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的调查报告6篇

时间:2024-03-30 作者:Iraqis

调查报告需要对可能的局限性和假设进行说明,以保证研究的透明度,调查报告是对特定主题或事件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总结成文的文档,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年俗的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年俗的调查报告6篇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小时候,爱过春节是因为彩色的糖果和美丽的新衣服,而现在我更爱那独特的人文年俗年文化。那么我的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呢?为了更好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我特意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下面是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概况。

1.调查时间:20xx年2月18日——20xx年2月20日

2.地点:汨罗市弼时镇坪塘村

3.调查人:王伊凡

4.调查方式:对亲戚邻居进行走访,同时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5.调查内容:对走访人家过年期间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腊月十七早晨,妈妈早早叫我起床,说是要我一起“打扬尘”。我感到很疑惑,便问妈妈:“什么是‘打扬尘’呢?”妈妈说:“民间有过大年之前一定要给家里打扫卫生的传统习惯,俗称‘打扬尘’,即‘前打十七,后打二十一,再不打三十日’。说的是‘打扬尘’最早是腊月十七,如果实在没时间,除夕这天也一定要打扫干净,以免别人上家里拜年,笑话家里不洁净。”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爸爸望着门口刚贴好的对联,摇头晃脑

地念着联上的字。我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据说贴春联关乎新年运程,可以讨个吉利。除了春联,我家大门上还贴了两个大大的“福”字,可是这“福”字怎么倒着贴呢?原来啊,将“福”字倒贴,是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尤其是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之意,须贴得端正。贴完春联和“福”字后,我和爸爸、妈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我向他们说了新年好,这时候,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些糖和红包。我有些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呢?”爸爸回答道:“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问候新年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等。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戴整齐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因各地习俗不同,有些地方初二拜年。”

拜年时,我发现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可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年俗。

大年夜晚上,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菜肴。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鱼和火锅,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火锅则代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人们高谈阔论,小孩们烟花齐放,一直要到凌晨,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古时“守岁”

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的“守岁”富含了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热闹的锣鼓声又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原来是舞狮的队伍前来助兴,精彩的表演让人看得拍手叫好。狮子为百兽之尊,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所谓年俗根据各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有一共同点就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将喜庆与激情深深融入年俗中。站在新年这一雪白的起跑线上,真诚地道一声:“新年,你好!”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2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遥远的新疆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东北,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调查的东北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东北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

杀猪菜是腊八必备的美食。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东北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三十晚上要彻夜亮灯,到正月十五前要挂红灯笼,一宿不关,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过年啃过猪爪,会“挠”出财运。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东北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饺子,也称“破五”,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驱灾避邪。“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剪头会很吉利。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东北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3

调查时间:

2024年2月7日

调查内容:

春节习俗

调查渠道:

上网查询

问询长辈

调查情况:

春节习俗:

年前: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前。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后: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详见图1)

祭财神(开斋日):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拜佛:春节拜佛祈求好运,岁岁平安,为了讨个好吉利。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4

在东北,过年时有很多习俗,例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吃团圆饭??东北一带过年流传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中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家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旺盛。这顿饭是对年饭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起上,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炼儿,猪肉炼儿,豆儿酱,豆腐,芥末墩儿,辣芥末,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

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我倒霉的意思,所以正月里禁止做媒。同时新正月里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情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如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

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要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趋灾避邪之意。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通常还有一个习俗: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风味。最常见的是冻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酸,消除油腻,正月里不剪头,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但是反之在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就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并且,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除此之外,拜年是东北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着拜贺新年,包括向长着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

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访或相邀饮酒作乐。

这些简单的年俗,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5

教材分析:

?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以学生最熟悉的传统节日——春节为教材,本课的内容,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春节习俗,并了解家乡过节习俗对生活的影响,以此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春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春节活动中的新鲜事、有趣事。

3、学习搜集与春节活动相关的资料。

4、懂得文明、安全、快乐过春节的技巧。

5、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春节活动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2、懂得文明、安全、快乐过春节的技巧。

教师准备:全国各地过春节热闹场面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节风俗习惯的资料,制作新年贺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新年好》,师生同唱,营造节日气氛。

二、日历上找春节

1、出示万年历

2、指导学生从日历中分别找出元旦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引导学生比较元旦和春节在日历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教师小结:(用笔标出公历1月1日),这一天是全世界人民的新年——元旦。(用笔标出农历1月1日),这一天才是我们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

三、畅所欲言话春节

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1、阅读课本74页图片,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

(1)自己曾经参加过其中的哪些春节活动?还参加过其他哪些活动?

(2)最喜欢的春节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3)师生共同装扮教室。

2、教师小结: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包饺子、舞龙舞狮、举办花灯展、放鞭炮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活动。

3、庆祝新年

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祝贺龙年的视频。

四、春节习俗真有趣

师:进了腊月门,人们就忙着置办年货,买新衣服;除夕那天,人们又忙着扫尘、贴春联;晚上要包饺子、吃年夜饭;过春节那天,我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兜里揣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到各家各户去拜年,真热闹!看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可真不少,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年的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做适当引导)

五、今年怎样过春节

师:老师听同学们介绍这么多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今年春节你打算怎样过?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加以引导,如:

买新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攀比

放鞭炮: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压岁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压岁钱,不乱花

3、教师总结

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我们在尽情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还应尽量消

除一些不安全因素,过一个平安、文明、节俭的春节。

六、制作新年贺卡

新年到了,做一张“新年贺卡”,送给自己的朋友。

七、恭喜恭喜,结束本课。

播放音乐:恭喜恭喜

师(结束语):过春节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春节的快乐,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还懂得了在这个快乐、祥和的节日里,我们要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可不少,那就让我们在快乐的歌声中再一次感受春节的魅力吧!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每个教学步骤都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就是平时知识积累、资料收集方面没有养成好习惯,在课中,大量的视频展示使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都是从“好玩”的角度去认识春节,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当地的春节风俗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层面去认识春节。我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通过网络搜寻了很多关于春节的各种信息,营造了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听、说、看、讨论交流等形式去感受民俗的魅力、体会过春节的快乐。

年俗的调查报告篇6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四、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