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教案8篇

时间:2023-09-08 作者:Gourmand

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教育方法,以改进教案的质量,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鲁迅药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鲁迅药教案8篇

鲁迅药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药教案篇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释题:齐读课题

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板书“鲁迅先生”) (先生是对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鲁迅先生的一生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这位大文豪,作为一位伯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边读边想,作者“我”回忆了哪几件关于伯父的事情?

2、再读文,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写的四件事。

4、。指名讲每段的段意。(趣谈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5、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说一说。(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a.“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b.“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c.“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你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 (可以是不同的人群,可以是人们在送葬时的不同表现。)(板书:爱戴)

d.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跟随着作者的回忆,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趣谈水浒

1、就从离鲁迅去世不久前的一件小事上开始仔细品味,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的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风趣幽默)

2、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鲁迅的风趣幽默?(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3、当听完伯父这句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的话读一读。为什么“我”会这样?聪明的你,听懂了伯父的话中话了吗?(委婉的批评“我”看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4、一位大文豪,一位大忙人,却如此关心侄儿“我”的生活,从中你感受了什么?(伯父很关心“我”。)

5、请你来评价这位伯父。(慈祥、幽默)

6、就是这么一位慈祥和蔼、风趣幽默的伯父,他去世了,当我站在万国殡仪馆时——(学生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掉下来”)

四、总结课堂

从作者的第一件事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位幽默风趣,慈祥可亲的鲁迅,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去品味他的风格、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给生字组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追悼 吊唁 咳嗽 殡仪馆 水浒传 饱经风霜 囫囵吞枣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齐读课题。

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于这么多人来悼念伯父,他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节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几个故事。

二、学习笑谈“碰壁”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认真体会读对话该用什么语气。

师: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2、生再练读

3、指名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①指导写批注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边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写旁注。

生:(默读,写旁批,指名回答)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②指导读破折号

生:(读至“……那怎么?”)

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破折号。(板书——)

师:(板书——)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什么?

生: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她为什么延长呢?因为它有疑问在里边。先说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请你再读伯父的这句话。 生:(再读句子)。

师:好了,懂了,就读得更好了。再接着往下读。

③强调“?”

生:(至“……碰壁?”)

师:“碰壁”后面是什么号?把问号再强调一下,重读。

生:(再读问句,然后继续读完。)

师:好的。读得不错,请坐。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来表演这段对话。

师:现在她是周晔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人的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完我们对话后你们怎么样?

生:(齐答)笑。

师:哈哈大笑。周晔要自然、大方。

生:(读)大伯,你跟……

生:(齐声哈哈大笑。)

④理解“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师:刚才,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很开心,你站起来,我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我笑是因为周晔非常天真。

师:你们还有别的笑的原因吗?

生:她只听懂了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的另一层意思。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出示)“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为什么容易碰壁?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可是鲁迅先生却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进行斗争。

师:(出示)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鲁迅先生跟敌人作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的,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作斗争,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是遭到敌人的迫害。

师: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孩子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写对话的基本形式,老师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作者是怎样写提示语的。你多读了,记住了,你在写提示语的时候就熟悉了。

生:(练习读。)

⑤再次体会周晔悲痛的心情

师:孩子们,在这件事中鲁迅先生是如沐春风、谈笑风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望着伯父的遗体,周晔心理难过至极。(投影出示一段话)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又有不同。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三、学习“救助车夫”

①指名读,理解“呻吟”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故事。

一位女生站起来读至:“……呻吟”

师: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指着“呻吟”)“呻吟”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还有不懂的,请再读这段话。

生:齐读“走到……呻吟”

师:懂了吗?“呻吟”什么意思?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受的意思。

师: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读一读(指着“呻吟”)请你往下读。

生 :(继续读完。)

②指导学习写具体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

(跑、扶、蹲; 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画这些词语?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不会写具体了。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体会。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师:最难读的是下边两小节,谁来读?

师:读得好,读得真好。(老师范读:“天黑了……叹了一口气”)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再读读,

师:孩子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愤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四、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的品质

①指明读女佣阿三的话

师:伯父逝世以后,周晔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女佣阿三给她讲了一件事。谁来读读阿三的话。

②理解人物品质

师:听了这段话,周晔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板书:别人)

师:从文中看,这个“别人”是指哪些人?是周晔一个人吗?

生:是周晔、拉黄包车的、女佣。 师:想一想,这只不过三个代表罢了,鲁迅先生这里别人指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他那么忙,还在百忙之中翻译文学作品。所以来吊唁的人有工人,还有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读到这里,周晔开头提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答案找到了没有?

生;(齐答)找到了。

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

生:(齐答)“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五、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请你们写一段话,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老师给大家开个头。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反馈: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满是补丁衣服,光着双脚,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鲁迅药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

四鲁迅先生开玩笑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

片段十四

五、学习小结

学习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小事——平凡伟大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

慈爱关心

鲁迅药教案篇4

一、导入

听《静夜思》进教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铜须门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大家听一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聆听

2、谈感受(对大海、故乡的的热爱和怀念)

3、唱到“故乡”时,让人不禁也想起自己的故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家,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的老家?

师:我们的故乡真美,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当某一天我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候,对家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会油然而生,今天来时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感受一位身在异国他乡、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作曲家所作的歌曲《念故乡》

二、学唱

1、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抒情、思念、忧伤的)

2、朗读歌词

师:《念故乡》这首歌曲是表达思念故乡的,让我们一起朗读歌词,从歌词中去感受那份思乡之情。

3、用“呜”哼唱旋律

4、分句教唱

5、完整跟琴唱

6、指导问题乐句

7、完整演唱跟伴奏

8、歌曲情感处理

①师:前面我们感受了歌曲的情绪是抒情、思念、忧伤的,为什么音乐能表现出思念、忧伤的情绪呢?从哪可体现?(互相交流)

②从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线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③部分学生“呜”哼鸣,部分唱歌词

三、拓展

1、《念故乡》这首歌曲的作曲是?德沃夏克

咱们一起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欣赏视频)

2、师: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横隔太平洋

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祖国和故乡,百感交集,写下了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念故乡》选自第二乐章,这段旋律由德的学生填词,后来传入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结合当时国情填词。

3、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给你什么感受?

4、介绍英国管

5、欣赏交响乐团演奏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鲁迅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悼念”、“吊唁”、“爱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五部分内容的小标题。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鲁迅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鲁迅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一起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预设: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对,周晔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这篇课文是鲁迅去世九周年的时候,周晔为了纪念她伯父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翻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标出不理解的词句。(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后,在黑板上板书)

“追悼”、“吊唁”、“爱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初读反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看,黑板上这几个词谁会读?(指名读,读准以后齐读)

3、概括小标题。同学们,课文按照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个部分,现在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试着给它加个小标题。接着完成剩下部分的概括(老师引导明确“深受爱戴”、“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主板书。)

4、小结:作者周晔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回忆他的伯父的,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

三、逐段阅读,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注意听他读,边听边思考人们是怎样追悼鲁迅的?用横线划出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得既流畅,又很有感情。

2、理解“追悼”。人们是怎样追悼鲁迅先生的呢,找到相关的语句了吗?(学生找到文中句子“伯父去世了……整间屋子。”)(多媒体出示这句话)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具体是通过哪些方式追悼鲁迅先生?(向他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

3、师生合作读、齐读“追悼”部分:我读这句话,你们接着我的话往下读。

就像你们刚才所读到的,一个人去世,人们通过向他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的方式,来纪念、怀念死者,这就是追悼。懂了吗?同学们,鲁迅先生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追到他呢?(因为他深受大家的爱戴。)

5、感受周晔的心情:社会各界是这样追悼鲁迅先生的,当时侄女周晔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悲痛、伤心)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学生找出句子,读)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想一想具体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周晔的这种心情?(预设反馈:“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泪珠一滴一滴掉下来”。)指名读。(预设评价:体会得不错)这句话很难读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句话。(会读了吗?一起来读。)齐读

5、过渡:痛失伯父,周晔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她脑海里浮现出了伯父与她谈读《水浒传》的事。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第二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我”怎样读《水浒传》的语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找出有关的句子了吗?(指定一名学生读)

2、师生合作读,随机理解“囫囵吞枣”的意思。

好,下面我读这句话,同学们接着我的话往下读。看书。(师读“老实说……一遍”,学生接读“只注意……乱说一气”)。你们读的`地方就是“囫囵吞枣”在课文中的意思。那么“囫囵吞枣”的本来意思是什么?(把整个枣子吞下去,“囫囵”就是整个的意思。)

想一想,“我”囫囵吞枣地读水浒传读懂了吗?(没有)。因此读书很粗心,很马虎是不是。

3、齐读这句话

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周晔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4、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练一遍,我马上请同学到上面和我分角色朗读。大家做好准备,都认真练习。师生分角色朗读。

5、体会伯父话的含义。

周晔,我是夸我自己的记性好,没有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要难受?(预设:伯父表面上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我没有好好读《水浒传》这本书)我侄女怎么样?聪不聪明?她把我的话听懂了。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是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在含蓄地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可见伯父对“我”读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种严格其实是伯父对“我”的(关爱)?

6、理解伯父的关爱。

是啊,伯父对“我”的关爱不仅表现在对“我”读书的严格要求上,还表现在哪呢?(送书)《小约翰》和《表》这两本书鲁迅先生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他临走时亲自送给了“我”。委婉的批评,临走时的送书,这些都是伯父对周晔的“慈爱”。(板书“慈爱”)

7、回读表达周晔心情的语句,加深理解

这么好的伯父,对“我”这么关心、爱护,可是伯父去世了,望着伯父的遗体,“我”怎么能不难过呢?(出示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齐读)。

四、创设情境,表达迁移

当已成年的周晔一看到伯父的照片就会回忆起往日与伯父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如果你就是周晔,你最想对伯父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中的几个故事,接着上面这句话,把要自己说的写在白纸上?(每当我看到案头的《水浒传》……)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部分,感受到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鲁迅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说话委婉、含蓄。剩下的几个小故事,我们下次再来学习。

鲁迅药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呻吟(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鲁迅药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

2、 展示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

1、 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 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

(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1、 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 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

3、 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小结

五、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词句品析

鲁迅药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上册的后半学期,学生以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词语的表达形式与现代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查阅资料。

教学重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得含义深刻的词句,并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提问: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地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差异。)

2、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3、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一种尊称。)

4、指导读课题。(要求:按老师的提示读课文。)

(1)、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2)、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3)、我的伯父是谁呀?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指导读课题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运用多种方检查识记情况)。

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让学生明白空行的标记与作用)

4、读了这篇课文,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评价鲁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作者选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来评价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3、全班展示交流,小结板书:

谈水浒论碰壁救车夫劝女佣

4、课文除了写鲁迅先生的这四件事,还写了什么?(受到爱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精炼学生语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随机点评,并范读重点语句。

2、出示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身痛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1)指导学生理解“追悼”,后边的这些话就是对它的解释,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

(2)“追悼”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到的内容,指导再次朗读。

3、周晔此时是什么心情?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伯父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掉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谈体会。

(2)指导比较”吊唁“与”追悼“两个词的异同。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吊唁”和”追悼”两个词相同之处,都有表示对死者怀念的意思,可”吊唁”比”追悼”有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还表示对家属的慰问。

4、小结:“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多读书,联系课文就能把意思读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语境学习理解词语,读懂意思,并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人的爱戴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2、老师小结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文内容来看,第一部分明确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以具体事例作答;以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序,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六、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到爱戴(果)谈水浒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论碰壁

救车夫

劝女佣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