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定期评估教案的效果并进行改进,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和材料的准备,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桥的试讲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桥的试讲教案篇1
一、课题名: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
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五)作业布置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桥的试讲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能正确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数位,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列各题。
6、4×()=641、25×4=()1、6×5=()
2、列竖式计算
4、65×24=6、25×35=
3、出示例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计算。
(1)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2、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3、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
(3)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4、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总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
3、7×4、6=4、87×6、43=5、4×1、07=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0、85×0、08=
四、板书设计
桥的试讲教案篇3
活动背景
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一味追求材料新颖、形式多样,而忽视了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美术技能的研究。本人开展幼儿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多年,教学也存在着创意丰富而技能不足的问题。最近我在思考:美术是审美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表现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撑?创意美术要不要在保证幼儿创意的前提下,学习审美表现的技术?创意与技能之间的平衡度该如何把握?有美术专家曾说过:“联系创意与技能的桥梁是审美。”审美教育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平时的渗透和积累,所以幼儿园美术教学必须从浮躁的形式创新转向审美的内涵挖掘。
我园附近有一所纸厂,厂里废弃的纸芯结实、耐用,粗细不一,圆筒的外形、单一的色彩,是孩子进行彩绘、粘贴等创作的好主材,可摆,可挂,装饰性极强。在收集了一些纸筒后,我就这一材料进行彩绘设想:感觉纸筒浑圆的外形适合画一些接龙图案。大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操作过依样接画的题型,那对于接龙图案又有多少认识呢?接龙图案要求同一种物品反复出现时,大小、颜色都要相同,如果他们直接在纸筒上彩绘是否有难度?幼儿彩绘接龙图案时是否需要一些引导标记,以便彩绘出的图案更具审美效果?图案的选择是否需要一些主题?
带着这些思考,在“秋溢峰影”主题中,我设计了大班彩绘活动《纸筒上的秋天》。幼儿通过表达对秋天的认识――感知纸筒特征――辨析图案规律――选择专题、设计图案――相互欣赏点评这五个环节,在引导线的提示下尝试自己选择秋天中的物品,在纸筒外表上进行接龙图案彩绘。这些彩绘后的纸筒不仅可以作装饰品,同时它还会成为幼儿爱不释手的体育玩具呢。
活动目标
核心经验:感知纸筒的外形特征。在引导线的提示下,进行秋季物品接龙图案的设计、彩绘。
相关经验:感受色彩对比和图案有规律变化的美感;尝试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活动重点
选择秋天中的小专题设计连续图案。
活动难点
纸筒上图案的规律变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有过依样接画的操作经验。
环境准备:
1.展示台:大小、高矮、色彩不一的纸筒,上面画好细的引导线。
2.黑板:贴上接龙图案,备用。
3.操作台:六张桌子,分别贴上“秋天的水果”、“秋天的农作物”、“秋天的树叶”、“秋天的花”、“秋天的虫子”、“秋天的?”的字卡;每桌冷暖两筐颜料。
活动流程
1.表达对秋天的认识
带幼儿进入活动室,幼儿立刻会被展示台上的各色纸筒所吸引。
师:“今天我们要把秋天画在纸筒上。你最喜欢秋天里的什么东西?”
追问:“你知道秋天里还有哪些x x(水果,/农作物/花……)?”
“你还知道菊花有哪些颜色吗?”“哪些虫子是秋天里特有的?”
……
教学建议:在提问中概括绘画时涉及到的秋天小专题,并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孩子的思路。
2.感知纸筒特征
(1)教师拿起一个纸筒:“我们要把这些秋天的东西画到纸筒上。想想,在纸筒上画画和我们平时在纸上画画有什么不同?”
(2)教师示范:左手按住纸筒顶,右手做出拿毛笔的姿势:“纸筒可以转着画。”
教学建议:教师转动的手势动作需夸张、放慢,暗示幼儿操作时也可这样转动纸筒画画。
3.辨析图案规律
(1)教师拿起两个纸筒凑近给幼儿看:“仔细看看,纸筒上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们发现了吗?”(引导线)“今天我们要把秋天的东西画在这些线上。你们看,我在线上也画了一些东西。”(推出黑板。)
(2)“仔细看看,每一条线上的图案有什么规律?”(教师手指划过两条引导线。)
(3)教师小结:它们都是秋天里的东西,有秋天的花、秋天的水果……它们有的两个、有的三个、有的四个好朋友一组,一组接着一组,每一组都一模一样。它们就像我们玩的接龙游戏一样,我们就叫它接龙图案。
教学建议:范例图案按五个小专题设计,并有意识地按小组个数从少到多排列,对幼儿自己设计图案起暗示作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发现。
4.选择专题、设计图案
(1)操作要求:每张桌上都有文字提示,这是“秋天的农作物”组、这是“秋天的水果”组等,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纸筒,到喜欢的组里去设计接龙图案。
(2)操作问题:
a.用颜料画画。如果纸筒滚在桌上,或者手握着纸筒转,都会把颜料弄“花”,怎样让纸筒上的画保持千干净净呢?
b.看看你选择的纸筒是什么颜色,在上面画什么样的颜色才能让图案更加明显?
c.接龙图案有很多种,你能不能设计出和老师不一样的接龙图案?
(3)幼儿操作。提示幼儿看清桌上的文字提示,按专题设计接龙图案。
教学建议:提出操作问题时,作一些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巡回指导时留意幼儿设计图案的新思路,鼓励他把想法表现出来;提醒反复使用对比不明显颜色的幼儿,更换一种颜色试试。
5.相互欣赏点评
(1)建议完成作品的幼儿在保持纸筒外表干净的前提下,自己把纸筒拿到展示台上。教师有意识地将展示台上的纸筒按高矮排列一下。
(2)集中欣赏。师:“今天我们展示台上这么多纸筒放在一起可真美啊。”“你最喜欢哪一个纸筒上的图案,为什么?”
(3)结束:“其实接龙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说家里卫生间的瓷砖上、妈妈的裙边上、瓶子的包装纸上,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找找看,好吗?”
教学建议:作品集中,给幼儿一种整体的视觉冲击力;教师关注幼儿的欣赏角度,顺着幼儿的介绍,有意识地从画面干净、色彩对比明显、图案设计新颖等方面点评。
活动评价
幼儿发展:是不是能够根据专题设计、彩绘连续图案?是不是能够对接龙图案的规律变通应用?能不能自己尝试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发展:能不能顺应幼儿的话语作一些创作思路的拓展?是不是关注幼儿不同的操作设想,及时发现他的设计新意或困难?是不是给了幼儿一些技能的挑战和审美经验的提升?
桥的试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教学难点】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 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 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点评】该导入很好地体现了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通过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会很快的理解本课的主旨思想。
(二)、授课:
1.讲述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 文字
b、 图案
c、 色彩
(3)、教师总结,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
a、画面
b、标题 (主要构成)
c、文字 (辅助说明)
?点评】美术课一定要及时切入主题。美术课程主要的时间还是要用与学生练习和创作的的过程,在前面导入及开始讲授新课过程中如果激发兴趣或是引导思考都做过了头,美术课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本课的讲述过程很快就进入了“海报”这个正题是正确好的做法,错误的例子则是这部分都快结束了还在纠缠“地球”、“环境”等。
2.讲解
(1)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a、写实 b、装饰 c、抽象d、漫画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
a、 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 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c、 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
d、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
e、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或者在讨论时遇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点评】讲解过程要将课题涉及的详细内容讲全面。本课由于讲解内容相对较多,所以在中间设计讨论环节,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事也达成课讲解部分的教学目的。
3.练习
1.学生制作作品的工具可采用水粉、水彩笔和油画棒。
2.采用分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3.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4、讲评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品。
“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注意听,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三)、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刚才你们看了别人的作品或听了别人的介绍后如果有受到启发,有新的想法,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完善作品。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节目再排练得更精致一些,下节课表演。”
桥的试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探”,“躲”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cai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随机板书:春天。
随着乐曲,师生回顾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2、揭示课题:找春天。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就和这几个新朋友一起去找春天。
二、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在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的方法。
3、出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a、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读通句子,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相机指导书写:探、躲
再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三、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师:春天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们赶快和这几个小朋友一起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吧!
1、学生读课文,结合图,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全班交流,读通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
3、指名读喜欢的句子,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积累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读读演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懂这一句,体会到什么?理解“害羞”。体会课题的“找”字。
(2)4—7自然段
a、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b、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c、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
引读、表演读等
(3)第8自然段
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朗读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说几句春天的诗出来吗?
感受了诗情画意,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读文想象,回答问题
全体朗读,说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听到了春天的什么,闻到春天的什么,触到春天的什么?
五、课外拓展。
课外去收集,找找春天还有什么,你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识字,会写“脱”等7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充满生机的美,体验到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愿意去观察春天,发现春天。
教学重点:
写字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溪”的正确书写,热爱春天,愿意去感受春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汇报课外收集到的春天的新发现。
二、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多媒体画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百鸟争鸣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自由根据画面背诵有关段落。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重点指导
溪:右半边部件多,要写紧凑。
冻:偏旁是两点水。
野:右边不能多一瞥撇。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走进校园,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让我们到校园里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触摸春天的脚步吧。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五、课外拓展,迁移运用
出示朱自清《春》中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只要大家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
桥的试讲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
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桥的试讲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 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 7-1=6
1+6=7 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 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 7-2=5
2+5=7 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 7-3=4
3+4=7 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 7-0=7
0+7=7 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 5+2=□ 4+3=□
1+6=□ 2+5=□ 3+4=□
7-1=□ 7-2=□ 7-3=□
7-6=□ 7-5=□ 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