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案的质量,我们可以根据教案中的提示选取适当的教材,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鹅和鸽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鹅和鸽教案篇1
目的: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合理排图。
2、启发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述排图的理由。
3、懂得有了本领应为朋友带来欢乐的道理。
准备:
大图片一套,小图片若干。
过程:
1、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小狐狸的变身法》。
2、什么叫变身法?(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介绍第一幅图片。
(1)第一幅图片讲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结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一天,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
4、引导幼儿排列图片顺序。
(1)看见小兔来了,小狐狸会干什么呢?
(2)请幼儿仔细观察每幅图片,然后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片。
(3)请个别幼儿排好图片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按幼儿讲的顺序排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及前后关系。
5、装订图书。
(1)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图片的顺序不会搞乱?
(2)请幼儿按顺序在图片的右下角编上号码,并将图片装订成书。
6、引起幼儿对下次学习的兴趣,结束。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连贯地讲述故事。
2、鼓励幼儿创编故事情节。
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教师用的图书一本。
过程:
1、我们最喜欢看《小狐狸的变身法》这本图书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2、请幼儿说说哪些地方看不懂。
3、教师根据幼儿提问找出相应的图片指导幼儿,并请幼儿完整讲述图片内容,要求幼儿把图中的背景和人 物的动作、表情讲述清楚。如当幼儿提出“小狐狸为什么要学变身法”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它用变身法捉弄了谁?它是怎样捉弄小兔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幅图片上找到答案?(第二幅。)
(2)第二幅图片讲了什么?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3)教师小结图片内容。
4、请你们再看一遍这个故事,也可以边看边轻轻地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这个故事。
5、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
6、看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有了本领,只有去帮助别人,才会有快乐,才会有真正的朋友。
7、假如不下雨,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和小兔、小狗重做好朋友呢?
8、下次我们把刚才讲的故事编成《小狐狸的变身法》第二集,好吗?
附:小狐狸的变身法
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
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是只笨小兔,让我“吱溜”变成个蘑菇来捉弄它吧。等它采的时候,我跳东跳西,让它累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哈哈,就这么办!
小兔一瞧有蘑菇就去采,谁知蘑菇跳来跳去,怎么也采不到。小兔正纳闷,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兔,上我的当了吧。这蘑菇是我变的呀,哈哈!”小兔听了生气地走了。
正在这时,小狗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也是只笨小狗,让我“吱溜”变成块石头来捉弄它吧。
小狗走着走着,忽然脚底下冒出块石头,把小狗绊倒了,小狗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狗,上我的当了吧。这石头是我变的呀,哈哈!”小狗听了很生气。
小兔、小狗都不理小狐狸了,小狐狸趴在地上想:为什么它们都不理我呀?一个人真没劲,我得想个办法,和它们重新做好朋友。
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狗、小兔都没带伞,正着急呢,小狐狸“吱溜”一下变成一把大伞,为小兔、小狗挡住了雨,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鹅和鸽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鹅和鸽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借助故事中情节的发生发展,掌握故事的情感线索。
2、意识到其实做自己是最好的,最幸福的,最快乐的.。
3、大胆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体验做别人的感觉。
二、活动准备:
1、插图
2、投影仪一台。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想变成什么?
老师带来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叫《想当太阳的小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初步感知,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提问:(1)、故事里的小狗想当什么?(太阳)太阳答应了吗?(答应了)
(2)、小狗当了太阳后,为什么他又变成了乌云?
(3)、后来小狗还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4)最后小狗怎么又变回了自己了?为什么?
(三)、进一步感知小狗(格林尼)的形象。再次提问:
故事中的格林尼为什么想当太阳?格林尼一共经历了那些变化?最后他决定变成什么?格林尼认为当什么最好?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格林尼是一只爱幻想的小狗,他想做太阳,做了太阳又想做乌云、风、小土堆、水牛、绳子,什么事物最强大他都想做,可最后还是变回了小狗。
(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狗格林尼,你想变成什么呢?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经验,通过交流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五)、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讲述《想当太阳的小狗》的故事。
鹅和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图中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2.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在多次的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和小组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能尽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线。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6小组的示意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亚和小巧)
今天他们是和我们一起来学本领的,你们愿意吗?
看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起来读读看。(依次出示:前、后、左、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左右。(出示课题:前后左右)
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一)看格子图说圆点的移动路径:
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格子图。看看图上的圆点它是怎么移动的?一起边看边想,跟着读读看。(出示图上的圆点移动路径)
2.看懂了吗?看懂的同学试着自己来说说圆点移动的路径。(出示下一幅图的圆点移动路径过程)
向后两格,有圆点的这一格要算吗?为什么不要算?(因为有圆点的这一格是圆点本身所在的位置,没有移动过,所以不要算。)
3.现在都看懂了吗?那这幅图上的圆点是怎样移动的,你们能把它的移动路径写出来吗?请大家分组合作,一起来完成练习1。
4.核对练习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
(二)学看教室里的前后左右
1.图上的前后左右你们会看了,那你们知道教室里的前后左右在哪里吗?我们一起用手来指指看。(全班用手指前后左右)
2.(出示小熊猫乐乐)你们看,谁来了?你们想不想和乐乐握握手啊?谁想来?(抽2生分别和小熊猫乐乐握手)
3.谁来说说他是怎么走的?(向 走,向 走,说方向)
(三)学习公园图
1.根据路径找地点
(1)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真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跟着小胖,小亚和小巧一起去公园玩玩,你们愿意吗?
(2)出示公园图:图7):你们看,小胖,小亚和小巧在公园里玩的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他们三人决定分组自由活动。小胖想这样走(出示图8),小亚想这样走(出示图9),小巧想这样走(出示图10)。他们三人各自的走法都不同(出示图11中的三种走法),根据他们不同的走法,你们能知道他们是想去买花,划船,还是去玩滑梯吗?
(3)完成练习2
请每组同学拿出笔和尺,在你们这组的图上画画看。画的时候要从他们头上的圆点处出发哦。(头上的圆点闪动)得出结果以后,把他们去的地方在练习纸上圈出来。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核对: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胖到了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胖经过的路径,看看我们做对了没有?(出示图1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小亚和小巧(依次出示图13和图14)
(三次核对依次以点头,举手和人坐正来表示)
2.找最近的路
(1)学找最近的路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了。你们觉得小巧的走法好吗?为什么不好?你能为小巧找一条更近的路吗?可以怎么走呢?(根据回答任意出示2种答案)
进行德育渗透(保护环境)
(出示小巧穿过草地斜行的`路线)能这么走吗?为什么不行?
师述:花草树木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去爱护它们,从而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要知道这几种方法哪种最近?有什么好办法?(数格子)一起来数数看,看看最近的路是哪条?
总结:因此,我们不但要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更要能找到一条最近的路来走。
(2)练习(小胖玩滑梯)
现在,小胖又想去玩滑梯了(出示图17),你们能为他找到一条最近的路吗?请大家分组合作,先在你们小组的图上画出路径,然后把路径写在练习纸上,开始。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核对: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找到的路径是怎样的?(根据回答任意出示图18或图19)
你们觉得哪种走法比较好?为什么?(一样近,因为他们走的格数都是15格)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去养马场
(1)现在小亚和小巧想一起到养马场去玩。但是他们两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如果他们想去养马场,你们能分别为他们两人各找一条最近的路来走吗?请大家分组合作。同样的,先在图上画,再在练习纸上写出路径。
(2)核对
四、总结
1.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2.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学会找最近的路来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鹅和鸽教案篇5
设计思路
重点:感受“笑、生气、哭”三种情绪,学习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难点:情绪调节方法。
形成原因
幼儿年龄小,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决方法
情境创设策略、图示策略。
活动目标
1、感受“笑、生气、哭”三种情绪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积极探索情绪调节的方法,知道要保持积极的情绪。
3、体验帮助他人,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乐,汇总图,材料,三个中班幼儿。
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向老师问好。拍手歌圆圈上入坐。
二、体验情绪
1、介绍三个小客人。
2、体验。学学开心、生气、难过时的表情,谈谈自己的情绪经验。
三、情绪调节。帮助气宝宝、哭宝宝变成笑宝宝。
四、欢庆舞
鹅和鸽教案篇6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鹅和鸽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条、图案、色彩对称的方法大胆夸张地表现脸谱特征。
2、为京剧脸谱是中国的特有的艺术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京剧音乐、脸谱赏析视频、脸谱范例、眉毛、眼睛、嘴巴、额头花纹等范例
活动过程:
(一)、京剧导入(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1、放京剧,这是什么音乐?你怎么知道是京剧?
小结: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唱腔非常独特很有韵味等,京剧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2、知道唱京剧时人们脸上画得妆叫什么?
小结:京剧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戏曲,京剧不仅唱腔好听,而且化妆也很独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京剧脸谱的秘密。
(二)、欣赏脸谱(通过观察发现脸谱左右的对称,知道脸谱的色彩表示的不同的人物性格)
1、老师逐一出示包公、关羽、曹操等各色的的脸谱图片,你们认识这些脸谱吗?
2、这些脸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脸谱左边和右边脸的图案是一样的吗?
小结: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每个脸谱至少用了三种以上的`颜色,色彩鲜艳、图案夸张、它们都是以鼻子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的。
3、京剧脸谱有那些颜色?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样的人?
小结:老师来告诉你们,这些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各自的含义:像红色的,它表示个性忠诚、正义;黑色的表示个性刚毅、正直的;蓝色是勇猛、刚强,它们都是好人。白色的表示奸诈、阴险,还有黄色:凶狠、残暴,它们都是表示坏人。金色、银色的表示神话里的人。脸谱还有绿色、紫色等也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三)讲解创作(通过示范和多样的眼睛、眉毛、额头的范例的欣赏,激发幼儿大胆创作)
1、今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脸谱?脸谱是画在什么地方?(先来画一个脸)
2、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有什么?(教师画上五官)
3、分别出示眼睛、眉毛、额头、脸颊的不同表现手法的范例,让孩子观察比较
说说眼窝是怎么样的?眉毛像什么?额头上有什么?脸颊上有什么?
4、最后要给脸谱涂上颜色,颜色和颜色不要碰在一起,想好了我想画一个什么颜色的脸谱?如果你要用黑色的蜡笔就最后用。
2、你们知道为什么脸谱的眉毛、眼睛、鼻子这么粗大,颜色也这么鲜艳,你们知道做戏的人为什么这么画吗?
教师小结:京剧脸谱的图案设计非常夸张,这样画是为了让看戏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年龄等特征,知道是谁。这种带有装饰性的图案的美,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之一。
3、今天老师想请你们也来当艺术家,设计一张漂亮的脸谱。
4、幼儿操作,教师提示
(1)突出脸谱的眉毛、眼窝、额头的一些特征,想好涂什么颜色的脸谱
(2)脸谱上线条和图形要对称,什么地方要涂什么要清楚
(3)颜色要有深有浅,找一找谁是大艺术家。
3、播放脸谱赏析图片,幼儿自由绘画脸谱,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交流讲评(能大胆的用语言表述自己所画的人物性格)
1、展示作品,共同欣赏,引导幼儿选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作品进行评价。
2、老师抽取一些幼儿的作品,请幼儿介绍你的画的是什么样的人?
(五)活动延伸(感受京剧中戴上官帽、头饰、胡子的脸谱的美,激发孩子再次绘画的兴趣)
出示一张有头饰和胡子的脸谱,其实人们在唱京剧的时候不但给自己画上脸谱,它们还会戴上官帽、头饰、胡子、衣服等,下次我们把唱京剧时人们的穿戴也画下来。
鹅和鸽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