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春》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春》教案篇1
初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年级《春》教案篇2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级《春》教案篇3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年级《春》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春》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