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观潮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4-01-01 作者:Youaremine

教案在写的时候使教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教案的编写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安排课堂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时间,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观潮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观潮教案推荐5篇

八年级观潮教案篇1

?社戏》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惮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归省 xǐng 潺 chán 皎洁 jiǎo 撺摄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凫水 fú 行家 háng 纠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蕴藻 yùn zǎ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⑴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⑷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⑹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⒁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初识课文

听录音,弄懂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并为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

⑴六件事:

①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去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讨论并归纳: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⑴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作业

1、练习一、练习二(可以不抄写题目,答案要详细准确)。

2、课后词语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明确: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⑷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⑸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讨论并归纳: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儿向来不跑

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到。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4、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设问:

⑴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⑵偷谁家的?怎样偷?

⑶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讨论并归纳: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⑵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⑶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明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讨论并归纳: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7、文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们对我是怎样的态度?

讨论明确:外祖母、母亲、阿发、年幼的等许多小朋友。

三、小结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四、作业

1、练习三,抄题目,认真分析作答。

2、背诵12~14自燃段。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讨论探究课文

1、齐读课文第11~13节,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⑴景物描写多侧面,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⑵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⑶达到了情景交融,也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2、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请找出来:

明确: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11节)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23节)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0、21两节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戏其实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讨论并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三、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学习指要》。

2、熟读课文。

八年级观潮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彩图详细介绍了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短跑能力。

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博尔特图片和他打破男子一百米跑世界纪录的视频导入新课。

二、短跑简介:

短跑属于极限强度运动,短跑是在规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到终点取胜的运动项目。

短跑比赛包括100米、200米、400米。

三、短跑的动作方法:

1、起跑:

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条件。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安装起跑器目的是使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1)各就位: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 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

(2)预备:

听到“预备”口令后,平稳抬起臀部,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前腿大小腿夹角约为90度,后腿约为120度,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

(3)鸣枪:

当听到“枪声”时,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两腿迅速蹬离起跑器。后腿以膝领先沿着地面迅速向前上方摆出,用前脚掌扒地,同时后腿要把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把身体向前送出。做到起跑时反应快、蹬摆快、第一步落地快。

2、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开始的一个跑段,一般为30米左右,它的任务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

腿蹬离起跑器后,身体处于较大前倾姿势,为了不使身体向前摔倒,继续加速,要积极加快腿与臂的摆动和蹬地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跨出第一步时,着地脚由前脚快速过渡到脚趾位置。保持身体前倾。恢复阶段,较低的一条腿与地面保持水平。每步的步长和频率都要增加。20-30米后,躯干逐渐抬起。

3、途中跑

途中跑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最高跑速,起跑后的加速跑结束即进入途中跑。一个单步由后蹬和前摆,腾空,着地和缓冲几个部分组成。

(1)后蹬和前摆: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重要的动作阶段。当身体重心移动支撑垂直面时,支撑腿开始积极有力后蹬。支撑腿和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对身体上下波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腾空:腾空是支撑腿结束后蹬离地面,进入无支撑状态。腾空期是从足尖离地后开始,支撑腿的大腿随着蹬地后的惯性,使膝关节折叠屈曲,同时,还伴随着另一条腿抬大腿的屈髋关节动作,形成前摆姿势。

(3)着地和缓冲:腾空结束后,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有弹性地着地。然后迅速屈膝屈踝缓冲,随着跑动的惯性,摆动腿大小腿折叠,迅速向前摆动并与支撑腿靠拢。

4、终点跑

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个阶段 ,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过终点。终点跑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离终点线15~~20米时,尽力加快两臂摆动速度和力量,保持上体前倾角度,当运动员离终点线前一步距离时,上体急速前倾,双手后摆,用胸部或肩部撞终点线,跑过终点逐渐减速。

四、到运动场实地练习短跑。

八年级观潮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八年级观潮教案篇4

第一课时

?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八年级观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