等等。由于是预测过程,幼儿的原有经验水平不一致,因此预测结果有很大分歧,但在锤子的预测结果上基本保持一致,分歧主要集中在木头、螺丝刀、剪子、镊子等几种工具上。)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边实验边记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幼:“想!”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记录卡中的工具,一会儿你们就可以动手验证一下自己猜得对不对?但是在使用工具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为了保护地板,请小朋友在小木板上来砸。”
幼:“老师,我砸开了!”
师:“真棒!你是用什么砸开的?”
幼:“锁头。”
师:“快把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中,有三名幼儿尝试了所有工具;大部分幼儿尝试了四至五种工具;少数幼儿尝试了一至二种工具。)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交流中发现,有的幼儿用钳子没有夹开核桃,可其他同伴用钳子头砸开了核桃;有的幼儿用螺丝刀头没有撬开也没有砸开核桃,而小伙伴用螺丝刀把儿砸开了;有的幼儿和同伴使用方法一样,可结果却不同;还有的幼儿发现了工具可以配合使用,例如:用锤子砸开后,再用螺丝刀撬……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师:“现在我给每组发一张大统计卡,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尝试结果记在上面,你使用哪种工具成功了,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幼:“我们第一组用钳子成功的有两个,用锤子成功的有五个,用钣子成功的有三个,用锁头成功的有三个……”
统计结果是:使用锤子、扳子、锁头三种工具尝试的基本都成功了;使用钳子、螺丝刀两种工具尝试的出现了不同结果,存在分歧;使用镊子、剪刀、木棒尝试的没有人成功。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幼:“钳子要用钳子头砸”、“螺丝刀要用把儿砸”、“锁头要用底儿砸”……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幼:“砸中间的缝儿!”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幼:“用力砸!”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这是用核桃壳制作的画框,这是用核桃壳粘贴的画,还有什么作品呀?”
幼:“这是小乌龟!”、“这个萝卜真像!”、“这是小金鱼!”、“这是小蜻蜓!”……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
幼:“好!”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食品袋上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意义。
2、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用处。
活动准备:不同包装的食品,超市广告纸
活动过程:
一、探索:食品袋上的数字
1、寻找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
--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商店购买食物时,都会在食品袋上找两个重要的日期,你们知道是哪两个日期吗?(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讨论:食品袋包装上为什么要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从这些日期看,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性息?
小结:所有的食品都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里吃完,食品过了保质期,就会变质,就不能再吃了。
3、保质期表示的方法
1)直接标明
2)推荐日期,如3个月、6个月。牛奶、蛋糕等食品的保质期一般很短,只有几天。
—怎么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过期的食品怎么办?
—水果往往不写明保质期,不同的水果的保质期不同,所以买好水果后,要尽快吃完。
小结:在购买食物时,要注意看清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吃上新鲜、卫生的.食品。
二、食品上的净含量
1、寻找食品袋上的净含量标表示。
出示两包包装不同的食品,请幼儿看看、猜猜,哪个包装袋里的食品多?
2、净含量的表示方式。
1)表示重量的单位一般有“克”“千克”等。
2)表示含量的单位一般有“毫升”“升”等。
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包装袋,找到净含量标志,如250克重的袋装薯片、25毫升的盒装牛奶,让幼儿感知这些食品的含量有多少。
小结:这些数字都表示食品的重量和容量,数字越大,表示食品的量越多,价格也贵,数字越小,表示食品的量越少,价格相对也便宜。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去买食品时会挑选量多的?
(人多的时候、喜欢吃的时候等等)
三、食物分一分
每组一份操作纸,寻找每一组中食品保质期最长的食品,把它圈出来。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1(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
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 "风车转转转"。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橡皮娃娃过河,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强烈情感,体验“玩中学”的探究乐趣。
2、自由选择、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培养幼
儿的探究精神。
3、区分直接使用漂浮材料和改变材料形状的方法,培养幼儿能够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橡皮娃娃1个,展示盆1个,操作盆1个,展板1张,音乐。
学具:橡皮娃娃若干,小盆每组1个、单张记录纸若干张、
试验材料:泡沫、木板、碗、瓶盖、气球、木棒、纸、弹珠、石头、胶布若干分批摆放在材料展示台上。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秋天橡皮娃娃去郊游,在路上遇到一条河,橡皮娃娃想过河,谁有好办法帮助它?
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1、直接使用漂浮物帮助橡皮娃娃过河。
(1)教师:要让橡皮娃娃安全过河,首先要让它浮在水面上,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想一想、试一试哪些材料可以帮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
交代操作要求:每人每次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把能帮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的材料和橡皮娃娃一起放到前面的水盆里。注意保持地面干净。
(2)幼儿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把成功的操作放到展示盆里。
(3)教师: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帮助它的?请你来做做看。个别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小结:原来本来就会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可以托住橡皮娃娃让它也浮在水面上。
2、改变物体形状帮助橡皮娃娃过河。
(1)教师:纸也想帮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谁来帮助它想想办法?个别幼儿回答。
教师: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木棒、气球,还有一些绳子、皮筋、胶布等辅助材料,请你动动脑筋把他们变一变,帮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使用的方法。
(3)教师: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帮助它的?请你来做做看。个别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小结:原来把材料的形状变一变也可以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就可能会解决问题。
三、创设情境,体验成功。
教师:橡皮娃娃要过河了,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各种办法帮助橡皮娃娃过河吧。
幼儿拿着自己成功的操作帮助橡皮娃娃逐个过河,体验成功的感受。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头发的基本特性,知道头发的作用和种类。
2、通过设计发型,发展动手能力及想象力。
3、初步知道一些保护头发的方法。
准备:
1、不同大小重量的瓶子(装饰成不同大小的鱼)、筐
2、各种颜色的假发,图片若干。
3、人手一盒操作材料。
4、绿发娃娃、剪刀、辫线、可乐瓶娃娃、橡皮泥、乒乓球、笔。
过程:
一、游戏“钓鱼”,激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上来逐一从小大到玩“钓鱼”的游戏,当鱼线断了后,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断?看看钓鱼线是用什么做的?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头发受到过大的拉力,就会断的。
二、感官感知。
1、将盒子里头发与线取出放在白纸上,比比哪个粗?
2、比一比盒子里的头发一样长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头发变长?变短?
3、你们知道头发有什么用呢?(鼓励幼儿发散想象)
4、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梳头、剪发、洗发、戴帽子、抹头油等)
5、出示图片,提问:他们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结:人老了,头发会慢慢变白的。
6、我们的头发是什么颜色?还有其他颜色的头发吗?(出示假发,图片)。
小结:中国人的头发是黑色的,但很多人喜欢染发,让头发变得五颜六色;外国人的头发有黄色、咖啡色、红色、金色等。
三、动手设计发型。
1、出示图片:古代妇女的发髻造型、嬉皮士的发型、普通辫发、短发等。
(1)图片上有些什么发型?
(2)你喜欢自己的发型吗?为什么?
(3)头发还可梳成什么样子?
2、请你做一位“发型设计师”,为自己或别人设计一款发型,你想设计怎样的发型?为谁设计?
3、介绍分组活动材料。
(1)用剪刀为魔发娃娃剪出发型。
(2)用辫线为可乐瓶娃娃设计不同的发型。
(3)以乒乓球代表头部,用橡皮泥在球上捏出发型。
(4)在纸上画出发型。
4、设计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给予肯定,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5、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讲他的创意设计?为谁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
四、延伸活动。
1、将幼儿的设计作品丰富到角色游戏的“理发店”里。
2、在区角活动中组织幼儿看有关头发的趣闻。
(1)各种新奇的发型、发色。
(2)基尼斯记录中最长的头发及其他趣闻轶事。
大班科学光教案篇8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活动反思
捕鼠能手猫头鹰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动物。它大头圆面,两只圆溜溜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花纹清晰的羽毛,特征明显,用绘画的形式容易表现,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这一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展开的。“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从中来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我还给孩子们讲了猫头鹰的许多有趣故事。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认识和感知,所以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趣,有猫头鹰躲在树上等待田鼠出洞,有猫头鹰在夜间捉田鼠、与蛇搏斗等。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幼儿作画前一定要讲细、讲透,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才有啥画,画地生动、画地大气。美术课,我认为不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们作画上,只有理解了、认识了,画面才丰富、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思想观念,即,两头短中间长的模式,因为我们的美术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作画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画的像,所以每次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把时间的倾重点放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