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下册教案5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Gourmand

依据实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所写的教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自己的教案,需要要时刻进行创新和修改,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地理下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5篇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篇1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附分布图)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篇3

一、课程标准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由历史事件导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

(出示图2-1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

?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图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

?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图,也可以让学生从图2-4上估算一下。)

?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

?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

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

?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挂图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引路读图】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极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

⑤仔细看图,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

⑥读图活动:说说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图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

⑧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

?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图2-3

?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大洲〓大陆╋岛屿

?提问】观察图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

?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

国防的前线:

[学生总结]

(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

?自我测评】

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篇4

澳大利亚

1.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 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 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

地形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大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世界淡水湖群)

3.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主要农业带:乳蓄带、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

(2)影响农业带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2)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世界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 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

(2)居民构成。

白种人 黑白混血种人 黑种人 印第安人

占一半多 约占40% 占6% 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玛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欢节。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矿产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3)农产品众多: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资源丰富:世界规模的水电站之一——伊泰普水电站。

3.热带雨林的危机。

(1)壮阔的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5)解决措施:1992年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4.城市化问题。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会带来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3)解决措施:迁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及加强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比较表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范围 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环境 严寒、干燥、大风;有“白色沙漠”和“凤库”之称;暖季时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平均冰层厚度2000多米,被称为“冰雪高原” 气候不如南极洲冷,但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c ~ -40°c之间,8月份的平均气温-8°c;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资源环境 矿产、固体淡水、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资源丰富 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科学考察 已建立140多个科学考察站;我国的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人类对北极的科学研究和考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极地保护与和平利用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签订《南极条约》;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 积极保护北极自然环境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