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Lonesome

教案应该注重课程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我们应该定期研究教育领域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更新教案,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1

第一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书上98页练习二十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

能力: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认识正方形

3、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4、辨认正方形、长方形

5、联系实际加深认识书上98页做一做第2题

二、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一题

2、动手涂色让学生看练习二十一第3题

四、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书上98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二节:认识三角形、圆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书上99页练习二十一的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圆的形状和名称

能力: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能够辨认出三角形和圆

教学重难点:学生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能够辨认出三角形和圆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听算20道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

2、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名称和边的特点

二、新授

1、初步认识三角形、圆

(1)初步认识三角形

(2)初步认识圆

2、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圆的认识

(1)做书上99页做一做第1题

(2)做书上99页做一做第2题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做书上99页做一做第3题

三、达标测评

1、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

2、动手涂色,练习二十第5题

四、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2

课例类别:

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

数学

学习年段:

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连贯性,深刻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了解了立体图形各面的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认识的立体图形拓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使学生对立体图形各面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一下平面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观察、发现与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同时对平面图形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长方体 正方体 直三棱柱 圆柱

白纸 剪刀等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图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它们都是些什么图案呢?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同学们来认一认、指一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具体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课件出示一组立体图形)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吗?

(学生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家就在这些立体图形上,你们能找到吗?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在学具上摸一摸、找一找,并小组交流你们从哪个立体图形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小结: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直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在立体图形上,老师想把这些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搬出来放到纸上,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卡)

生:沿着立体图形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4人一组,每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把它们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有好多面,剪下的图形只有一个面,平平的。

师:对,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些图形就是平面图形。

2、观察发现,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一组)

师: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

生1:长方形的特征是长长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

生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4条边都是直直的,其中一组对边是倾斜的。

生3:三角形有3条直直的边。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生:虽然这些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特征是相同的,所以应该属于同一种图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各一组)

师: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各是什么?

预设

生1:这些正方形都有一个相同点:四四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并且一样长。

生2: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圆圆的。

3、联系实际,深化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小结: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平面图形,都是物体(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利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再剪下来摸一摸,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面在体上”,同时也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显著区别,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总结,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巩固练习

1、抢答。

师:我这里有很多图形,请你们在看见一个图形时,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从准备好的教具袋中拿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2、完成教材5页1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涂色的是什么图形,再涂上相应的颜色。

3、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课堂总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

布置作业

教材5页2、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四四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并且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4条边都是直直的,其中一组对边是倾斜的。

三角形:有3条直直的边。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圆圆的。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4

认识图形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和识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各种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感受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难点: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分。

教具准备

课件、ppt、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若干、白纸、钉子板一块、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搭积木。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上面板书名称。

(2)感受从“体”到“面”。

提问:“这些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它们呢?”

演示:老师手里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问:你们看这个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明确: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①这些面摸起来是平平的。

②这些面摸起来是滑滑的。

追问:还有谁找到了更多的长方形?

提示:表扬在长方体上找到6个长方形的同学。

(3)小组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你还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吗?

小组内互相讨论: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得出:圆是圆柱体的一个面,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三角形是三棱柱的一个面。

(4)给新朋友照相。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怎样将物体上的面画在纸上?也就是说怎样给这些新朋友照相?

汇报方法,并把小组内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说出所画图形的.名称。

(5)小结——说说我的新朋友。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们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些新朋友吗?(特征)

明确:①长方形——长得长长的、平平的,一般的长方体上都能见到它。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

②正方形——长得方方的,摸起来平平滑滑,可是它绝对站不起来。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四条边一样长。

③三角形——平平的,有三个角。特征: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④圆——长得圆圆的,没有一点棱角,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征: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

教师归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都是封闭的平面图形。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7页“想想做做”。

第1题:略

第2题:图略,不能围出一个圆。

第3题:涂色略4 5 3 2

第4题:画图略,找一个长方体实际画一画,最多能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第5题: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经历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到了“面在体上”,感受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变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在每次活动后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地方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反馈,致使时间被浪费,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例如,每次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要都一一重复,除非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还有老师的一些结语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所有活动都结束了再进行,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将结语穿插进去。

4.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自身的魅力。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