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编写适切的教案,教案应该清晰地阐述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和学生都明白预期的学习成果,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早晨好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早晨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认识西洋拉弦乐器,知道演奏姿势
二、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领略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美景,感受苗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愉快劳动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对乐曲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1234┃5-‖
生:ⅰ5.┃ⅰ5.┃5432┃1-‖
二、西洋拉弦乐器介绍
小提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性能灵活,色彩富有变化。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演奏缓慢、宽广、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17世纪意大利有个叫盖斯巴达沙格的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直到现在意大利制琴业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女高音之称)
中提琴:和小提琴形状相似,但稍大些,音乐较低。音色比较柔和、浑厚。(有女低音之称)
大提琴:形状也和小提琴相似,琴身比小提琴长一倍。演奏方法与小提琴不一样,它是被夹在双腿之间,琴身下端支在地上来演奏。音色浑厚,富有人声美,是管弦乐队中重要的低音乐器。可独奏也可伴奏。(有男高音之称)
低音提琴:构造与大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音域更低,音色深沉,雄浑。(有男低音之称)
三、《苗岭的早晨》
1、介绍苗族及作品:由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上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晨曦渐露,大地苏醒,百鸟争鸣,飞歌荡漾。同时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为aba三部曲式。
2、初听:乐器?演奏形式?曲式结构?
3、复听:各段的旋律特点?(节奏、速度)
4、讨论,复听。
四、小结
早晨好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厂”(偏厂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等。
预习设计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 学生读准“草原”,识记“原”,认识“厂”(偏厂旁)
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认识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哪个不易读正确的多读几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民、新、处。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读长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试着读文中的长句。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几个生字,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认识“偏厂旁”
3。分别给这几个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板块??
1、小朋友,这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欣赏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还看了美丽的小池塘。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板书:草原
引导学生说说对草原的认识。
2、出示挂图
教师补充介绍草原:大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特别是在春天的早晨。
板书完整:草原的早晨
板块二
1、教师范读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回荡 圈门
4。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5。检查自学效果
6。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7。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板块三
1。 出示生字:原、打、宁、羊。
2。交流讨论。
原:“厂”偏厂旁 半包围结构
里边不是“泉”。
打:左窄右宽。
宁:上下结构。
3。 教师范写
作业
设计
读熟课文。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
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
早晨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2、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
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4、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了口笛的音色。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早晨好教案篇4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听写:“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说出“处”、“牧”、“原”的偏旁名称。
3、指名朗读课文。
二、静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新绿铺满草原;时间:早晨——黎明)
口头填空。鞭声打破了宁静。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一样了。
指名读全段。(重音: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牧民们,追赶那。
填空后互相交流对“一只只”、“蹦跳着”、“无边”、“跨上”等词语的理解。(一只只:羊儿多;蹦跳着羊儿欢快;无边:草原大;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板书:一只只涌出跨上追赶)
这一段写草原上羊儿和牧民怎么样?(羊儿多,牧民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重音:蹦跳无边欢乐)
3.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全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谁会读的?
指名朗读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你为什么这么说?(“一群群”说明羊儿多;“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说明牧民心里很欢乐,放声歌唱)
这一自然段和上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写草原上的羊儿多,牧民乐)(不同的地方是:第二自然段中是“一只只羊儿”,这一段是“一群群羊儿”羊儿更多了。上一段通过写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表示欢乐,这一段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来表现牧民的欢乐)
作者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为什么这么大比方?(羊儿是白色的,跟白云的色彩一个样;羊儿一边吃草,一边活动,白云在空中也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板书:一群群飘动歌声)
引读:远处,一群群羊儿——学生接着读,师读:蓝天下回荡着——学生接着读。
三、课堂练习
1、读了《草原的早晨》,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草原上的羊儿真多。牧民们的生活很快乐)(板书:多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草原
( )羊群 ( )清香
照例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一( )梅花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早晨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5 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 学习生字:原
① 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 教学厂字头。
③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 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 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 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 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 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 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 牧:教学牛字旁。
② 民的笔顺。
③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 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 远处:
① 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 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 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 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思考讨论:
①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 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 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 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 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 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 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 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 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 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早晨好教案篇6
一、导入
聆听《苗家儿童庆丰收》进教室。
谁记得我们进教室的歌曲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苗族)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首歌曲。(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全曲)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苗族吗?(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苗族的资料)
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它将我们带到了鸟儿争鸣、笛声飘飘、风光秀美的苗家山寨。仔细聆听,用心去感受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初听全曲)(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这首乐曲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快乐幸福生活的情景。这首乐曲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欣赏的《苗岭的早晨》。
二、完整欣赏
你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根据这些变化为乐曲分段吗?让我们在聆听音乐中找到答案吧!(完整地欣赏全曲)
(学生回答是小提琴演奏的,教师介绍小提琴。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能清晰地分出三个段落。课件展示。)
三、分段欣赏
每段中乐曲旋律速度节奏怎样呢?让我们来细听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1、聆听第一段主题音乐
这段缓慢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我们用歌声来感受这一主题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视唱主题旋律)
2、聆听第二段主题音乐
在你们动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苗岭上美丽清新的早晨,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们在做什么呢?音乐速度和节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这段音乐表现了―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
请你用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跳起苗族舞蹈)
这里有打击乐器串铃,想想我们用什么节奏型来为这段音乐伴奏最合适。(教师引导学生用串铃表现音乐形象,为音乐伴奏,创造气氛)
3、聆听第三段主题音乐
我们接着往下听,仔细听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聆听并分辨出与第一段主题音乐的异同,课件展示)
那这一段如果没有了,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这一段起到尾声的作用,同时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使山寨的秀丽景色再次出现,突出主题)
通过我们大家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小结:
(1)我们感受到苗家儿女的勤劳、热情、苗家山寨的秀丽。
(2)我们还发现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完整欣赏并表现音乐形象
让我们用我们优美的舞姿来展现这首乐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并真正地体验到苗岭的早晨和苗族人民的劳动喜悦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现全曲)
五、拓展延伸
秀美的风光、好听的乐曲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再次乘着音乐的翅膀来到苗家山寨,去品味那苗族的音乐文化,去和那里的小朋友共同起舞吧!听听这次的演奏乐器还是小提琴吗?
(聆听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课件介绍口笛)
这么美丽的山寨景色,可是有一些不道德的人恶意捕杀鸟类,乱砍乱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欣赏完这首作品,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苗岭的早晨》不仅展现给我们美丽的山寨风光,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丰富的音乐文化,初步了解了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孩子们,爱我们的音乐,爱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地球家园,让它永远年轻、美丽吧!
聆听《苗岭的早晨》。走出教室,下课。
早晨好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2、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欣赏作品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早晨好教案篇8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结合口头填空练习,理清文章结构。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动牧原新
2.指名认读。
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虽然这四个学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在安排上还是有区别的。“打”,左高右低;“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新”左右两部分的上面部分齐平,右边的“斤”字的“竖”稍长。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着重指导写好最后一笔:“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的中心起笔,沿竖中线往下写,写至与撇平时再向右拐,最后向上钩。“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处,复习折文旁,再与“外”做比较。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是平捺,“卜”在平捺上方。“外”是左右结构。
四、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背诵课文。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