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表现力
2.学习形的渐变知识
重点:
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难点:
学习形的渐变知识
教具:
范例、图片等
教学活动:
一、导入:
铁塔层层变小,
苹果慢慢变尖,
在挨舍尔的画里,
鱼儿渐渐变成大雁┄┄
这些都是渐变的形。
这种有规律的变化,
需要我们去发现。
二、板示课题
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出现了什么变化?
观察它们都是怎样变化的?
试一试,看说的最多。
还能画出更多的变化吗?
三、出示范例
寻找渐变的规律,发现了吗?是怎样变化的?
五、作业选择:
1.观察、寻找自然和生活中渐变的形,选择一种最有趣的画出来。
2.可以参考例图来创作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以纸为主,配合其他适宜的媒材,设计制作校园的平面图或模型。
2.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动手能力、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独创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评析
让学生从身边最熟的环境开始,对校园进行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与分析。
二、启发创意
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有关“校园新构想”的平面、立体图和现实生活中较优秀的校园设计图片,分析其在造型、色彩、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为创作提供参考素材。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说说你理想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三、设计制作
鼓励学生对本校将来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构想,如校园新的组成部件、建筑风格、校园规划、绿化建设等,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新校园的构想与设计中去。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纸雕技法。
请你设计一张理想中的校园小小规划图并附上一张创意说明。
第二课时
一、互相交流
全班可分为若干小组,一起讨论未来学校的景象,综合大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尝试多种方法进行理想中校园的模型或草图设计。
难度大的'模型制作,建议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作时,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规划原理,分析学校基本应由哪些部件组成。开注意色彩的协调与搭配。特别提醒校园的新构想不要脱离学校实际,以做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合理、更美观的设计为最佳。
二、修整完成。
三、评价
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校园”。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新构想”设计大赛,可以参照教材中“我的作品”评价表,用不同星级或分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也可以采用个人或团体的方式进行互评。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3
课题:第四课 多样与统一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二、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
(1)摆好静物
(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
(4)用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四、学生作业: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写生工具。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片。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课件出示计时器,放背景音乐。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工具材料
五、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变。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媒体运用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
色彩工具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学生作业体验效果
1、出示平面效果的圆、圆锥和有渐变效果的圆、圆锥,问:这两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渐变效果物体具有立体感和光感。
3.出示运用渐变装饰的画面和同样内容但是用平涂方式装饰的画面,问:这两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4.教师小结:色彩渐变使画面变得有动感和韵律感。
课件出示平面效果的圆,圆锥和有渐变效果的圆,圆锥。
出示运用渐变装饰的画面和同样内容但是用平涂方式装饰的画面。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赏评拓展
1.赏评作业。
2.展示运用渐变色装饰的生活用品,如:纱巾、服装、包装盒等。让学生课后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运用渐变色彩来装饰的。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初步感受
1.拿出几组模型
(1)垒叠在一起的一组由小到大的圆形薄片,每两个薄片之间用距离相等或渐变的细线串联起来。(2)垒叠在一起的大小相等的方形薄片或长条形立方体,一个角上安上铁钉固定。(3)排列整齐的一组小棒。
2.请学生观察,说说感受。
3.陕速用拉、扭、排、剪等方法,将垒叠在一起的立体型排出形体、位置渐变的简单立体构成模型。
4.请学生再说说感受。
5.教师将模型按无序排列,再请学生说说感受。
教学用具
二、欣赏感受
1.欣赏生活中利用渐变原理制作的雕塑和模型,说说感受。
2.教师小结:利用渐变原理制作的立体雕塑有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展示摄影图片,每个图片配以相应的音乐旋律。
分组讨论
1.看看如何利用自己所带的材料。
2.除用方形、圆形、小棒来进行排列外,还可用哪些形状?
3.除剪、拉、扭、排外,还可运用哪些方法进行制作?
学生自带材料
分组进行尝试练习,练习过后,学生集体讨论矫正。
1.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练习过后,同组同学相互讨论矫正。
作业评议总结
1.展示作品,展开评议活动。
2.知识延伸:近大远小的变化能使画面产生空间感。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画面。
第2课家乡古建筑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考察小结导人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学生述说后
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在室内用多媒体设备或幻灯演示。
二、引导分析
1.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2.多媒体演示或打出灯片,电脑制作时用闪现功能或变色效果。
三、深入了解
1.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
2.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也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更好更快。
四、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1.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
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
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
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
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
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可用大屏幕打出一清晰古建筑图片进行线描。
五、布置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
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在室内用多媒体设备或幻灯演示。
六、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
2.在室内画古建筑照片时,所画作业可以放在投影仪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优点改进不足。
七、评价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
1.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
2.学习态度表现;表扬与批评。
3.学习效果的评价;知识获得怎样。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5
1、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突破:通过丰富的图例欣赏和分析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情况。
二、引导欣赏:
1、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
齐白石在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养了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所以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3、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虫。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
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
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
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
篆刻:鲁班门下
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三、作业设计:
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2、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感受马蒂斯的艺术他色,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马蒂斯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生涯。
2、过程与方法:尝试使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与我国传统剪纸不同的外国剪纸,体会马蒂斯的艺术风格,乐于了解人类多元文化艺术的成就。
教学重点:了解马蒂斯的艺术特色(如艺术表现手法、色彩特点、艺术成就等),区分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传统剪纸。
教学难点: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
教学突破:通过教师讲解、作品欣赏和教师演示来突破。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欣赏与比较:
猜猜看:课件
哪一幅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剪纸?哪一幅是马蒂斯的作品?
为什么这样区分?说说你的理由。
三、介绍马蒂斯生平。
马蒂斯擅长什么?
他无论在绘画还是在剪纸还是装潢设计中都很有成就。
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
1、马蒂斯的画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简练)
比较马蒂斯的《金鱼》、毕加索的《多拉玛尔肖像》、高更的《静物》。
2、马蒂斯色彩上注重什么?
比较马蒂斯的《蓝衣女人》、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拉菲尔的《椅中圣母》。你认为马蒂斯最爱使用的颜色是什么?
3、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剪纸有什么区别?
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民间剪纸。
4、通过本课的欣赏,你对马蒂斯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四、作业设计:
试一试,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
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学生艺术实践,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知识点并讲评作业。
六、板书设计:
3、提袋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精美的手提袋,初步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陶冶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手提袋设计,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提袋的设计,初步认识设计与应用这一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根据材料选择适当的形式或根据表现形式选择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教学突破: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示范等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包装纸、剪刀、双面胶、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材料准备情况;
2、以小组学习方式分配人员及位置。
二、授新课:
1、展示欣赏:提袋样品图片。
2、谈话: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提袋,并介绍给大家你喜欢的提袋特点!
3、探究提袋设计。
情境提示:
我们在生活当中,见过许多漂亮的手提袋,它们既方便了我们的购物,又展示了商品的品牌形象。好的手提袋就是一件艺术品。
a、说说你印象最深、最喜欢的手提袋。
b、探究教材及教具实物的手提袋,选择哪些材料,运用什么形式制作的。
c、讲解、演示手提袋的制作过程:
构思创意
选择材料
画平面展开图
剪、裁、折叠
美化装饰
三、作业设计:
学生进行包装设计尝试。
1、 让部分学生想一想:自己所带的材料,适合以何种方式进行设计。
2、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制作出实用美观的手提袋?
3、 用所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新颖、时尚的手提袋。
四、课堂小结:
1、组内选评平优秀学生作品并展示。
2、谈谈你设计的手提袋在生活中更多的用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