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扶贫先进事迹7篇

时间:2024-03-30 作者:Indulgence

事迹材料中涉及到数据的必须保证它的真实性,事迹材料是有助于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个人扶贫先进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7篇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1

张爽,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军屯村村民,1989年出生,已是30而立之年,但身高不足1米2,一级残疾,是董口镇精准扶贫对象之一。家里父母常年患病,父亲患有心脏病,做过搭桥手术,母亲患有高血压,大哥分家另过,一个妹妹外嫁他村。人虽残疾,但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能说会道,识书达理,村里大人小孩都善意和他开玩笑,因在家排行老二,被村里老少爷们戏称高二。抓住机遇促脱贫军屯村,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回民村,该村因明代退役军队在此军垦、屯垦而得名,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将军曾先后2次在军屯驻军养伤。曾经的军屯村并不如现在这么富裕,而且条件艰苦,环境落后,贫困程度较深。但是那种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该村群众借助开展脱贫攻坚的机遇,结合本村实际,建车间,兴产业,树新风,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张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机遇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优秀的品质,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凭借董口镇一户一案、孝善扶贫、危房改造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扶贫车间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张爽的家庭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危房改造家里漏雨的住房得到了改善,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为家里的药费开支减轻了不少负担。并且包村的工作人员周伟鹏根据一户一案政策向镇政府申请了专项扶贫资金,花费1000元给他购买了一台冰柜,用来卖冷饮雪糕,每月下来能有800元的收入,张爽也会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每天利用农忙闲暇之余可以多收入几十元。正是在这样的脱贫攻坚政策下,再加上但为人厚道,人也精明能干,张爽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成为了董口镇军屯村脱贫第一人,以前压在张爽眉宇间的压力舒展了,但是他并没有到此止步。主动服务众乡邻张爽是2014年被村里评为贫困户,由于张爽为人友善,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很受乡亲们的欢迎,而且他从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了村里,对军屯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所以在2016年张爽被任命为军屯村的扶贫联络员。对张爽来说,扶贫联络员虽然官职不大,但责任不小。是党委政府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联络纽带,既让上级的政策传达到扶贫家庭,又把贫困户的需求反映给上级领导。张爽上任后,家里唯一的电动三轮车就成了他的专用交通工具。村里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他身影,贫困户家里经常听到他问侯的声音。军屯村的各项扶贫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走访工作最深入,最细致,张爽对全村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如数家珍,非常熟悉。贫困户有什么需求和帮助,都乐意给张爽反映,张爽都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反映,都能得到及时的答复。在扶贫车间招工上,他每天走街串巷,不厌其烦,积极宣传动员本村及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特别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前来车间务工,既不耽误接送学生和做饭,又能增加家庭收入。在这期间,他也确实遇到有的贫困人口,平时懒散习惯了,整天好吃懒做,不愿去车间务工挣钱,甚至有的人说他多管闲事,他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真心,最终都被他一一说服,甚至说是被他的真心打动了。慢慢的,大家对他的工作都非常赞同和认可,提起他,无不称赞!他在村扶贫工作上,尽心尽力,真正尽到了一名联络员的职责,张爽作为村里的扶贫联络员,随叫随到,一辆电动三轮车成为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于自身残疾,行动不便,全靠这辆三轮车,走街串巷,给贫困户送扶贫材料,陪同上级走访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乐此不疲,不管刮风下雨,严冬酷暑,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张广波是军屯村的一名贫困户,自身患有腰间盘突出,妻子患有重度残疾,整天就知道闲玩,什么活都不会干,老两口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家里屋子常年没有修缮,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张爽就由己及人,想到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来帮助老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但是补贴申请下来了,张广波老两口却没有钱去偿付剩下的修缮款。张爽就凭借自己人缘好,嘴皮功夫好,做通了张广波兄弟的工作,帮助老人筹解资金,翻盖了房子。在收缴孝善扶贫资金的时候,张爽同样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张广较是军屯村的贫困户,对孝善扶贫工作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张爽就去耐心的做工作,宣传孝善扶贫政策,逐渐让老人接受了孝善扶贫的做法,同时,张爽每天到其大儿子家做工作,不厌其烦,并且做通了大儿子的工作,交上了孝善扶贫资金,老人的养老有了保障。在享受到一户一案政策带来的红利和改善后,张爽就开始为别人着想,张兆威和马同先两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于是张爽就到镇里给他们申请政策,了解情况后,镇里出资给他们买了两台打草机,平时给本村及周边村打打杂草,每月能有9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张红是一名聋哑人,也是贫困户,没有经济来源。因为张爽也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觉得利用农闲干些杂货,也充实也能挣些钱补贴家用,于是张爽也想让张红去扶贫车间工作,但是车间的负责人觉得张红是个聋哑人,工作不好沟通,不同意。于是张爽就对车间负责人进行死缠烂打,反复做工作,虽然张红是聋哑人,但是他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并且打下包票,现在张红在车间干活很出力,做的很好,收入得到了改善。待人以诚获称赞2015年7月的一天集市上,后元村的70多岁的李兰英老太太来军屯集赶集的时候,由于天气热,老太太中暑倒在地上。正在集上卖菜的张爽看到这一幕,立即走向前去,把老太太扶到阴凉处,又给老太太从邻居家端出来凉开水喝下去。老太太慢慢的缓了过来,看到老太太还是很虚弱,张爽就推来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在众人的帮助下,把老太太扶上三轮车送到家。老太太家里人非常感激,事后拿着礼物来到张爽家感谢,张爽没有要他们的任何东西,只是说了这都是应该做的。如今的张爽又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劝阻黄河游泳公益员。每年夏天,时常有人不顾危险到黄河游泳,为此张爽会时常徘徊在黄河岸边,及时劝阻下水游泳的人。虽然时常会有人不听劝阻,但是张爽仍旧耐心地一遍又一遍为他们解释,告诉他们黄河里暗流的危险。张爽的这项工作,保护了一些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人身安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决定一个人高矮的并不是外在,而是他美丽的心灵。张爽乐于助人的品质、爽朗的性格、坚韧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恒心,得到了军屯村村民的一致认可。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2

在积石山县,很多人知道xxx这个名字。1969年2月,xxx出生在柳沟乡上坪村下坪社一户贫困户家中,高中毕业后,去新疆挖金,到青海挖虫草,但都没有挣上钱。

1996年,xxx在省建四公司学到了从事工程建筑的本事,1999年,他从省建四公司辞职返乡,一步步发展,注册5000万元成立了甘肃伟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自己越富有,越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总想为家乡做点事……”xxx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20xx年6月,他筹资100万元,向积石山县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无偿注资。20xx年9月,当xxx得知该县五名大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帮扶,使他们圆了大学梦;20xx年12月,为了积极响应县扶贫济困“光彩事业”的号召,他主动捐款100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xxx常对家人和企业管理人员说。如何做到呢?他常常思索着,20xx年底,当他被推选为上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时,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xxx担任村支书后,就全力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只要是村里乡亲们迫切需要,他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为村里办了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同时,他还团结带领本村群众栽植花椒树、修建调蓄水池、办养殖场、搞易地搬迁、劳务输转,有效改善了全村道路、饮水、住房、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富民产业培育方面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由于xxx为上坪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他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看到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xxx说。

近年来州委办公室以“联村联户联民心、为民富民解民忧”为宗旨,按照“村美民富、田园风光、秀美庭院”要求,在双联帮扶点――临夏县新集镇寺湾村,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村级特色富民产业,抓好精神文明创新活动,努力帮助群众打造和谐自然美丽的新寺湾。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3

已是年近花甲之年的**,2019年9月来到了**镇十三五贫困村——**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位个头不高、面容和蔼的**县农商行骨干,带着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挑起了扎根农村的担子,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带领村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腔热血洒田野,俯身甘做孺子牛,以实际行动彰显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实干和情怀。

凝心聚力强组织

初到**村,他用了近20天的时间,走遍了**村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深入摸排造成贫困的症结所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支部,他把党建引领、激活人心作为甩掉贫困村帽子的抓手,着重做好了6件事:理顺两委关系;强化班子大局意识;注重制度建设;落实廉政规定;优化党员结构;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对症下药,支部一班人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重实干,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党员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真抓实干办实事

**村位于**镇西北偏远区域,进村道路狭窄,很多地方还没有通水泥路,也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与县主干道相连,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问题一直是制衡村发展的瓶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提出以路养富的对策。借助扶贫工程建设的东风,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奔走,利用自身资源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90余万元,落实了道路新修、路面拓宽和入户硬化工程建设项目,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他最关心的,白天跑项争资、晚上踏看危房是他每天工作的常态,为早日解决安全隐患,他协助村上争取项目资金19.5万元,监督指导拆除全村境内危房20多栋,维修危房4户;争取18万元,帮助贫困户和普通农户改造厕所206间。

同心勠力谋产业

我们**村没有特色经济,村级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村民收益少,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他在两委会议上倡议,要充分做好党支部+产业+扶贫结合文章。根据**村实际,他提出将扶贫项目资金打捆集中使用,成立扶贫车间,把社会资金吸引进来,让村民、贫困户都从中获益,在财政兜底输血之外,重塑了无劳动能力人口脱贫的造血功能。在他的推动下,**村投资1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市浩洋电瓷制造有限公司,3年为期,每年红利1.2万元,由村委会分配给24户贫困户,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合适岗位,增加贫困户增收途径。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这样,心系贫困村痴情不改,情牵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人生的壮丽诗篇。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4

xx,中共党员,现年52岁,目前担任子长县妇幼保健所所长之职,2015年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为就一直着手于子长县史家畔镇史家畔村的包扶工作。子长县史家畔镇史家畔村,2016年原有贫困户9户共14人其中有劳动能力3户共6人,无劳动能力(兜底)6户共8人。在2017年3月复核中剔除贫困户2户4人,新进增加4户计17人,现有贫困户9户共2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6户23人(3户12人未脱贫,3户11人已脱贫)无劳动能力(兜底户)3户4人(2户3人未脱贫脱贫,1户1人已脱贫)。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同志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询问贫困户身体情况并带领单位医护人员为其检查身体,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史家畔村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和五进十出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评议初的9户贫困户名单在村部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政府政策,解决贫困户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与相关单位协调,准备今年在史家畔村开展卫生改厕十几个,目前正在摸底,群众积极性普遍较高,今年计划主要在本村公路沿线新建卫生厕所,力争明年全村全面覆盖卫生改厕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召回现住在县城的3个贫困户户主回村,组织工作对人员给五户申请对象在窑洞前进行拍照留档,完善易地搬迁相关合同的书面材料等。

三、维修和装备党员活动阵地。

给党员活动室赠送铁皮档案柜三个(价值1000多元),赞助2000元为党员活动室建炕、烟囱、更换破旧的牌匾和档案盒。并派遣妇保所一名职工长期驻守史家畔村以便及时了解村民的情况。

四、找准路子,鼓励贫困户再就业。

xx同志带领村干部,配合驻村工作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的为贫困户寻找再就业的机会。通过xx同志的努力蔡春福家庭,蔡春福在史家林平继续干环卫工,儿子蔡明明联系好去高速公路打工,现在工程还未开始,在家零时找活干赚钱。刘其恒家庭,儿子史宝红在洛川干粉刷工,近期一直有活干,刘其恒在杨家园则卖黑豆芽,给两个孙子做饭。

五、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xx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在每次走访过程中都注意培养贫困户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

目前xx同志正带领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今明两年,将重点实施两个项目,一是依托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例如农村卫生改厕等;二是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完善易地搬迁相关合同的书面材料。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5

赵海燕,男,197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根据中共亳州市委组织部要求,2016年5月,该同志挂职任利辛县孙庙乡党委扶贫专职副书记。为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角色,该同志报到履职的当天就深入到重点贫困村孙庙村,和该村两委深入交流,并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调研主要致贫原因。履职以来,三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有1697户3523人稳定增收,实现脱贫,全乡贫困发生率从8%降到1.2%。赵海燕同志为孙庙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坚实地努力,贡献很大。

一、到艰苦的地方,不忘组织重托

孙庙乡是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的偏远乡镇,条件非常艰苦。作为孙庙乡党委扶贫专职副书记,赵海燕同志既是孙庙乡脱贫攻坚战的指挥员也是战斗员,责任重大。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岗后他就撸起袖子加油干,首先建议乡党委从各村两委干部中选择一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村扶贫档案员,并公开招聘12名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充实到各村任扶贫专干。另外从乡里抽调4名同志到乡扶贫办任扶贫专干,培养出了一只优秀扶贫队伍。通过广播、墙体宣传、到户宣传等途径宣传扶贫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营造扶贫工作氛围,同时尽量消除老百姓等、靠、要思想。他坚持每周主持召开乡、村扶贫档案员工作例会,共同学习扶贫政策,提升业务水平,加强业务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奋力脱贫攻坚。

二、用精准的措施,掌握决胜之策

为了让扶贫更精准,赵海燕与扶贫办其他同志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乡12个村走访一遍,认真开展两册一审工作,通过逐村召开评议会,做到应进必进,应退必退,通过动态调整,实现精准识别。找准帮扶对象后按照村出列户脱贫标准,精准帮扶。三个贫困村出列的薄弱环节都是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为此积极为12个村申请建成了187.2kw光伏电站30座,每座光伏电站年收益14万左右,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左右,一是满足村出列对集体经济收入的要求,二是进行光伏收益二次分配,虚拟给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主要是缺劳力、缺技术、缺岗位、缺资金、因病、因残、因学等。赵海燕同志帮助全乡566户贫困户申请并实施了危房改造;介绍106人外出务工;在本地开发公益性岗位662个,安排六员一工实现就业;培养12名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脱贫;帮助申请贴息小额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对无劳力的给予安装到户光伏或虚拟到户光伏增加收益;为残疾人申请器具等。

三、用心用情用力,不辱光荣使命

赵海燕同志独自从市直部门来到乡镇,妻子和孩子在市区,家人长期分居,坚持吃住在乡全年超过300天,他已把孙庙乡当故乡,把贫困村当家园,把贫困户当家人,经常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他妻子是一名教师,知道他扶贫工作辛苦,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但是由于身患疾病,长期严重贫血,医生建议要尽快做手术,可由于他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妻子做手术,手术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和医生预约好在一个周末手术,可就在那个周末又有紧急工作,赵海燕同志首先还是想到工作,只好请在亳州的同事照顾妻子动手术。偶尔抽周末回家,他也是陪家人吃顿饭又匆匆返回到自己脱贫攻坚的工作岗位上。在孙庙乡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户贫困户家里都留有他坚实而温暖的足迹,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他奋力演奏着有力的人生乐章。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6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照矿扶贫帮困领导小组有关文件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扶贫帮困总体目标,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包扶措施,严格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包扶工作顺利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促使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一个人员众多的单位来说,很多职工的生活都比较困难,有的家里有长期病号,有的家遭变故,生活困难……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我单位党、政、工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关我单位职工稳定的大局。

因此,我单位把职工的生活当做我们的第一牵挂,对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等十分重视。

我单位职工突发重病,住进医院,我单位十分重视,积极向上级部分反映,矿及时给予了救济。

同时,我单位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帮扶,并积极帮助困难职工申请救济金。我队党、政、工还曾多次前去探望因病住院的职工史忠显、刘建伟等,不仅送去了水果等慰问品,更送去了我全队职工的关心与爱护。

扶贫帮困工作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单位一如既往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使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我矿的快速发展做出我单位的最大贡献。

个人扶贫先进事迹篇7

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出了名,对别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个学生没有钱吃饭,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钱,把仅有的20元钱都给了那个学生。从此,那个小男孩每周都按时得到张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毕业。还有一天深夜,一个学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给了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72岁的二姐病危,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的妹妹,担心她经济拮据不能及时赶回,还专门给她寄来500元钱路费,但张桂梅却把姐姐给的路费,为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了住院费。为此,她留下了对哥哥姐姐的终生遗憾。她每当想起这些无情的抉择,每次都难以释怀,泪流满面。……张桂梅这样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30万元的兴滇人オ奖奖金,一次性就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又有3万多元的奖金,张桂梅刚过手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万嘱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着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的身上……截至目前,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张桂梅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韧执着锲而不舍,奋力冲破一切困难活着 做着 奉献着,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总结: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昐,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