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24-01-02 作者:pUssy

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

9-6 2+5 4+6 10-4 9-8

10-6 10-9 7-7 1+9 5+3

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 9 10 9 8

3□ 4□ 6□ 3□ □5

3.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教学过程说明:

第1题的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2题数的组成知识,是本节课填未知加数的依据,教师在这里做了重点复习,为下面要进行的新课做好了准备。第3题安排的是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

专家评析:

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准备练习的设计从口算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 )=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教学小旗图。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

6+( )=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 )=5 4+( )=7

2+( )=8 6+( )=10

[教学过程说明:

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专家评析:

铅笔图的教学,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一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又安排了画图填数、直接填未知加数等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拍手游戏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实践运用

1.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7+( )=10 5+( )=9

7加几等于10?5加几等于9?(汇报)

2.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票面上的括号里填几(车票卡片),你就乘坐几号车。(学生活动)

3.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

以春游活动为主线设计练习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花朵配叶子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通过这个游戏既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专家评析: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开放性强,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专家评析: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时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

3.注重习题的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中,准备练习、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解题方法都注重了开放性。尤其是花朵配叶子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好体现了《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复习目标: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分针长秒针最长最细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针走一大格是1时,()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个小格,也就是()分,还可以说走了()时。

(9)一天有()小时,时针走()圈,分针走()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针,它走得最(),最短的针是()针,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时。

(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时间短─→快时间长─→慢

2、填单位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跳绳10下用了7()。

(2)小亮吃饭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7)脉膊跳10次用了8()。

(8)妈妈每天工作8()。

(9)一场足球赛需90()。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12)1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分1时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时()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分秒

±时分秒

时分秒

(60进制)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

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

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

2、练习八第2题。

3、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2、3、5、8、0、1、4、6、9、7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③探索:什么物体的数量用7个点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