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教案是要分析教的学生的层次及知识掌握程度的,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教学素材,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化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第三节 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主要目标)
能掌握乙醛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主要目标)
掌握醛类的通式。(主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实事求是的观点。(同时目标)
对学生进行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教育。(同时目标)
[教学内容:
1、乙醛的结构
2、乙醛的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3、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a.乙醛的银镜反应
b.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4. 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cnh2n+1cho或cnh2no
教学重点:
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乙醛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材料:
“软”
1、导入材料: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出乙醛)
h2c═ch2 c2h5oh → ch3cho 2、揭示材料: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ppt)
乙醛的结构式
3、强化材料:a. 乙醛的样品(物理性质)
b. 乙醛与氢气的反应:
c. 乙醛的银镜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3nh3 + h2o
d. 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4、延伸材料:甲醛
醛类: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5、回归材料:
6、检测材料:写出乙醛分别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硬”
1、教材、黑板、ppt等
2、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等
3、试剂:乙醛、2%agno3溶液、 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
[教学过程设计
i.导入知识点
[复习练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识点
[引出:乙醛
[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书: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 ch3cho
[讲解:乙醛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设问:乙醛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具体地来认识一下。
[板书:一、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展示:乙醛的样品。
[探究式提问:乙醛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让学生拿起各自桌上的乙醛试样,观察其颜色、状态,并嗅其气味等。
[阅读:书上page171第一段内容。
[小结:学生自我整理: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是20.8℃),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书:2、乙醛的化学性质:
[探究式提问:乙醛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理论预测:首先让我们从乙醛的结构来预测一下乙醛可能的化学键的断裂方式,从而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讨论分析: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能在①处断裂而发生与h2加成反应。
[板书:1、乙醛的加成反应: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page171)
[讲解:1、醛基与h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2、工业上不用该反应来制取乙醇。
[设问:那么②处的断裂实际也存在吗?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也能在②处断裂而与o2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验证:采用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进行,由学生亲手实验验证。
[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板书: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讲解:1、银镜反应:page172
2、该反应可用来制镜或保温瓶胆。
[实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讲解:1、上述两个反应均可用来鉴定醛基的存在。
2.该反应原理可用于医院检查糖尿病。
iii.知识点延伸
[引入: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叫甲醛,结构式为,它也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也还能发生氧化反应,与乙醛性质很相似,你们想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甲醛与乙醛的结构的相似性,得出结论。我们把这类物质叫“醛类”。
[讨论:你们能根据同系物的知识,写出甲醛、乙醛后面的几个醛类物质吗?并进而写出它们的通式吗?
[学生板演:写出hcho、ch3cho、ch3ch2cho、ch3ch2ch2cho、……
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板书:1、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讨论:请分析醛类与其它有机物的关系。
[板书:2、(为下节内容埋下伏笔)
iv.知识点回归
[小结: 1、醛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及较弱的氧化性。
2、醛基是乙醛的官能团,也是醛类的官能团。
3、醛类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v.知识点检测
[作业:page173习题。
[研究性实验: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该实验的结果可说明什么?
[板书设计
一.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ch3cho
二、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2、乙醛的化学性质:
a、乙醛的加成反应:
b、乙醛的氧化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二.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